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伯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etc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老伯伯已然重病不起,医生高度怀疑他得了肺癌晚期伴骨转移,他此刻所经历的疼痛常人无法想象的。
  老婆反复打来电话跟我诉苦,说现在医院止痛药管理很严格,吗啡和杜冷丁都是限量供应,特别是吗啡,县医院根本开不到,而其他止痛药每次都是等到病人痛得无法忍受了才开药,问我能不能找熟人想想办法。我马上拿出电话来找医院的熟人,不一会老婆又打来电话,说是老伯伯的痛从骨里面痛出来,蔓延到全身,就像有无数尖利无比的竹竿在刺他。他说他不想活了,他只想回家,老婆说实在看着难忍,要不送他回家吧?我很庆幸我不在他旁边,要不然我是真看不下去的。
  我打电话问在医院的老同学,老同学说现在国家对吗啡等药品管理非常严格,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连他们医生都只能开单,领药必须护士去领,而县城里的医院没有肿瘤科,其他医生基本上没有开吗啡的权力。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国家不让病人有尊严地选择安乐死,我更不能理解为什么医院不能人道地对待病人,让癌症晚期患者尽量地减少痛苦。
  毕竟老伯伯的这一生,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老伯伯是个个子不高的小老頭,戴着一顶在农村里最常见的毡帽,你别看他瘦弱,干活却是一把好手。老伯伯的模样在中国农村非常常见,或许因为上了年纪,他的眼神显得有些呆滞,遇到陌生人会因羞涩而不自在,他见到熟悉的人会有他特有的微笑,那微笑会让人觉得温暖。
  他常年都穿着同样一件破烂的布衣,只有外出吃酒或赶场的时候才会换上干净的新衣服。因为长期做重体力活的原因,他的手掌特别大,也因为长期生活艰苦,他的腿脚很不方便。
  老伯伯终身未娶,所以无儿无女,他和兄弟没分家,跟他们一家生活在一起。
  他出生的地方很偏远,在云贵高原金沙江边,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的边远山区,这里曾经矿山林立,老板们开完矿都走了,剩下遍地的矿洞,还有砍伐了树的光秃秃的山。老伯伯曾说他差点在三年困难时期就饿死了,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村子里死去的那些人都是怎么死去的,真正是没有食物啊,你眼看着前些天还好好的人,一会就没有了。
  前年,外公去世前眼睛已经看不到了,人老了,死之前总是一种折磨,很多的病,这里还没治好,那里又病了,折磨过去折磨过来。尽管眼睛不好,但他还是喜欢跟我讲以前的那些事,他们所经历的三年困难时期死的那些人们,他所知道的城里来上山下乡的知青,那时候我总是饶有兴致地听他讲。
  而现在,老伯伯似乎也时日不多,他们那一代的人最终将会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时间将会无情地埋没他们的心酸、苦痛和过往。以前每次见到老伯伯,他都会跟我说起年轻时候的趣事,他一边赶着牛羊和毛驴,一边跟我讲山药的种植方法,什么样的山药会更好吃,口感会更好。他也向我虚心请教,说城里面的人懂得多,问我能否帮他问问有些家具的制作方法。
  老伯伯或许是很聪明的,他懂得饲养蜜蜂,懂得很多草药的识别,他懂得山羊黄牛毛驴等牲口的脾气,他熟悉农村人的风俗习惯,熟悉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老伯伯也是明事理的,兄弟家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村里的人观念传统,亲戚朋友们纷纷都来劝说别送女孩去念大学,老伯伯却极力支持把侄女送去念大学。
  一家人把饭弄好了,他总是最迟到家,要是到家早,他就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要是回家晚,他就随便吃碗冷饭凑合。每天黄昏,远远地能看到他瘦小的身影,赶着山羊,从山梁上走下来,身披夕阳的余晖,踏着林间的土路而来。他对山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都充满了感情。几个月前的中秋节,当我们见面的时候,他看上去还健康,我邀请他到城里玩,动员他说你年纪大了,趁现在还能走动,一处耍耍吧。他傻傻地笑着,说家里事情多不愿意去,趁他现在还能动,能多做就多做点,给大家减少些负担,如果哪天实在动不了了,那也没办法了。每次我的邀请,他都叫我等下回跟我们去。结果等真的进城的时候,已经是因为不得已而到医院了。起初他似乎病得并不厉害,医生说因为过度劳作,骨头都变形了,叫他以后别做重活了,在家休养就好。谁说不是呢,就在年初,他还一夜一夜地去开垦荒地,就为了粮食多有些收成。前些天,我打电话回去,才得知,他已经病了很久,在家卧床不起,我叫家里说服他到城里的医院来治病,他是不情愿的,说农村里的风俗,怕死在外面回不去。
  老伯伯本来就很瘦弱的身体,现在已经只剩下包着他那把老骨头的一层皮了。
  在家里度过了他一生最痛苦的一个月,他终于又下了决心到县医院,这次医生终于能够诊断出他是肺癌晚期,而此时为时已晚。
  他毕生不辞辛劳地劳作,老了,靠国家的低保勉强维持,靠这些年国家刚刚覆盖的医疗补助看病,他没有办法去更好的医院,也没有办法摆脱农村里的传统习惯,只能忍受着他也没有办法忍受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折磨着他的剧烈疼痛……
  马上要过年了,医生说,争取让他回家过完这个年吧。
