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史诗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以为,出现在大地之上的每一条河流,都是一个流动的伤口。但当我立于运河之畔,重新审视这一切时,才始悟大化所在。若干年前,这河迹上下,或许是一马平川,怪石叠叠,人不齐至之地,或许是屋舍俨然,茂林修竹,繁衍生息之所。诸因一缘,连成这绵亘千里的玉带长河。
  我站在河堤上,不由地思索起来。眼前,河面宏阔地铺展着,直接天的尽头。微风裹挟着潮润的气息,阵阵袭来。来往的船只载满货物,笛声闷号,不知疲累地拨浪前行着。船身激起的浪花如同讯码,将远方的音声,又带到另一个远方去。刺目的阳光抛洒在水里,如水银泄地。晶莹的白亮,似数千年前石工们凿石之光,他们诀别亲人,在此掘河。工事稍为松懈,后头的监工立马便展露臂膀,高摇长鞭,铿锵有力地击打下来。皮肉之躯,尽是旧痂新伤。从一条沟渠到千里通波,得挥洒多少泪水,抽干多少生命。这些,只有河懂。
  大运河走的路,是孤独而伟大的。人们在它刚修建的时候,吐下过无数苦水与埋怨,少有期许与交赞。它浑身染着先人巧匠的汗血,含着与一条河流共存亡的遗念,就这样沉重地流去。一件事物的历史性,不会在短期内被人们探知。
  这运河里的每一枚水滴,都有自己的梦想。它们有的满足于淙淙山泉,涓涓细流;有的向往长河落日,惊涛拍岸。不像兴废不一的河道,运河足够坚定,足够自信。既深谙世事,又曼妙可亲。它大方地接受各地支流汇聚,无论南北或西东。往后的日子,大家一同翻山越岭,荣辱与共。当然,如果有些走累了的水滴选择就地安家,运河不会去拦阻它的自由。
  比起人,河流的生命更长久,也更通透。运河的两岸原本空无一物,只几个昼夜,房子便齐齐整整地站成一排,人声鼎沸。然而不过数个春秋来回,房子又塌了,人烟有了又灭了,喧闹与寥落总是交替着生长。它开始明白造化,不再大喜或大悲,活得久的往往是最沉重,最透彻的。像村里年逾百岁的老人,雙眼虽然深陷,却看得比谁都明白,但他们也只能目送着自己的子孙一代代离去,一代代出生。毕竟,天地大化的理儿就是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似乎,时间能流动多久,运河便能奔涌多久,这是它不言而喻的使命。它习惯了腹藏不语,只顾风雨兼程地低头赶路,赶到一个地方,便交换一众殷切的目光。帝君贵胄的访游,名人志士的吟咏,它从不记挂于胸,也不引以为豪,不该随身带走的,它会一一扔在河底的沙石堆中。有时,它看上去一片敞亮,但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心事与脾性,遇上山川滞阻时,难免会怒而湍之。河像人一样,该疏浚的时候就得疏浚,一条河流即便再能积聚心事,也有承受的度,万物皆然。它流淌至今,沿行一路不知见过多少俗尘世事,有同亲人不和跳河自尽者,有着锦衣罗裳欢歌燕舞度日者,有于嘈切市集偷摸扒窃下流者。但这一切它只能横眼冷观,世人的选择它无法干涉,连高高在上的神也不会强求人们接受某套生存法则。幸好,它在上个地方沾染的尘渍,在下个山谷里便能被涤清,清音鸟鸣,袅袅花香,是疗伤的极佳良药。
  运河见惯了寻常巷陌,见惯了山岭叠嶂,早已形成经年累月的持重与宏大的生命态度。它没有大海的莽阔,却能指引人们方向,那些饮马江湖的异乡游子,多半是顺着这条河流,重新回到故乡,即便回到父母的坟前时,已是鹤发老翁。
  温柔不语的河往往是一座城的福音。河上浮沉的日子里,期待重逢是种奢侈。因此,埠口码头边,常有浑浊嘶哑的呐喊,语焉不详的叮嘱,还有骡马的长啸,车轮的沉转。无论是寻亲访友,还是行商坐贾。一阵喧嚣过后,岸边统统归于平静。只有妇女的捣衣声仍旧轻重有序,惜别的船,已早早地远了。
  运河未掘之前,人员往来,物资调运,万邦朝贡,全靠黄尘古道上的车马轩辕。运河畅通之后,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将沿河的城镇、村埠勾连成一片繁华之地。这个蜿蜒在中国大地上,浩若长虹般的身躯,俨然成了时代文明的通衢。人们因为一条河流,互相成就互相认同,共同织出扣动着民族脉息的历史经纬。
  一越几千年,这条运河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垂老的身姿再度放射出光芒。河面上舟楫竞发,机声隆隆。河岸两边,高楼林立,人头车流熙熙攘攘。而大河的性子依旧宁谧,端肃之极。日复一日的输来运往,让它对时空的度量相当精准,再远的路程,一场霜雪过后定能抵达,崭新的东西也许一时难以习惯,但重新谙熟于心不过是一夜之功。它像个母亲一样,隐忍,秀美,大气,交集无数细流,融聚各方血脉,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象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条运河,无疑是一首传唱千古的大地史诗。
  过去,古人喜欢邀三五好友,泛舟河海,傲立船头,茗茶品月,昼夜听雨。此时,我也由衷期望,能驾一叶扁舟,摇桨其上,不期风雨,不惧危殆,缓缓归去,我想那才是体味这河最亲近的态容。
其他文献
汉语言真是博大厚实又奇妙精巧,许多字面近似的词语,意思却大相径庭,体现在方言中程度尤甚。比如陕西话中“面面辣子”与“面辣子”两词,一字之差,但含义云泥。“面面辣子”是指碾碎的干红辣椒,是陕西人吃辣椒的常态,“油泼辣子”“油泼面”中用的辣椒就是“面面辣子”;而“面辣子”则是另外一种奇妙的存在,与“面面辣子”完全不是一回事,欲知详情,且听道来——  “面辣子”是个啥?没吃过的人,单看这名称,是无论如何
