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常化”理论解读新闻报道中的创新思维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7x8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式主义研究法是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种,是研究文学理论派别之一。形式主义学派通过“反常化”这一核心概念来强调文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反常化”理论主张文学创作要破除陈旧观念,跳出惯常思维,以一种反常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提倡的是一种创新精神。这不仅仅适用于文学,同样也适用于新闻报道,特别是传媒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新闻报道需要创新。
  【关键词】反常化 新闻报道 创新思维
  新闻学与文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是新闻学与文学却没有真正的界限,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特别是现今大众传媒竞争的加剧,這两门学科逐渐呈现出融合为一体的趋势。因此,文学的很多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新闻学都可以借鉴和应用,也能解释新闻学的现象。本文是用形式主义派的“反常化”理论解读新闻报道中的创新思维。
  形式主义研究法是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种,是研究文学理论派别之一。早期在俄国文坛掀起了浪潮,形式派主张文学的艺术就是要反映传达出现实生活最鲜活真切的一面,唤起人们对世界的复杂感受,而不是把人变成毫无感知能力的机械人,艺术要让读者知晓,艺术家是如何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变形的,认知作品中创造了什么和表现了什么。艺术的目的就在于:一方面是文学作品通过反常化(陌生化)程序产生艺术性,另一方面是人摆脱种种狭隘的感觉方式而唤起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①
  “反常化”是形式主义研究法的一个核心概念,也被翻译为陌生化、奇特化、非习见化。学派创始人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反常化程序是一种艺术程序,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一种反抗日常的感觉方式和因循守旧的固定模式的活动,对事物使用反常化程序,不仅让人在感觉此事物时真正感受到它,而且还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通过采用反常化程序,事物在艺术作品中鲜明突出其本来面貌,就使读者不得不去感受它,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流连忘返,乐而忘归。②
  文学作品中运用此法的例子有很多,如托尔斯泰的《量粗麻布人》,用马来作为叙述者,用马的眼光看私有制的人类社会;像在《战争与和平》里描写军事会议那样,引入一个乡下小姑娘来目睹会议,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与会者的谈吐举止,用非军人眼光看战场,这一系列反常化的描写,使得私有制和战争显得更加荒唐不合理;还有像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向马主人讲述统治人类社会的制度,生动形象地讽刺了欧洲的社会政治制度。诗也是一样,诗人常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典故、外来语、生僻字等等,都是为了用反常化手法,达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反常化程序实质就是一反常态,就是要更新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我们从那种狭隘的实用、认知以及其它种种利害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惯常化的约束,摆脱无意识性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控制,使我们面临各种事物时不断有新的发现,总是感觉到对象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使人为之震撼、使人回到观察世界的最初感受之中。其实形式派所追求的这种“反常化”程序是一种创新精神,具体一点指的是文艺理论上的创新,这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已得到实践。
  将文学上的形式主义研究法“反常化”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对其也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该理论在新闻报道上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媒介的竞争增加了砝码。
  第一,“人咬狗才是新闻”。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加特把新闻定义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媒体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众所周知,狗有狂吠、咬人的本性,当人们听到狗叫或者是看到狗咬人,大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舌了,这种反常化的现象会震撼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博加特正是认识到了“反常化”程序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才提出这一著名的新闻解释。“人咬狗才是新闻”从新闻价值角度出发,提倡媒介在选择新闻上要运用“反常化”程序,追求新奇的事物和现象,要多选取奇事、异事、新鲜事,占有异常性,这样才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现如今的新闻媒体大都秉承这一原则,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反常化、新颖、奇特,旨在取悦读者。
  第二,新闻报道手法的创新。“反常化”程序应用到新闻报道上,具体体现为媒体报道新闻的手法日趋多样化,富有创新性,力求出奇、出新。新闻和文学一样,都是把作品呈现给读者,怎样获取读者们的“芳心”,就不仅仅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新闻在报道事实的时候,总要依托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并不只是像装有液体的器皿,看似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外表装饰,事实上,形式(手法)上的创新,能够升华内容,所以创新报道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传媒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介纷纷都看到了报道创新的迫切性,并且为之付出实践,也造就了许多新闻报道范例。
  比如,在2011年媒体报道水电修理工徐虎的典型事迹,大部分媒体都是从正面报道,习惯性地报道徐虎怎样好,怎样为人民服务,程式化的典型宣传。然而,《中国青年报》利用了“反常化”程序,发表一篇题为《新闻要敲“两面鼓”》的时评文章,从“徐虎现象”的另一方面提出了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别人是否搞好了本职工作、坚守了岗位?为什么单单徐虎的工作量那么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水电设备存在问题?相关部门的领导该负什么责任?综观几十年我们的新闻界,或多或少存在一种不良习惯——在典型报道中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角度的叫好。”这篇文章的创新之处,正是以一种深刻的反思性,说出了人所未言的内容③。
