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秘塔碑》的修复案例看传统拓片修复技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329066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玄秘塔碑》拓片修复为案例,阐述托裱法这一修复拓片的传统方法,在遵循修复原则的基础上,对传统单幅拓片的修复方法,特别是对修复技法、细节进行了详细描述,旨在说明传统拓片修复方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应该加以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拓片修复方法在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玄秘塔;托裱法;拓片修复
  1 原件信息
  单幅拓片完整反映了碑刻文献的原貌,是拓本装帧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献类型。其形式多样,尺寸各异,有大幅摩崖石刻,也有小幅墓志。本文讲述的是《玄秘塔碑》这一修复案例,其特点是尺寸较大,通高386厘米,宽120厘米,存在破损、糟朽、撕裂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整。
  众所周知,《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架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841)由时任宰相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观这幅拓片,纸、墨俱为古旧,虽有破损、糟朽,但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查阅相关工具书并结合拓片情况,发现第六行“舍利使吞之□涎”中“涎”字仍完好,推断该拓片为清道光至清末所拓。虽不是很早的拓本,但也是原碑旧拓,留存至今也甚是难得,决定对其进行修复。
  2 制订修复方案
  2.1 拓片现状
  对拓片纸张进行检测,纸张pH酸碱度为4.2~4.5,为较强酸性,且有糟朽现象。
  拓片存在较大面积的破损缺失,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
  2.2 确定修复方案
  基于以上两种情形,经过修复团队集体商议,决定采用托裱法进行修复。托裱法是修复拓片的传统方法,其优点是会对经过托裱的拓片起到一定的加固保护作用。托裱法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字口易变形,二是托裱后纸张容易硬挺,经过几次折叠后折缝处易断裂。但是这张《玄秘塔碑》拓片纸张强度低,破损重,尺寸大,仍然要使用托裱法进行修复。至于字口变形这一问题,我们可通过对托裱法进行调整来避免;纸张硬挺问题通过糨糊稀稠度调整,托纸尽量选择纸性柔韧的,另外成活儿后不采用折叠的方法保存,而是使用卷轴放画筒中保存的方法,避免折叠。
  3 修复步骤
  3.1 准备材料
  3.1.1 所需工具
  裁纸刀、针锥、尺板、隔糊、裁板、毛笔、排笔、棕刷、喷壶、糨糊。
  3.1.2 修补托裱材料
  托裱拓片一般需要准备以下几种材料。
  补纸:修补拓片缺损部位的纸张。这类纸张的选配依据是待修补拓片本身就有的纸张,要求补纸和拓片二者的厚度、材质、色调方面尽可能一致。
  镶接拓片四周的宣纸:由于托裱后的拓片要在四周出边(以起到上墙不伤拓片,且托裱后保护拓片的目的),所以要提前准备一些宣纸条,其宽度一般为6~8厘米,要求纸条平直且无毛茬。
  托纸:托裱拓片的纸张。托裱纸应选择具有柔韧性且耐折的皮纸,一般用红星特净皮纸,需将纸边裁掉。
  3.2 具体修复技法
  在开始正式修复拓片前先将《玄秘塔碑》拓片放置在裱案上,打开查看一下接茬处有无开口情况,如果有就要用稠一些的糨糊粘接,为接下来修复过程中的展平、刷糨糊提供方便。
  因拓片宽大,裱案宽度不够,只能横着使用裱案,采取移位的方法来操作,给修复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必需的,有时修复大张拓片,裱案宽度不够也是常有的,就需要用这种移位的方法来解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先把拓片的一头正面朝下平铺在裱案上,用喷壶喷水后刷平,注意刷平时排笔一定要轻,浮在拓片上的感觉,将拓片自然展平,不可强拽、抻平。
  ②刷平后用稀一些的糨糊将展平部分均匀地刷满,注意观察拓片上褶皱的走向,判断准确后用排笔将褶皱刷平。注意刷糨糊时用力要轻,不可一味强用力,追求拓片平整,这样容易将字口抻平,使拓片上的字丧失原味,失去凹凸感,这全凭丰富的经验,也是托裱拓片的难点所在。
  ③将白色宣纸条用粗毛笔搭边儿,搭边儿时宽窄要合适,不可搭边儿太宽,也不可过窄,一般为0.5~1厘米,位置不合适时可用毛笔轻轻移动,调整宽度,拓片三边都需要搭边。若白色宣纸条长度大于刷糨糊的区域,自然地将其垂在一边即可,待刷满糨糊后再固定。
  ④补破损。将事先准备好的补纸逐一补缀在破损处,此拓片破损面积大,注意补纸帘纹盡量与拓片一致,修补时不像补书页时追求接茬在毫米之间,可适当让补纸搭边儿大一些,这样上褙纸时不易移位,且大张碑刻拓片本身粗放,不追求精细。另外,补完破损后可直接在补纸上刷一层糨糊,方便下一步上褙纸,全部刷好糨糊后,仔细观察是否全部刷好,不能有漏刷的地方。可侧着看,纸张发暗的地方即为糨糊未刷到位的地方。