期刊
一. 踏 空  生活单纯得难以名状,悠长寂静地在黑暗中腐烂长毛,让我的每一口呼吸都觉得痒,就像盲了一样看不到光。  地铁摇摇晃晃,伴着尖锐的金属摩擦碰撞的声音。我倚靠栏杆坐下,冬日的寒意侵染了座位,一阵瑟缩。天阴沉沉的。我把头往后靠着,靠在冰冷的地铁玻璃上。  恍惚间,眼前忽明忽暗的,我感到浑身一阵麻木,手脚渐渐地没有了知觉,乃至车厢里人声的喧嚣、地铁外呼啸的风、两股冰凉的触感,都一起渐渐地消失…
期刊
前不久,在中國日报社举办的第三届“致经典”双语诵读会全国总决选现场,中场休息过程中,双语主持人张博老师问了评委老师们一个问题:AI(人工智能)翻译可否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来华12年之久、长期从事英中翻译的林泓睿(Lens Daniel Benjamin)评委回应道:诗歌翻译至少100年以后,科技翻译很快就可以取代。随后,他解释说,智能机器人的大脑对信息、数据的存储量以及反应和处理速度,显然很容易超过
期刊
《菩提锦》《金兰谱》《冬青》的叙述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回顾八十年前的一段“故事”,以及注定将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他们是杨靖宇、魏拯民、吕英俊、王树义、李永云、陈德寿、思聪老师、洪勋老师、李松柏、高思孝、薛永林……他们一度活跃在辉发河、松花江、长白山……他们或在强敌面前,自然显露“灵魂的光芒”,或在“漫长的黑暗与无望中”,为民族“照亮前方的路”,并最终让一座山峰有了新的名字——英雄
期刊
天热,就是天在发高烧。以此类推,天下雨,就是天在悲泣;天电闪雷鸣,就是天在发脾气;天阴,就是天心情郁闷。  天热,人就热。但人的热,和天的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天热,是天真的燥热,并把自己的热,释放出来,从而让大地滚烫,让草木发蔫;但人热,并不是人体真的很热,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  天热好不好?从人的感受上,肯定是不好的。在酷热里,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安眠,那些令人生厌的蚊子,更是像喝了兴奋剂
期刊
至此,协和大院的故事基本讲完了。但还有点让我意犹未尽,因此,再补充一些颇有意味的“碎片”吧,以形形色色的“花絮”,作为对“正史”的注脚。  信马由缰,想起一段便记录一段,以数字连缀之:大院里的夫妻教授  大家都知道协和大院里的“大神”和  “大医”多,然而我最羡慕的,还是一对对夫妻教授。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多对呢,  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30号楼,药理专家金荫昌——夫人药理专家唐冀雪  (详见
期刊
四十年前,我认为大周村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所有村庄,都是以这个中心扩散的。   我还认为,天下人,都该姓周的,怎么又冒出一些安、张、尹、徐、贾、吴、孙、梁、师……这些都是大周大队的姓氏。大队,是这个国家最小的一个行政单位吧。大周大队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共十三个生产队。最东边是安庄,住着姓安的姓崔的姓徐的;隔一条南北路的西边叫张尹,是姓张和姓尹的地盘;东南是贾井,姓吴和姓贾,两姓人共饮一井水的意思吧;较
期刊
湖山春晓图 南唐 巨然  巨然,又称僧巨然。俗名不详,生卒不详,生平也不详实。可以确定的他是江宁(南京)人,生活在五代南唐和北宋初期。应当在南唐做过官,“受业于本郡(南京)开元寺”,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巨然成为了南方山水画大家董源的弟子。北宋开宝八年,南唐降亡,不少南唐翰林图画院的画家随李后主迁移至京城汴梁。巨然也是在这种亡国的状况下来到北方,居于开封开宝寺为僧,自此潜心作画。巨然才情过人,不几时便
期刊
破阵子·春景  [北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近来住在乡下老家。老屋的檐下,一双燕子如约归来,还住在去年的旧巢里,和我一起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一墙之隔。每晚睡前去探望,怕亮光吵醒它们,不敢开灯,借一点点微光,见两个豆沙红的小脑袋已缩在翅膀下,露出一点点雪
期刊
一  在色彩学上有个通俗的说法,叫做“红配紫,赛狗屎;黄配紫,不如死”。如果说青出于蓝的话,而紫则生于红。红色与紫色相配会靠得太近,不但无法展示两个颜色各自的特点,反而还有点相冲。所以西门大官人第一次看见宋惠莲,就问丫环玉箫道:“那个是新娶的来旺儿的媳妇子惠莲?怎的红袄配着紫裙子,怪模怪样?到明日对你娘说,另与他一条别的颜色裙子配着穿。”  对于日理万机的西门庆来说,他能关注到最底层一个员工的穿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