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春天,一种叫SARS的瘟疫着着实实吓了中国人一跳,今天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它很像感冒,但比普通感冒厉害得多,救治不及时就会丧命;它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之快、传染率之高,相当惊人。更可怕的是,连一向有经验的医生护士也未能幸免,其中不少人竟为此付出了生命。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如此致命?它是怎么引起的,又是怎么消失的?我们应该如何防患于未然?时至今天,不少人仍说不清楚。很快地,三年过去了,人们又恢复了常态,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乐乐,生活又归于平静,不少人庆幸自己劫后余生,更多的人则早已把这场灾难忘到爪洼国去了,能记得的人恐怕已经很少。
李龙吟就是这少数还记得的人中的一个。
三年后的2006年春夏之交,他推出了他的新戏《天使》。
《天使》原名《人们叫她天使》,写于“非典”肆虐之时。当时龙吟在北京肿瘤医院陪床,照护着他那位患了癌症的妻子。她的妻子只有四十来岁,人非常好,却不幸得了这样的绝症,每当看着妻子那张熟悉而憔悴的脸,想到她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龙吟的心就在发抖。他没有办法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陪着她,使她不感到孤独和恐惧。就在这揪心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医生护士,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他发觉这些年轻的护士都非常可爱,工作时踏踏实实,下班了就穿起最漂亮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有时候,龙吟在医院里碰到小姑娘跟他打招呼,先是一愣,呆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护理过他妻子的护士小张或小刘吗!一旦脱去白大衣,摘下白色的燕帽,穿上了自己的花衣裳,她们竟是那么好看,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龙吟,每每要在心里感慨半天。这时候,医院要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到抗击“非典”第一线去,有人提议抓阄,谁抓着谁去,他亲眼看见一名护士,拒绝了抓阄,对同伴说:我是党员,抓阄跌不跌份呀,我去!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深深感动了他,他决定为这些白衣天使写一部戏,唱一曲赞歌。于是,在陪床的间隙,他开始构思,很快写出了初稿。
龙吟生在一个戏剧之家,父亲李默然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艺术家,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他也在二炮文工团当过话剧演员,创作并主演了《马骏就义》等话剧。写戏,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当时许多报纸报道了李龙吟创作《人们叫她天使》剧本的事,一些专业院团也想把它搬上舞台。但是一来剧本还不成熟,尚需修改;二来他爱人不久就去世了,他心情不好,这件事就搁了下来。直到三年后的春天,为了纪念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他才把它拿了出来。这期间,剧本几经修改,最后一次修改是在今年春节的鞭炮声中。
龙吟把剧本交给了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徐伟经营着在京城颇有些名气的“9个剧场”,作为制作人,具备把这个戏搬上舞台的条件和能力。3月26日,《天使》建组。十几个主要演员,三人来自中央戏剧学院,还在读书;两人来自文化馆;两人来自社会;还有五位主演——四名护士一名大夫,来自垂杨柳医院,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在剧中也演白衣天使。这个临时的非职业剧团,徐伟命名为土蜂剧团。
