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由于很多老师故步自封,致使学生对文言文不仅没有兴趣,学习效果更是达不到课程标准。为此,笔者努力探索,创新实施了“过关斩将”古文教学法。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完成课程标准,还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古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过关斩将”法 古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48-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做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首篇”。①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曲”:一读二译三背,让本来文质兼美的古文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这种“一言堂”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因此,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从初一开始,我努力尝试,从学生兴趣入手,形成了自己文言文教学模式——“过关斩将”法。“过关斩将”学古文,是指把教学环节设为一个个关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过关卡,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第一关:预习关
预习对学生来说很关键,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预习更重要。预习关主要解决三点:1.了解作者、作品、出处;2.写作背景介绍;3.字词的读音等。
二、第二关:朗读关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学习每篇文言文时,我都要范读两遍,第一遍慢读,让学生标注字音、划分节奏停顿,第二遍稍快,初步体会文章情感。在学生朗读时,老师出示重点字词。朗读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齐读、男女声分别读、个别学生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配画(古曲)朗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多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走近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朗读关我设计了学生四轮读,要求“读出一点文言味道,读出一点宁静氛围,读出一点夜游兴致,读出一点复杂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
三、第三关:翻译关
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③可初中生由于时间距离、知识基础等因素,翻译能力远远不够。因此,翻译方法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意译和直译。对初中生来说,能做到通畅连贯表达原文意思就够了。基于此目标,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之上,我有所创新:一是老师课前准备,把课文、重点词整理好印发给学生;二是在小组互译时,提示“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单音节变双音节”翻译要点;三是检测重点词句,保证人人过关;四是每篇文章结束后,及时整理“重点字词句”清单,巩固学习效果。
四、理解关
理解内容是文言文教学把握主题的关键,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环节。
文言文教学,侧重“文”还是“言”,要依文而定。《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仅84字,文字上没有难点。但这是一篇典型的浅文丰意,这类文章,乍看一目了然,细究却天地无限,没有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学生很难真正读懂。所以,教学时必须侧重于“文”,还要“短文长教”。
讲读文章,要有问题设置。本课我以“月”为线索,以“空明”为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板块:月下景——月下人——月下情。以“空明”切入,天光云影,情景交融!《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眼”是“闲”。“闲”字通了,其他则迎刃而解。但解“闲”的角度不一:可从“夜”字入手,分析不同“夜”的意义;也可从“游”切入,体会苏轼“游”的不同凡响;还可解析“月”之意象,攀“月”靠近苏轼灵魂,从而真正理解“闲”的意蕴。
辅问题的设置要突出层次性。取景照像、穿衣戴帽有层次性,才能产生美感。层次性意味着课堂引导的阶梯设置,体现的是教师的思维层次,是必须有的“预设”,是课堂能够产生高质量生成的保障。教学中,我以“闲”为辅问题,设计了几个小问题:第一,苏轼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的“闲”?第二,苏轼是真闲吗?第三,身不闲,心真“闲”吗?结合景物描写再次感受。三个问题,渐进深入,挖掘出一个真实的苏子。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出發,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让生命在教学教育中慢慢养成。
五、拓展关
精彩的语文课堂,适当拓展是点色之笔。本节课在结束时,我设计了“加深了解苏轼”环节,图文并茂、诗词歌赋,我们与苏子同游历,共高吟。在这样的意境与氛围中,让学生对苏轼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苏轼”两字,于中国文化而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不仅是文学的符号,还是精神的符号。
当然,作为老师要明白,教学中的拓展,内容再重要也是“伴娘”,一旦喧宾夺主,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会有伤课堂效果,所以度和量是需要把握的。
文言文看似枯燥,实则浓香醇厚。两年以来,我扎实实“教”古文,学生过关斩将“学”古文,我教的省心,学生学的开心。我欣喜地看到,在这条文化长河的滋养之下,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文言文阅读水平,更是提升了古文素养,向着拥有文化情怀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申国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8(12):77.
