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迷魂招不得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的,我们眺见一位面容清癯的少年骑着一匹瘦马从唐朝溟濛的雨雾中走来,瞧他的装束,一袭宽松的青布袍罩着羸弱的身体,难说是贫寒,是落魄,还是飘逸。惟一显眼的,是别在他腰间的那只锦囊,不知作何用处?少年的神情痴痴的,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还用纸片记下些什么,随手纳入囊中。那匹瘦马乖极了,它好像完全懂得少年的心性,专拣风景旖旎的地方盘桓,当少年轻轻拍一拍它的脊背或拉一拉它的鬃毛时,它就停下脚步来,嚼两口青草,或喷一个响鼻,它猜想少年一定又吟出了什么得意的诗句。你别说,这匹瘦马迤逦缓行在西风古道上,它的造化和灵性确实足以笑傲同类,即使是贡自大宛国被汉武帝视为绝世奇珍的汗血宝马也没得可比啊!
  黄昏了,快活悠悠的瘦马把满脸潮红、意犹未尽的少年驮回了家。孀居的母亲并不急于问长问短,而是先去检点那只锦囊,她见有几十张纸片挤在里面,便极怜惜极心疼地说:“这孩子,你硬要呕出心来才算完吗?!”
  这位早慧的少年是谁?他就是天才诗人李贺。
  谁也不敢相信那锦囊中装的都是一些泣鬼惊神的诗句。
  
  壹
  
  李贺的诗名韩愈早就听说了。
  韩愈是文坛的圭臬,是当年“名誉股市”最神奇的操盘手。他推崇前辈,原本惆怅的杜甫即强势反弹;他奖誉同辈,原本落魄的孟郊即低开高走;他提携后辈,原本寂寞的贾岛即一路飙升。谁若能得到他的首肯和赏识,就准能誉满京华。
  中唐是华夏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谁的诗写得好,还有韩愈不知道的吗?他虚怀若谷,赞赏和品鉴天下各路才子,从无吝色,从不吝词。尽管如此,当别人夸赞一位七岁的孩童(李贺)是诗界百年一遇的天才时,他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我要去当面考考这位童子,看看他的诗才究竟如何。”
  韩愈性子急,是一个心中不能存疑的人,他特意邀约了诗文家皇甫湜一同去昌谷见李贺。
  听说韩大人和皇甫大人并驾来访,只为看一看李贺的诗歌,李母大喜过望,赶紧差人去郊野叫回那位痴了心的孩童和那头迷了眼的瘦马。李贺原是唐皇室(郑王)的后裔,他父亲李晋肃虽也做过官,但死得早,家道已然中落,好在孀居的李母精明能干,才撑持住这个家,不至于滑向冻馁之途。
  李贺兴冲冲地赶回家,母亲将他从瘦马上抱下来。这孩子一点也不慌神,他笑容可掬,向自己仰慕已久的两位文坛前辈一一行礼。韩愈和皇甫湜放眼打量去,只见李贺身形纤瘦,左右眉毛相连,手指细长,神情从容自若。李贺见此阵仗,心想:二位大人无事岂肯登蓬门?他们来者不“善”,我索性一鼓作气,先拔头筹。李贺毕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今日劳动二位大人光临寒舍,晚学得承教诲,真乃三生有幸。献芹之美古已有之,愚童不揣浅陋,愿献诗一首,以记今日之雅集。”
  韩愈与皇甫湜相视一笑,意思不言自明:你赶紧使出浑身解数,让我们看看功夫如何。
  李贺略微沉吟,便操觚染翰,奋笔疾书,简直有点旁若无人。
  华裾织翠青如葱,
  金环压辔摇玲珑。
  ……
  二十八宿罗心胸,
  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
  ……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平日作诗,苦吟为多,其实并非捷才,今日受到现场气氛的激发,居然诗思泉涌,整首诗一气呵成。好诗还得有个好题目,他大笔一挥,题为《高轩过》,捉笔而立,望着两位前辈,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踌躇满志。
  韩愈喜形于色,拊掌叫好,皇甫湜也情不自禁,拍案叫绝。
  “好一个‘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真是后生可畏啊!”
  李贺的母亲郑氏见儿子受到二位大人毫无保留的赞赏,立刻绽露欢颜。
  “小儿迷诗若狂,爱诗如命,来日还望二位大人多多点拨栽培。”
  “好说好说。家有凤凰鸟,何愁找不到梧桐树。”
  
