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初,随着朝鲜汉籍陆续进入中国学术视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陆续展开,孟森、吴晗等史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前,中国大陆学界对韩国史学的关注较少,中国台湾出版了一批韩国史学史研究成果,延续和拓展了相关领域.1992年中韩建交对于中国韩国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史学史、中韩史学交流与比较等领域都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回顾百余年来韩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点:论文较多,专著较少;专题性、叙述性的评介较多,全面系统的论述较少;对韩国汉文史籍的关注较多,
【机 构】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3003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随着朝鲜汉籍陆续进入中国学术视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陆续展开,孟森、吴晗等史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前,中国大陆学界对韩国史学的关注较少,中国台湾出版了一批韩国史学史研究成果,延续和拓展了相关领域.1992年中韩建交对于中国韩国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史学史、中韩史学交流与比较等领域都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回顾百余年来韩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点:论文较多,专著较少;专题性、叙述性的评介较多,全面系统的论述较少;对韩国汉文史籍的关注较多,非汉文韩国史籍甚少;自说自话的论著较多,与韩国学术界的对话较少.针对这些问题,还需做更全面的努力,以推动韩国史学史研究.
其他文献
人们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稳定而持续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走神会严重干扰任务完成,因此,减少走神尤为重要.综合前人研究发现,有效且合理地提高动机可以减少走神频率,动机对有意走神与无意走神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有意走神的影响程度更大;动机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走神影响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从注意控制、注意资源分配、个体唤醒水平和努力程度方面探讨了动机影响走神的内部作用机制,发现动机可以提高注意控制,能提高注意资源的有效分配,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与努力程度.研究发现,动机与走神之间存在更加复杂的
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中国大量译介国外各种唯物史观理论书籍的时期,一本多译的情况比较普遍.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便是其中中译本较多的著作.民国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多种译本的广泛流行,对传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时人注意到布哈林的理论中存在机械性等问题,故在将其作为知识资源时,逐渐扬弃之.深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理论扬弃,可以一窥民国时期国外同类理论著述影响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复杂面相.研究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的构建,不仅应梳理理论内在的
金石学发展到晚清,俨然成为士大夫阶层附庸风雅的普遍爱好,王懿荣这般真正痴迷于吉金碑拓的学者,实际为这股学术交游风尚的鼓吹者.利用书札、日记、序跋等一手文献,梳理王懿荣金石学作品编纂、传播的过程,可以建构晚清京师第一流学者严谨而温情的交游圈,见证金石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21世纪以来,受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文明史研究在国内史学界受到关注并很快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文明史研究受到重视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西方文明史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到史学工作者,甚至普通读者对文明是如何发展的认知;①二是在西方文明史研究的影响下,国内相继出版了一批中国学者撰写的文明史著作;②三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将有关文明史研究的课题“西方史学史谱系中的文明史范式研究”列为重大课题招标项目,最终由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共同中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不同文明间如何相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
中世纪英格兰乡村大多处于自治管理模式.他们有自己的法律——乡规民约;有自己的最高权力机构——庄园法庭与村民大会;管理人员由村民选举产生,能够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这一切都与中世纪英格兰多元化的法律传统密不可分.
对辽宁省不同城市中的991名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一般水平,教师发展机会增加,但工作状况欠佳.在园所不同转制类型上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群体差异化特征,民转普、公办园转为公办民营园中教师的生存状态有待改善,“待遇瓶颈”亟待突破;教师在所处的园所不同转制阶段上呈现“阶段曲线化”差异,处于转制中期的教师易出现阶段性适应困难;在不同年龄段上,中年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呈现“多元压力化”生存状态;在不同聘用性质上,临时聘用制及合同制教师流动盲目且频繁,呈现“身份焦虑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简称“盐小”)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等方式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利用红色教育体验馆发挥红色基因的整体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埃及文明曾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异彩,但在公元七世纪中期以后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本是历史事实,但由于学界对文明、文化、文明起源与消亡等问题的判断标准不一,学者们提出了有关古埃及文明消亡的不同见解.史学研究应坚持理论标准的前后统一.统一国家、文字体系、文化认同是古埃及文明形成的标准,也是古埃及三千多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因素.三者的消失意味着古埃及文明的终结.生产力停滞不前及其导致的综合国力式微,长达千年之久的外族统治,古埃及文字、信仰及实践缺乏社会基础,共同促使古埃及文明走向消亡.
在社会史论战影响下,傅衣凌确立了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基本问题意识.此后十余年,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始终是傅衣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工具,但他不再像社会史论战者那样“为公式牺牲材料”,而是开始尝试处理规律的普遍性与中国历史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不再“把方法当结论”,用理论方法来代替历史研究,而是将宏大的理论问题具体化,通过具体、细化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真确与否.傅衣凌的这些特点,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整体性转变.
世界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图景表明,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表现.在当代,获取经济收益、增进国际关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和教育对外开放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跨境高等教育发展价值的科学认识,积极推动我国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由输入为主向“输入+输出”并举模式转型;建立并完善我国跨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跨境高等教育治理;进一步扫清我国跨境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法律法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