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绘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从刚开始的无意识的涂鸦到有意识的创造性绘画,孩子们总能在这项活动中找到乐趣。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创新绘画呢?幼儿园美术绘画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教育工作中,作者进行了些许尝试,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 快乐绘画 创新 成长
自主性绘画是指儿童根据自身意愿,运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和方法表现自我,表达主观想法和见解的创新绘画活动。在这样的绘画活动中,允许儿童运用特有的表现手法,尊重儿童主观的想法,让儿童能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充分享受绘画的过程,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那么,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性绘画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多途径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提供适当且丰富的工具材料。
年幼的孩子总是会被一些新奇有趣的材料吸引,对于他们来说,那些没有尝试过的工具永远具有诱惑力,吸引他们去探索、发现。因此,教师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比较重要。教师提供的纸张不一定局限于普通的白纸,不同种类的纸和画笔都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
2.选择适合且有趣的绘画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次的绘画活动内容选择方面来说,教师应选择那些既符合或揭示人的深层无意识本身的秩序和运动规律,又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和经验、儿童感兴趣有童趣情趣的主题,特别是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过,有了这样的知识经验积累,能更好、更丰富地表达出来。
3.提出合理且发展的绘画要求。
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儿童早期的涂鸦大多数都是无意识的涂抹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孩子享受在一活动的快乐中。等进入幼儿园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没有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达的意愿。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圈圈,但他们也常会给其命名。因此,教师在这一时期要逐渐丰富幼儿的感知,尊重幼儿涂鸦想表达的意愿,不要以像不像要求他们,而是要鼓励他们主动大胆表达,带领他们认识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掌握其使用方法。等孩子进入象征期,很多画作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结构不合理的。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自己感受,丰富孩子的生活和视觉体验,通过谈话、欣赏活动,丰富孩子的感知和体验,加深对所画事物的形象感知,指导孩子们完善构建画面。等孩子们进入图书期,表达的东西多了,画面更丰富了,甚至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色彩的变化和丰富,画面中物体的遮挡、深度,画面的协调等。当然,每个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不一,教师应该逐步帮助其提升。
二、多形式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1.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生活。
大自然、社会是孩子们的活教材,在与大自然、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探索,丰富了对美的感性经验。例如在春天里,带领孩子们走进和观察大自然,欣赏蜜蜂嗡嗡采蜜忙,小河流水潺潺的水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人们在春景中徜徉。如此美的景象,在孩子们的画作中肯定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观察接触,孩子们又如何能画得生动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资源,多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丰富其感性经验。
2.让幼儿感受美好,学会表达。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并且鼓励幼儿积极通过绘画活动表现美。如教师利用喝完的粉红色酸奶纸盒制作娃娃,用彩带、毛梗等装饰,生动可爱。在班级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尝试找材料制作。由此可见,成人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不同程度地在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努力在环境布置中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能让孩子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提高审美能力。
3.让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兴趣。
孩子们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中,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投入创作活动,因此,呈现的作品特别美观。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指导中,不要求孩子跟着画,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创新绘画。例如上过一些美术兴趣班的孩子,画出来的人物总是一个样子,画太阳时总是半个,如此这般,真的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尽管画得再完美,但是这样反复的印刷式绘画,也失去了绘画本身那种创新的愉悦感。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创新、想象,尝试改变,帮助孩子触类旁通,提高孩子独立与创新能力。
三、多方式创造宽松绘画氛围
1.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在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中,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大胆、自由地创造,有利于幼儿本身绘画潜能的表现。教师应该以和蔼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参与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绘画主题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要尊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一些想法。
2.创造舒适温馨的绘画环境。
一个温馨舒适的绘画环境,能帮助孩子提升灵感,更愉悦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因此,不妨在幼儿绘画时,给幼儿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其更自在地在绘画中表达自我。
3.提供合理宽裕的绘画时间。
有时候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常常会很赶,孩子们来不及完成绘画,有的孩子匆匆停笔了,有的孩子继续绘画,有的孩子开始乱画了,赶着完工……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幼儿的作品不美观,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孩子绘画的兴致被打断了……因此,我们在组织美术活动时,首先是要精简自己的语言,多给孩子留点时间绘画,其次是鼓励孩子在休息时间、吃完午餐后,可以继续绘画,如果孩子坚持要把画画完时,则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等其画完再参加自主性游戏等。
四、多角度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1.以童心感受幼儿绘画作品。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记得有一次的绘画活动,主题是“我眼中的农村”,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农舍、乱跑的鸡鸭等,这时候,我发现有个孩子一开始画得挺好,农村的小路、田野,可是等画好这些以后,突然把画面涂得乌黑,整张画看上去比较脏乱,当时很纳闷,于是询问孩子为什么这么画?这时候,这个孩子说:“老师,我去过农村,到晚上了,路上一片漆黑,所以我把画都涂黑了!”听到孩子如此解释,我恍然大悟,再看孩子的画,感受真的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带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判断评价孩子的画,却忽略孩子内心的表达和意愿。
2.以发展性眼光帮助幼儿提升。
儿童画是幼儿内在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的体现,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在大小比例上把握不准,也不懂得物体的深度,如果以成人的标准衡量,认为孩子的画这也不行那也不像,则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应将幼儿的画与他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与情感联系起来,多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多加表扬,激发幼儿对绘画的积极性。