  《中国青年报》的上述做法,反映了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固化的思维模式的弊端。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来说,如水之于鱼,在很多场合无法察觉。我们之所以会形成新闻视觉上的“盲点”,找不到创新所在,往往是由于习惯使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行为、动作、言谈等,只要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会变成带有机械性、自动化的东西。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极为熟悉的行为、动作、姿势、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领域中去,我们也就不会意识它。④但是它却能决定人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新闻报道的创新要使思想摆脱常规,就不妨运用“反常化”程序,敢于破,敢于立。   第三,记者的创新意识增强。不论是新闻还是文学,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新闻报道以及文学作品是否运用“反常化”程序,实质上取决于记者或者作家的创新意识。文学创作当中,为了使文学材料成为艺术品的构成要素,作家在材料的加工变形上创新,把那些旧材料和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作新颖未見和尚未习惯的东西来处理,把那些普通平常的东西当作反常的东西来处理。这也就是反常化程序。同样,在对待新闻报道上,记者借鉴其手法,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把旧闻或者是司空见惯的事实进行“反常化”的处理。
  例如,《北京青年报》开辟了一个专版叫“新闻人物·回访”,是在“明日黄花”与“今日新闻”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拓宽了新闻价值的领域,进行了一种创新。新闻讲求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新闻就不再有价值了。但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于是记者们别出心裁,通过“回访”这样一个巧妙的角度,在历史中发现了新闻的兴奋点。那些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淡去的人和事,又成为创新的“财富”。再比如,记者创新采访形式,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写新闻报道,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可见,记者创新意识的加强,有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上面两点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的,关键点在于记者的能动作用,记者发挥创新意识,才会有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反常化”。记者创新意识的增强也得益于对“反常化”理论的应用。
  总之,形式主义派的“反常化”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中,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创新上。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提供给记者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文学中,“反常化”程序是作品产生艺术性的关键,它也是使读者产生审美感,获得艺术享受的关键。在新闻报道中,同样的新闻事实,如果运用创新性的报道手法,也能抓住事实新闻性的关键,使得受众产生审美感,从而为媒体赢得大批的受众,这是媒体创新的动力之一。
  另外,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如新旧传媒之间的竞争激烈,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新要求,还有新闻报道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等等,这也是要求新闻报道不断创新的原因。因此,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应该坚持文学研究法的“反常化”理论,增强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让自己成为“新思维模式的拓荒者”,从既定思维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更加有价值,就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样,创造经典。□
  参考文献
  ①白贵,《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
  ②张政文、杜桂萍,《形式主义的美学突破与人文困惑》[J].《文史哲》,1998(2)
  ③刘颖,《新闻报道的创新思维浅析》[J].《新闻记者》,2001(8)
  ④刘冬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J].《新闻传播》,2013(8)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正> 一、概述私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天然的市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和先导力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中私营经济功不可没,甚至
<正> 元结是中唐前期一位颇具特色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成就虽远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那样卓著,但是,在唐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他却是一个勇敢的推波助澜的人物。
清代出版中心逐渐由江南扩散到北方,其中清代山东的坊刻业开始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举业书,因其拥有广大市场,成为山东书坊的主要出版对象。山东坊刻举业书的出版方式极富特
<正>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了农村经济内部一系列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的急剧变革,特别是农民的职业、身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清一色的人民公社“社员”产生和演化为
聊城师院受聊城地区教育局委托,在寒假期间举办了第一期新语法系统培训班。来自八个县(市)中小学的116名学员,既学习了新语法理论,又在老师的帮助下备了课。学员们说:“这次
【摘 要】广播在办好民生热线类节目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节目往往因为策划不到位,服务意识跟不上,解决问题力度欠缺,节目可听性差等原因,导致节目收听率和参与度降低。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民生视角、强化服务功能,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使节目生动可听,才能真正打造广播民生热线类节目的持久生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闻媒体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广播 民生热线类节目
马克思晚年,体弱多病。《资本论》第二、三卷的修改定稿工作急待完成。对于这一工作,马克思甚至认为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止一次地暂时放下了《资
【摘 要】如今,我国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行业内部上演着同城纸媒的激烈竞争。传统纸媒的经营模式在新媒体冲击下日趋脆弱,发行用工成本和新闻纸成本的大幅上涨,使报业的经营雪上加霜。在新媒体时代,报业如何建立一套可行的盈利模式,成了报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我国报业的转型发展之道,以期为纸媒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报业 转型 报网融合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
新闻评论是一家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传达着报纸的立场和观念。然而在当今网络评论大行其道和报纸评论同质化问题的冲击下,报纸评论的地位和影响有所动摇。在突破传统、迎接挑战
【摘 要】近年来,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实现传播报道的贴近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因此,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受众定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走本土化之路是实现贴近性的必然趋势,地方电视台要精心搞好栏目策划、改进报道方式,坚定本土化的价值取向,使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关键词】地方电视 新闻节目 本土化 贴近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