麻烦的是导演。请来的第一个导演,戏还没排,别人尚不了解他的水平,就先提出要报酬,而且是先给钱再排戏。这样的人自然用不起。第二个导演,人不错,也敬业,把戏排了一个雏形,徐伟觉得还可进一步挖掘,又换了第三个导演。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中戏研究生毕业,姓黄名盈,虽只二十多岁,却导过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新近还导了一出戏《枣树》,原作只有三页纸,他却把这三页纸变成了两个半小时的京味大戏。徐伟把《天使》交给他充满了信任,这个戏后来也基本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么一个凑合起来的剧组,没有相互熟悉的时间,彼此还不怎么认识,就已经开始读剧本、对台词;词还没有读熟,又开始走调度。大家白天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排戏多在下午或晚上,经常有人请假,你在他不在的,连对手戏都常常要别人替。而且,除中戏的几个学生算是专业,大家都是玩票,能不能上台见观众,谁也没有把握。可是当我们看了第一次合成后,应该说心里都有底了,一个字:行!大家多少松了口气。4月下旬,为使排练更接近于演出,排练场(也是演出剧场)铺上了一个巨大的红十字,这既是舞台,也象征医院;红十字一端是男女主人公赵振刚和王玲玲的新家,另一端是重症抢救室。所有的戏就在这三点上完成。同时,剧本也作了一些局部调整:一、增加了一个讲述人,他要时时出场介绍各种情况;二、第一场几个青年帮助振刚、玲玲收拾东西、互相调侃的戏大大压缩;三、加一段卫生局长王佑和爱人师蕴对话的戏;四、恢复王佑和玲玲的父女关系(前度排练把这层关系淡化了),并加以强调;五、董帅和珊珊的戏以及三个护士围绕抓阄展开的戏还要加强。
今天看,排练整个是顺利的。演员都不是腕儿,也就没有腕儿的脾气,服从导演,私下也肯用功,不说一天一个样吧,确实也在步步提高。那几位白衣天使,不负众望,演得越来越好,特别是演玲玲的孟繁羽、演珊珊的刘寂华、演方芳的张宁、演师蕴的郭丽君,进步更快!玲玲的沉稳决断,珊珊的热情开朗,方芳的娇气柔弱,师蕴的母性温情都演得很到家。闹了半天,这几位都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逢年过节,不是唱歌就是跳舞,要不就是主持节目,有这个基础,演戏自然不在话下。还有单连伟大姐,戏份不多,但十分投入,把个老奶奶的焦急、沉不住气、想知道内情又怕染上“非典”的复杂心理演活了。来自中戏的李晓磊、周远,表演经验多一些,有时也主动给别人说说戏,对大家帮助不小。新添的讲述人,由王继涛扮演,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能在几天之内把这么大段大段的词拿下来,光凭这一点就不简单。再有红半天女子鼓乐团的姐妹们,担任群众演员,推着平车上上下下,没有台词却那样一丝不苟。还有灯光师王雪松、音响师赵毅,也都很尽职尽责。难怪黄盈导演讲评的时候比较满意,觉得大家都挺“优秀”的,这个评语决非夸饰。
我个人感觉,黄导也挺优秀的。他是个忙人,大概只来了四五次,就把这个戏归置得像模像样。他有个原则,每次都要有所突破,他来一次,我们的戏就“长”一块。他很注意抓细节,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小的动作,经他一点拨,立时就见出光彩。在排三个女护士听到好友马丽死了抱头痛哭这场戏时,女孩子们的感情起初投入不进去,哭不出来,黄导就启发她们,让她们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的心情,直到姑娘们哭成了泪人。这样的导演是能够教会演员东西的。戏接近公演时,编剧李龙吟看了几次连排,也提了一些很中肯的意见,使这个戏更臻成熟。
我在剧中扮演区卫生局局长王佑。这是个直接领导SARS防治工作的人,戏虽不很多,却很重要。我尽量贴近角色,该威严时威严,该和气时和气,该慷慨激昂时慷慨激昂,该动感情时动感情。我出场三次,最关键的是第三次出场,到医院看望不幸染上“非典”的女儿玲玲。玲玲和父亲有约在先,不在医院公开她是局长的女儿,因此,王佑叫玲玲“王玲玲同志”,玲玲叫王佑“领导”,俩人说的也都是些大道理。可就是这场戏,因为我们的表演真挚,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我演这段戏时,有时也情不自禁地迸出热泪。我自2001年参加演出以来,其间演过小品,也拍过一些电视短剧,演大戏这还是第一次。活到五十多岁,我才明白我对演戏是多么热爱,可惜这把年纪只能玩玩票而已,想在这方面发展是不可能了。亡兄谭宗尧活着时,我没少看他演戏;而今我也登台了,他却不能看我演戏,想到此倍感遗憾和感伤。