[2]查志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合理渗透[J].语文天地,2017(14):95-9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过关斩将”法 古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48-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做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首篇”。①可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曲”:一读二译三背,让本来文质兼美的古文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这种“一言堂”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因此,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从初一开始,我努力尝试,从学生兴趣入手,形成了自己文言文教学模式——“过关斩将”法。“过关斩将”学古文,是指把教学环节设为一个个关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过关卡,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第一关:预习关
预习对学生来说很关键,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预习更重要。预习关主要解决三点:1.了解作者、作品、出处;2.写作背景介绍;3.字词的读音等。
二、第二关:朗读关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学习每篇文言文时,我都要范读两遍,第一遍慢读,让学生标注字音、划分节奏停顿,第二遍稍快,初步体会文章情感。在学生朗读时,老师出示重点字词。朗读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齐读、男女声分别读、个别学生读、小组合作朗读等。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配画(古曲)朗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多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走近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朗读关我设计了学生四轮读,要求“读出一点文言味道,读出一点宁静氛围,读出一点夜游兴致,读出一点复杂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味,渐入佳境。
三、第三关:翻译关
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③可初中生由于时间距离、知识基础等因素,翻译能力远远不够。因此,翻译方法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意译和直译。对初中生来说,能做到通畅连贯表达原文意思就够了。基于此目标,在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之上,我有所创新:一是老师课前准备,把课文、重点词整理好印发给学生;二是在小组互译时,提示“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单音节变双音节”翻译要点;三是检测重点词句,保证人人过关;四是每篇文章结束后,及时整理“重点字词句”清单,巩固学习效果。
四、理解关
理解内容是文言文教学把握主题的关键,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环节。
文言文教学,侧重“文”还是“言”,要依文而定。《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仅84字,文字上没有难点。但这是一篇典型的浅文丰意,这类文章,乍看一目了然,细究却天地无限,没有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学生很难真正读懂。所以,教学时必须侧重于“文”,还要“短文长教”。
讲读文章,要有问题设置。本课我以“月”为线索,以“空明”为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板块:月下景——月下人——月下情。以“空明”切入,天光云影,情景交融!《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眼”是“闲”。“闲”字通了,其他则迎刃而解。但解“闲”的角度不一:可从“夜”字入手,分析不同“夜”的意义;也可从“游”切入,体会苏轼“游”的不同凡响;还可解析“月”之意象,攀“月”靠近苏轼灵魂,从而真正理解“闲”的意蕴。
辅问题的设置要突出层次性。取景照像、穿衣戴帽有层次性,才能产生美感。层次性意味着课堂引导的阶梯设置,体现的是教师的思维层次,是必须有的“预设”,是课堂能够产生高质量生成的保障。教学中,我以“闲”为辅问题,设计了几个小问题:第一,苏轼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的“闲”?第二,苏轼是真闲吗?第三,身不闲,心真“闲”吗?结合景物描写再次感受。三个问题,渐进深入,挖掘出一个真实的苏子。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从语言文字出發,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让生命在教学教育中慢慢养成。
五、拓展关
精彩的语文课堂,适当拓展是点色之笔。本节课在结束时,我设计了“加深了解苏轼”环节,图文并茂、诗词歌赋,我们与苏子同游历,共高吟。在这样的意境与氛围中,让学生对苏轼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苏轼”两字,于中国文化而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不仅是文学的符号,还是精神的符号。
当然,作为老师要明白,教学中的拓展,内容再重要也是“伴娘”,一旦喧宾夺主,不仅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会有伤课堂效果,所以度和量是需要把握的。
文言文看似枯燥,实则浓香醇厚。两年以来,我扎实实“教”古文,学生过关斩将“学”古文,我教的省心,学生学的开心。我欣喜地看到,在这条文化长河的滋养之下,孩子们不仅提高了文言文阅读水平,更是提升了古文素养,向着拥有文化情怀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申国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8(12):77.
[2]查志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合理渗透[J].语文天地,2017(1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