3.以亲切的态度鼓励孩子进步。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少一些限制和不许,多一些鼓励和肯定。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一味模仿教师的范画,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想法的幼儿,要给予多多支持。
总之,在开展绘画活动时,我们要多思考、多反思,为幼儿营造更好的绘画环境与氛围,让幼儿徜徉在快乐绘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快乐绘画 创新 成长
自主性绘画是指儿童根据自身意愿,运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和方法表现自我,表达主观想法和见解的创新绘画活动。在这样的绘画活动中,允许儿童运用特有的表现手法,尊重儿童主观的想法,让儿童能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充分享受绘画的过程,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那么,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性绘画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多途径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提供适当且丰富的工具材料。
年幼的孩子总是会被一些新奇有趣的材料吸引,对于他们来说,那些没有尝试过的工具永远具有诱惑力,吸引他们去探索、发现。因此,教师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比较重要。教师提供的纸张不一定局限于普通的白纸,不同种类的纸和画笔都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
2.选择适合且有趣的绘画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次的绘画活动内容选择方面来说,教师应选择那些既符合或揭示人的深层无意识本身的秩序和运动规律,又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和经验、儿童感兴趣有童趣情趣的主题,特别是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过,有了这样的知识经验积累,能更好、更丰富地表达出来。
3.提出合理且发展的绘画要求。
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儿童早期的涂鸦大多数都是无意识的涂抹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孩子享受在一活动的快乐中。等进入幼儿园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没有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达的意愿。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圈圈,但他们也常会给其命名。因此,教师在这一时期要逐渐丰富幼儿的感知,尊重幼儿涂鸦想表达的意愿,不要以像不像要求他们,而是要鼓励他们主动大胆表达,带领他们认识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掌握其使用方法。等孩子进入象征期,很多画作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结构不合理的。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自己感受,丰富孩子的生活和视觉体验,通过谈话、欣赏活动,丰富孩子的感知和体验,加深对所画事物的形象感知,指导孩子们完善构建画面。等孩子们进入图书期,表达的东西多了,画面更丰富了,甚至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色彩的变化和丰富,画面中物体的遮挡、深度,画面的协调等。当然,每个孩子的绘画能力发展不一,教师应该逐步帮助其提升。
二、多形式丰富幼儿情感体验
1.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生活。
大自然、社会是孩子们的活教材,在与大自然、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探索,丰富了对美的感性经验。例如在春天里,带领孩子们走进和观察大自然,欣赏蜜蜂嗡嗡采蜜忙,小河流水潺潺的水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人们在春景中徜徉。如此美的景象,在孩子们的画作中肯定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观察接触,孩子们又如何能画得生动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资源,多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丰富其感性经验。
2.让幼儿感受美好,学会表达。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并且鼓励幼儿积极通过绘画活动表现美。如教师利用喝完的粉红色酸奶纸盒制作娃娃,用彩带、毛梗等装饰,生动可爱。在班级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尝试找材料制作。由此可见,成人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不同程度地在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努力在环境布置中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能让孩子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提高审美能力。
3.让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兴趣。
孩子们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中,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投入创作活动,因此,呈现的作品特别美观。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指导中,不要求孩子跟着画,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创新绘画。例如上过一些美术兴趣班的孩子,画出来的人物总是一个样子,画太阳时总是半个,如此这般,真的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尽管画得再完美,但是这样反复的印刷式绘画,也失去了绘画本身那种创新的愉悦感。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创新、想象,尝试改变,帮助孩子触类旁通,提高孩子独立与创新能力。
三、多方式创造宽松绘画氛围
1.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在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中,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大胆、自由地创造,有利于幼儿本身绘画潜能的表现。教师应该以和蔼的态度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参与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绘画主题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要尊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一些想法。
2.创造舒适温馨的绘画环境。
一个温馨舒适的绘画环境,能帮助孩子提升灵感,更愉悦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因此,不妨在幼儿绘画时,给幼儿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其更自在地在绘画中表达自我。
3.提供合理宽裕的绘画时间。
有时候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常常会很赶,孩子们来不及完成绘画,有的孩子匆匆停笔了,有的孩子继续绘画,有的孩子开始乱画了,赶着完工……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幼儿的作品不美观,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孩子绘画的兴致被打断了……因此,我们在组织美术活动时,首先是要精简自己的语言,多给孩子留点时间绘画,其次是鼓励孩子在休息时间、吃完午餐后,可以继续绘画,如果孩子坚持要把画画完时,则可以满足他的要求,等其画完再参加自主性游戏等。
四、多角度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1.以童心感受幼儿绘画作品。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记得有一次的绘画活动,主题是“我眼中的农村”,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农舍、乱跑的鸡鸭等,这时候,我发现有个孩子一开始画得挺好,农村的小路、田野,可是等画好这些以后,突然把画面涂得乌黑,整张画看上去比较脏乱,当时很纳闷,于是询问孩子为什么这么画?这时候,这个孩子说:“老师,我去过农村,到晚上了,路上一片漆黑,所以我把画都涂黑了!”听到孩子如此解释,我恍然大悟,再看孩子的画,感受真的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带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判断评价孩子的画,却忽略孩子内心的表达和意愿。
2.以发展性眼光帮助幼儿提升。
儿童画是幼儿内在心理、情感、认识和经验的体现,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在大小比例上把握不准,也不懂得物体的深度,如果以成人的标准衡量,认为孩子的画这也不行那也不像,则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应将幼儿的画与他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与情感联系起来,多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多加表扬,激发幼儿对绘画的积极性。
3.以亲切的态度鼓励孩子进步。
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少一些限制和不许,多一些鼓励和肯定。特别是对于那些不一味模仿教师的范画,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想法的幼儿,要给予多多支持。
总之,在开展绘画活动时,我们要多思考、多反思,为幼儿营造更好的绘画环境与氛围,让幼儿徜徉在快乐绘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