从5月11日到28日,《天使》连续演了两轮十五场,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有些观众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文章,网上也发表了一些评论。如果可能,这个戏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把情节处理得更加完整,更加感人。演《天使》,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我庆幸自己演了这样一个戏,也希望剧作者李龙吟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来。
李龙吟就是这少数还记得的人中的一个。
三年后的2006年春夏之交,他推出了他的新戏《天使》。
《天使》原名《人们叫她天使》,写于“非典”肆虐之时。当时龙吟在北京肿瘤医院陪床,照护着他那位患了癌症的妻子。她的妻子只有四十来岁,人非常好,却不幸得了这样的绝症,每当看着妻子那张熟悉而憔悴的脸,想到她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龙吟的心就在发抖。他没有办法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陪着她,使她不感到孤独和恐惧。就在这揪心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医生护士,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他发觉这些年轻的护士都非常可爱,工作时踏踏实实,下班了就穿起最漂亮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有时候,龙吟在医院里碰到小姑娘跟他打招呼,先是一愣,呆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护理过他妻子的护士小张或小刘吗!一旦脱去白大衣,摘下白色的燕帽,穿上了自己的花衣裳,她们竟是那么好看,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已届知天命之年的龙吟,每每要在心里感慨半天。这时候,医院要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到抗击“非典”第一线去,有人提议抓阄,谁抓着谁去,他亲眼看见一名护士,拒绝了抓阄,对同伴说:我是党员,抓阄跌不跌份呀,我去!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深深感动了他,他决定为这些白衣天使写一部戏,唱一曲赞歌。于是,在陪床的间隙,他开始构思,很快写出了初稿。
龙吟生在一个戏剧之家,父亲李默然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艺术家,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他也在二炮文工团当过话剧演员,创作并主演了《马骏就义》等话剧。写戏,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当时许多报纸报道了李龙吟创作《人们叫她天使》剧本的事,一些专业院团也想把它搬上舞台。但是一来剧本还不成熟,尚需修改;二来他爱人不久就去世了,他心情不好,这件事就搁了下来。直到三年后的春天,为了纪念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他才把它拿了出来。这期间,剧本几经修改,最后一次修改是在今年春节的鞭炮声中。
龙吟把剧本交给了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徐伟经营着在京城颇有些名气的“9个剧场”,作为制作人,具备把这个戏搬上舞台的条件和能力。3月26日,《天使》建组。十几个主要演员,三人来自中央戏剧学院,还在读书;两人来自文化馆;两人来自社会;还有五位主演——四名护士一名大夫,来自垂杨柳医院,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在剧中也演白衣天使。这个临时的非职业剧团,徐伟命名为土蜂剧团。