  贰
  
  天才诗人李贺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功名之路竟是一条死胡同。众人喋喋乃是一个腔调:进士之“进”与李父之名晋肃之“晋”是同音犯讳,李贺要避父讳,就必须绝意科举。
  李贺悲愤满怀,忧伤不已,却欲辩还休。
  韩愈出自公心,激于义愤,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叫屈:“今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为‘仁’,子不得为人乎?”
  韩愈的文章雄辩有力,却依旧无法说服那些嫉妒李贺诗才的人。他们众口一辞:这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通例,难道能让李贺例外吗?
  李贺从此与功名绝缘,其政治生命莫名其妙地被终审判决为“死刑”。“学而优则仕”的圣人之言也就成了一句无效的空话。
  李贺的心中不由得发出了痛苦的悲鸣:“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先前那位意气风发的天才少年已不复存在了。他记得几年前所作的《南园》诗中有非常豪迈的句子: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昔年的《咏怀》诗中,他也曾心雄万夫、极其乐观地言志: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久病沉疴。在《示弟》诗中,有句“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显见这位弱质天才已万念俱灰。
  诗能穷人,能害人,甚至能杀人,这绝非危言耸听。雕琢肝肠,戏弄物象,既伤及身心,又惹恼神灵。李贺除却纯粹的诗歌天赋,全无一点诗外的功夫。那些“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的俗家弟子善于钻营征逐,日子自然好过。尽管在韩愈等人的力荐下,朝廷给他补授了一个奉礼郎的九品闲官,但除了微薄的俸禄,再没有多大意思。
  理想骤然幻灭了,像巨大的水泡一样,无声无息,全然不留丝毫痕迹。
  今夕岁华落,
  令人惜平生。
  心事如波涛,
  中坐时时惊。
  此时心情最为明了的写照,没有几人真正懂得,只有自己清楚刀锋在心头切割,血一点点流失了,流失在世情的荒漠里。
  诗歌可以泣鬼惊神,却不能改变至为现实的命运。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西风。
  谁肯为这位天才诗人掬一捧同情之泪?爱才惜才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去了,关山万重,音信渺茫,他们就此永诀了。
  李贺瘦成了一把骨头,待病情稍稍好些,他便骑着那头渐显老态的瘦马,带着锦囊,仍去郊野觅诗。
  哪还有昔日的心情和心境呢?他满怀忧郁,看着眼前的山不是山,眼前的水不是水。诗兴得不到任何激发,他感觉生命业已枯槁,宛如一片秋叶。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李贺吟诵着《将进酒》中的诗句,不由得涕泪满襟。
  锦囊空空如也,慈母为之泫然。她看着李贺凄绝的神情,心中一阵阵绞痛。天才的母亲总要流淌更多的苦泪,然而天公却毫无慈悲体恤之心,正是李贺那句诗击中了要害:“天若有情天亦老。”
  
