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29日,美国防部发布《国防部电磁频谱优势战略》(简称“《电磁频谱优势战略》”),标志着美军已展开电磁频谱领域建设与战备的长远规划,以谋求在未来大国战争中“决胜于无形空间”。“enterprise”成为该战略文本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按照英文释义,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要像现代企业那样谋划与运作,减少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切实提高美国防部范围(即整个美军)电磁频谱空间行动的总体成效;二是要富有进取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继续保持其在该领域相对于对手的跨代优势。如果该战略得以实施,那么由此带来的变革将是至深至远的,不仅关系到美国能否继续维持世界军事霸权,而且将影响世界军事发展走向及未来大国军事平衡。因此,仔细研究《电磁频谱优势战略》并读出其题中之义与题外之义,具有积极意义。
深刻的时代背景
《电磁频谱优势战略》开门见山地指出,该战略“承接于2017年版美《国家安全战略》与2018年版美《国防战略》”。换言之,该战略属于对这两个顶层战略的具体落实。更进一步讲,该战略是在美国防战略方针从反恐反叛乱作战向未来大国战争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与当前大国军事竞争或对抗有很大关系。美国防部认为,中俄等全球竞争对手已经认识到电磁频谱“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军事优势”,并且正在大力开发与部署针对美国电磁频谱能力的先进技术,“为保持作战优势,国防部必须寻求革命性、跨越式的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美国防部意识到电磁频谱在未来联合全域作战中的独特地位,特别是电磁频谱对陆、海、空、天等传统作战域军事行动具有的支撑性、支配性作用,因而愈加重视对电磁频谱能力的长远规划与建设。该战略文本指出,“电磁频谱不是独立的军事行动领域,因为电磁频谱与联合条令中确立的各个作战域是不可分割的。在现代战争中,电磁频谱优势是实现空中、地面、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优势的主要指标和基本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电磁频谱领域本身的特殊性,《电磁频谱优势战略》出台的背景又不止于此。除大国竞争造成的对抗性外,该战略还提到两个重要的刺激因素:拥挤性和受限性。所谓“拥挤性”,一方面指随着世界经济活动愈发频繁及新兴商业技术的大规模利用,依赖电磁频谱的民用系统越来越多,对军事用频系统造成很大频谱资源挤占;另一方面指军队自身用频系统也越来越多,不仅带宽需求增加,而且带来相互干扰的风险,对频谱管理的要求更为凸显。所谓“受限性”,主要是指国内、国际有关频谱使用的法律规定限制了军事可接入的频谱数量。
可以作一个简单分类:“对抗性”主要针对战时,考虑的是未来大国冲突中敌可能对美军用频系统造成的侦察、破坏、削弱、拒止、欺骗或摧毁效果;“拥挤性”“受限性”主要针对平时,考虑的是平时民用用频系统和国内、国际有关法律规定对美军军事活动的束缚,特别是对美军用频系统正常测试、训练构成的潜在不良影响。
理论上的创新突破与远期愿景
美国防部《电磁频谱优势战略》蕴含美国霸权的“远大抱负”,就是要全面夺取相对于其他对手的“制电磁权”。如上所述,美国防部认为,为保持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作战优勢,必须寻求“革命性、跨越式的技术和能力”。而在此之前,理论上的创新突破是总的前提。尽管该战略文本并未专门讨论军事理论问题,但是透过平实的英文原文,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发现诸多不同以往的概念或观点;而这些概念或观点不仅代表军事理论上的创新突破,而且正是未来美国防部电磁频谱空间行动的逻辑起点。本文重点分析几个重要的专业军事术语,并通过这些术语透视美军在电磁频谱领域的创新突破和远期愿景。
电磁频谱战(EMSO,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Operations)人们已经注意到,近两年来,美军条令中“电子战”(Electronic Warfare)概念正在悄悄替换为“电磁战”(Electromagnetic Warfare)。“电子”主要是指与无线电通信、雷达相关的电子电路;“电磁”则涵盖所有电磁频谱辐射,波长范围覆盖100米到0.1纳米,频段包括无线电波、微波、毫米波、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相比而言,电磁频谱战指电磁频谱管理与电磁战相结合。该战略文本明确指出,“美国防部的长期成功需要将电磁频谱管理和电磁战合并为电磁频谱战。”这表明,美国防部已经意识到,电磁频谱管理与电磁战手段相结合,对美军夺取制电磁权十分重要。
电磁战斗管理(El-ectromagnetic Battle Management) 这一概念理解起来并不难,即“动态监控、评估、规划与指导电磁频谱行动,支持指挥员作战。”但结合实际看,便很有深意了。因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很难实现实时或近实时“动态监控、评估、规划与指导电磁频谱”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现行电子战(电磁战)装备体系进行深度改造,特别是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敏捷、富有弹性的电磁频谱管理系统。不仅要实现对无形电磁空间的感知与可视化显示,还要能够以“机器对机器”的速度对电磁频谱资源进行动态、合理的评估、规划与调度。做到这一点显然是不易的,而它正是电磁频谱机动和频谱共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