麻烦的是导演。请来的第一个导演,戏还没排,别人尚不了解他的水平,就先提出要报酬,而且是先给钱再排戏。这样的人自然用不起。第二个导演,人不错,也敬业,把戏排了一个雏形,徐伟觉得还可进一步挖掘,又换了第三个导演。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中戏研究生毕业,姓黄名盈,虽只二十多岁,却导过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新近还导了一出戏《枣树》,原作只有三页纸,他却把这三页纸变成了两个半小时的京味大戏。徐伟把《天使》交给他充满了信任,这个戏后来也基本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么一个凑合起来的剧组,没有相互熟悉的时间,彼此还不怎么认识,就已经开始读剧本、对台词;词还没有读熟,又开始走调度。大家白天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排戏多在下午或晚上,经常有人请假,你在他不在的,连对手戏都常常要别人替。而且,除中戏的几个学生算是专业,大家都是玩票,能不能上台见观众,谁也没有把握。可是当我们看了第一次合成后,应该说心里都有底了,一个字:行!大家多少松了口气。4月下旬,为使排练更接近于演出,排练场(也是演出剧场)铺上了一个巨大的红十字,这既是舞台,也象征医院;红十字一端是男女主人公赵振刚和王玲玲的新家,另一端是重症抢救室。所有的戏就在这三点上完成。同时,剧本也作了一些局部调整:一、增加了一个讲述人,他要时时出场介绍各种情况;二、第一场几个青年帮助振刚、玲玲收拾东西、互相调侃的戏大大压缩;三、加一段卫生局长王佑和爱人师蕴对话的戏;四、恢复王佑和玲玲的父女关系(前度排练把这层关系淡化了),并加以强调;五、董帅和珊珊的戏以及三个护士围绕抓阄展开的戏还要加强。
今天看,排练整个是顺利的。演员都不是腕儿,也就没有腕儿的脾气,服从导演,私下也肯用功,不说一天一个样吧,确实也在步步提高。那几位白衣天使,不负众望,演得越来越好,特别是演玲玲的孟繁羽、演珊珊的刘寂华、演方芳的张宁、演师蕴的郭丽君,进步更快!玲玲的沉稳决断,珊珊的热情开朗,方芳的娇气柔弱,师蕴的母性温情都演得很到家。闹了半天,这几位都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逢年过节,不是唱歌就是跳舞,要不就是主持节目,有这个基础,演戏自然不在话下。还有单连伟大姐,戏份不多,但十分投入,把个老奶奶的焦急、沉不住气、想知道内情又怕染上“非典”的复杂心理演活了。来自中戏的李晓磊、周远,表演经验多一些,有时也主动给别人说说戏,对大家帮助不小。新添的讲述人,由王继涛扮演,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能在几天之内把这么大段大段的词拿下来,光凭这一点就不简单。再有红半天女子鼓乐团的姐妹们,担任群众演员,推着平车上上下下,没有台词却那样一丝不苟。还有灯光师王雪松、音响师赵毅,也都很尽职尽责。难怪黄盈导演讲评的时候比较满意,觉得大家都挺“优秀”的,这个评语决非夸饰。
我个人感觉,黄导也挺优秀的。他是个忙人,大概只来了四五次,就把这个戏归置得像模像样。他有个原则,每次都要有所突破,他来一次,我们的戏就“长”一块。他很注意抓细节,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小的动作,经他一点拨,立时就见出光彩。在排三个女护士听到好友马丽死了抱头痛哭这场戏时,女孩子们的感情起初投入不进去,哭不出来,黄导就启发她们,让她们设身处地地体会角色的心情,直到姑娘们哭成了泪人。这样的导演是能够教会演员东西的。戏接近公演时,编剧李龙吟看了几次连排,也提了一些很中肯的意见,使这个戏更臻成熟。
我在剧中扮演区卫生局局长王佑。这是个直接领导SARS防治工作的人,戏虽不很多,却很重要。我尽量贴近角色,该威严时威严,该和气时和气,该慷慨激昂时慷慨激昂,该动感情时动感情。我出场三次,最关键的是第三次出场,到医院看望不幸染上“非典”的女儿玲玲。玲玲和父亲有约在先,不在医院公开她是局长的女儿,因此,王佑叫玲玲“王玲玲同志”,玲玲叫王佑“领导”,俩人说的也都是些大道理。可就是这场戏,因为我们的表演真挚,许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博得了热烈的掌声。我演这段戏时,有时也情不自禁地迸出热泪。我自2001年参加演出以来,其间演过小品,也拍过一些电视短剧,演大戏这还是第一次。活到五十多岁,我才明白我对演戏是多么热爱,可惜这把年纪只能玩玩票而已,想在这方面发展是不可能了。亡兄谭宗尧活着时,我没少看他演戏;而今我也登台了,他却不能看我演戏,想到此倍感遗憾和感伤。
从5月11日到28日,《天使》连续演了两轮十五场,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有些观众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文章,网上也发表了一些评论。如果可能,这个戏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把情节处理得更加完整,更加感人。演《天使》,是我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我庆幸自己演了这样一个戏,也希望剧作者李龙吟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