  ⑤上托纸。上托纸时先将托纸卷成卷,将托纸卷打开10厘米左右,让其铺于拓片之上,对准对齐,用棕刷将托纸排于拓片之上,上下运刷直至整张托纸覆于拓片之上,需要注意托裱碑帖拓片上托纸时要松一些,不可过紧。托纸遇水后散开,需要有延展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与拓片粘接在一起,给字口留有空间,不至于将字口抻平,这需要丰富的经验。一张托纸上完后,若还有已刷糨糊的区域,就要上第二张托纸,方法如前,只需要在接缝处刷上约1厘米宽的糨糊,接缝不可过宽,0.5~0.7厘米较为合适。
  3.3 上墙前的准备工作
  拓片干透后,正面朝下铺在干净的案子上,用喷壶均匀地将其喷潮,喷的水不能多,若湿度大,大幅的拓片上墙时用手拿起来的过程易出现事故,也不能干湿不均,否则上墙后纸张抽涨不一致,容易开裂。喷潮后在四周上稠糨糊,宽度约1厘米,上浆糊时速度要快,同时还要仔细,确保糨糊刷到位,不能有没刷到位的地方,否则会影响绷平效果,甚至会走墙。   3.4 上墙
  为稳妥起见,大幅拓片上墙最好是两个人操作,一人为主,一人辅助,一般先固定上端,再固定其他三边,上墙后将余边排实粘牢,防止走墙,然后在下角处挑起一小块留作起子口,上墙时尽量松一点,不可上得太紧,要给拓片足够的抽涨空间,使字口不变形,自然舒展。
  拓片由湿到干的这段时间十分关键,很容易出问题,要随时观察拓片的干湿情况,一般中间部分易干,会平贴在墙上,这时需要轻轻地喷水,使其潮湿,保证整张拓片的干湿平衡。
  3.5 下墙
  也称“下壁”或“起活”。就是把上墙绷平的拓片揭下墙的过程,不同于字画裱件需在墙上绷几天的情况,北方冬天干燥且有暖气,为了保证大幅拓片的安全,干透即可下墙。《装潢志》有“下壁”一节云:“上壁宜润,贵其滋润。下壁宜燥,庶屏瓦患。燥润失宜,优劣系焉。”即天气干燥时下墙最为适宜。
  选薄厚合适的起子,将其插入起子口内,将拓片一侧起到头,再起下边,两手夹住一边呈一定角度,将其慢慢揭下,大幅拓片要边卷边起,两人协作以保完全。
  3.6 方拓片
  也叫裁余边。即用裁纸刀将四周的余边裁切得规矩整齐,使每条边与其相邻边相互垂直,四个角相等。
  3.7 存放拓片
  拓片方好后,可视具体情况或折叠、或卷起置于画筒内。鉴于折叠后折缝处易断裂,我们采取卷收方式存放,解决了折叠存放拓片易折断的问题。
  传统拓片修复方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在细微之处体现了文献修复“整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性”的原则,实践证明经过托裱的拓片,保存了拓片原有风貌,且对拓片纸张进行有效的加固和保护,使其“延年益寿”,传统拓片修复方法仍然是当今拓片修复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拓片修复技艺。
  参考文献
  [1]史鹏飞.图文新解装潢志[M].南京:江苏凤凰科學技术出版社,2019.
  [2]张平,吴澍时.古籍修复案例述评[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3]王旭.王氏装裱技艺[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
  [4]范胜利.博物馆书画修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5]林明,周旖.文物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6]仲威.中国碑拓鉴别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在中国特定的制度和治理背景下探讨企业特征与股权结构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虽然静态实证结果显示权衡理论、代理理论和融
从交易的角度对现代货币金融理论做尝试性的整合可知降低交易成本是货币、金融制度安排的本源意义。中国经济转型中出现的多样化金融形式因其共同的国有属性,使金融中介与金融
“现实与想象,两个板块朝我脑子里压过来。一块白云,一块乌云、互相渗透、勾连起来。”这是王啸峰在《浮生流年》里写的一段话。而这段话其实是王啸峰文学创作状况的真实描述
1975年以来的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显示,一国的债权债务地位对其货币国际化构成负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国际信用货币制度下,美国选择了贸易渠道流出、金融渠道回流的美元国际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多以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为主题进行创作传达,呈现出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生活苦难的思考,反映了德国劳动阶级的生活苦难以及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反抗
南南外资银行的兴起既得益于相对竞争优势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又得益于发展中国家相互间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南南外资银行的最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表明,南南外资银行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