  叁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李贺的诗才耀眼夺目,在当世和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中,他从来就不缺少“粉丝”(fans),从来就不缺少读者缘。据唐代张固的《幽闲鼓吹》所记,门下侍郎李藩为李贺整理诗集,总觉数量不够,经过几番打听,他得知李贺有一位表兄,两人不仅是亲戚,兼具同窗之谊。于是,李藩把李贺的这位表兄找来,托他搜寻李贺的的遗作。这位表兄一口答应,表示乐意效劳,还请求道:“我有他的全部诗篇,他的诗稿颇有改动,请大人将编好的稿子给我看看,我为大人修订一下。”李藩很高兴对方肯如此贴心地帮忙,便毫无保留,将底稿全部交付给他。可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李贺的这位表哥连鬼影子都不见一个,李藩不高兴了,把那家伙叫来,诘问他事情为何毫无进展。那家伙说:“我跟李贺是表兄弟,从小玩到大,我恨他目中无人,瞧不起我,曾想过怎么报复他。老实禀告大人,我已把他的旧作和大人的底稿全都扔进了粪坑!”李藩听罢此言,勃然大怒,喝叱那家伙赶紧滚蛋。为此,李藩叹息窝火了很久。这便是李贺存诗不多的缘故。
  朱自清曾考证出李藩比李贺早去世两年,张固的这则珍闻便使人持疑。
  我们现在看到的李贺的诗篇,是他的好友沈子明保存下来的。李贺病逝前,由于没有家室子弟,便将自己编定的集子交托给沈子明,共计四编,二百三十三首。多年后,沈子明深忆亡友情重如山,遂写信请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杜牧一再推辞,但其情难却,还是写成了《李长吉歌诗叙》: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李贺何其不幸,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李贺又何其幸运,两位后辈大才子——杜牧和李商隐,一个为他作序,一个为他作传。才子相惜,才子亦相知。杜牧比李贺小十三岁,也算是晚辈了,他对李贺的评价既高且准;李商隐比李贺小二十三岁,他的小传中充满了对前辈“鬼才”的推崇敬慕之情。最奇者,是说李贺回光返照时,大白昼忽然看到一位绯衣人,驾着赤龙,从天而降,手中拿着用极古老文字写成的请柬,那位身穿绯衣的仙人说:“我来召长吉上路。”李贺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却读不懂那张请柬,他下了病榻,叩头婉谢,以母亲年老多病为辞,李贺不愿应召。绯衣人笑道:“玉皇大帝新修的白玉楼刚刚落成,立刻召你去作《白玉楼记》。天上很快乐,一点也不苦。”李贺独自饮泣,不久就气绝了。李商隐在小传中感叹道:“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
  世人妒才,而玉帝倒能爱才,李商隐用曲笔写出这层意思,更使人感到格外悲哀。
其他文献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的一天,又到了京城贡院街放榜的日子。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来的第31个春天,而这次放榜所公布的是京城南京举行的明代第9次科举考试的结果。  众多举子都在翘首细看:第一名陈安,籍贯闽县(今福建省);第二名尹昌隆,籍贯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第三名刘仕谔,籍贯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考试已经结束,结果总是残酷的,自是几人欢呼雀跃、几人黯然叹息。  一张皇榜将成绩昭告
期刊
自从索马里海盗事件引起全球注意后,我就想到了中国成语“盗亦有道”这四个字。  说到“盗亦有道”,语出《庄子》。古时有个叫柳下跖的是大盗,故又名盗跖。他的弟兄问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跖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想成为大盗是
期刊
铜钱砸出来的朝代    一枚“大宋通宝”,背刻“当拾”二字,价值15万元以上;一枚“崇宁通宝”,字体清瘦刚劲,是宋徽宗赵佶的御笔,最便宜的却只需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人留下了大把的钱币,今天在收藏市场里流转着。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需要耗费1
期刊
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经常把五福临门、三阳开泰一类的话挂在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大多数人可能会一片茫然。  五福的说法,出于《尚书·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亦即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生命即将结束
期刊
有个贵族走到张裁缝的店里,张裁缝问:“客人想做什么?”贵族不语。  张裁缝接着说:“客人是要做衣服吗?”  贵族点头。  张裁缝又问:“想做什么样的?”贵族抬头,不语。  张裁缝继续问:“客人想用什么布料?”贵族还是不语。  张裁缝接不下去索性拿来量尺准备给贵族量身。贵族推开张裁缝,走了。  “神经病”,张裁缝骂到。  贵族又来到王裁缝店里,王裁缝忙迎道:“这位贵客是想做件礼服吧?我这有上好的面料
期刊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
期刊
中国从汉朝起就有接纳庶民来访的专职机构。唐朝的信访受理,有一整套运作规则。宋朝的投诉上访,要收费取保,申报住址。    两汉设立公车署    两汉以公车署为中央信访接转机构,该制度沿袭到魏晋南北朝,唯隶属关系常有变化,如三国魏时,公车署归皇宫警卫司令(卫尉)领导,东晋和南朝宋、梁的公车署,归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门下省领导。总体上看,该机构一直是除行政、司法乃至监察系统以外君主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
期刊
壹    秦朝泗水郡的一个小小的亭长,提了三尺剑,斩蛇起义,几年杀伐下来,竟然取得天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几年前,在秦都咸阳,刘邦有幸亲眼观看始皇帝出行的盛况,那一派不可一世的天子气象,直将这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震慑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中,年轻的亭长唯有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刘邦心里当然明白,那不过是爱开玩笑的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玩笑话。而今,笑话变成了现实,布衣真的做成了皇帝。除了相信命,
期刊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居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
期刊
近日,一本名叫《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的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诸多不当之处,比如把林黛玉这个名字译成“放荡的女人”,刘姥姥信了基督……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近十万网友对《红楼梦》在海外遭到“恶搞”进行了强烈抨击。   其实,西方对中国经典的误读不尽于此,《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著作均陷入被误读的怪圈。与此同时,东方也在误读着西方。巨大的文化鸿沟,意识形态的规范,商业动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