  他的血管都已经很难输液,大腿上的伤口开始溃烂,一般的止痛药已经没有作用,而吗啡又被严格管制,我再次咨询我们老同学,他说要是不能转院到大医院的肿瘤科,那叫医生多开点安定吧,尽管无法止痛,但睡着了总会好些。
  老婆又打来电话,说老伯伯已经不行了,她租了一辆车,打算明天一早送他回去。我说在医院里都那么痛苦,回去怎么止痛?老婆说,主治医生开了医院诊断证明,想办法开了几颗吗啡和两盒盐酸曲马多,勉强还能应付。
  这些天,老伯伯开始神志不清了,他总叨念着,山上快下雪了,他想回家,害怕自己回不了家。我想,当老伯伯回家的时候,他会经过他熟悉的村庄,他放羊的时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草木,他无比想念的家,还有那些牛羊牲口们。老伯伯所眷念的这片边远之地,在神州大地毫不起眼,却也一样经历着厚厚的历史。老伯伯们在此出生,在此劳作,终将在此叶落归根,度过平凡的一生。
  这一辈子,他关心着的农作物,那些烤烟、苞谷、山药还在地里生长着,那些土地蒸发了他日夜辛苦滴下的汗水,而他再也没有办法去照看和耕耘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威尔逊说:“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这两句名言都说明了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走进那一缕书香,你会发现,书是时光机,它可以带我们去品味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它可以带我们去感悟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它还可以带我们去观赏杜牧
把夜幕当成黑板  一笔笔描摹你  那粼粼的线条  粗细了一脉体香  你踏着夜色而来  那被阳光晒熟的微笑  照亮了我的星空  从此  我喜欢在夜里描摹你
地点、人物表  主要地点:学校、阿毛家  主要人物:阿毛(小学生)  阿丽(阿毛的妹妹)  马老师(阿毛的老师,可以是数学老师、语文老师……)  小瓜(阿毛的同学)  ……  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们以这些地点、人物编幽默故事,你会怎么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位小朋友编的故事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  阿毛的好朋友小瓜得意地说:“我爸新买了一部‘苹果6’,还给我妈买了一部!”  一位同学说:“这有
【训练主题】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而乐园则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写一下自己的乐园,和读者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指点迷津】  一、特点鲜明多联想,说清乐园什么样。  究竟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算是乐园呢?请看下面的思维导图:  除了上图中的提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场所,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就是乐园。  要写清楚这个乐园,首先要介绍清楚这个乐园的位置和特点。在写作
北方,  落雪的夜里  一个伙伴  给我送来一包木炭。  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呵,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為你的温暖,  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你温暖了,  我也再没有寒冷。
自我介绍  我叫高会一,今年12岁,是一个自信阳光、活泼开朗的男孩。我从小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童话故事、科幻小说,书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常常让我着迷。有时候,故事已经大结局了,我就自己给主角“加戏”,续写了不少故事。  读三年级时,在老师和妈妈的指点下,我的作文水平提升很快。不久,我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从此,我写作的劲头更足了,又陆续发表了多篇习作。另外,我在第四届“板桥杯”全国少儿童话大赛中荣
静静的长潭湖,一场雨过后,雾霭沉沉,仙气缭绕。  小卢头和我一样,都是从黄岩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背着厚重的书包,伴着湖上木船的汽笛声,从静静的长潭湖走出来,走进城市的学校。  虽然都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留城工作的幸运子弟,但是,对于西部那一掬黄土黑瓦白墙组成的故土的深深眷恋,让他和我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冠亚军的称号。也正因为有此共同的故土情怀,让我们阔别十多年之久,终于在一次共同踏上回乡之旅的时候,把
小黄马  听完哈扎布唱的《小黄马》,思绪还在往前跑。汉族人说余音绕梁,此音约为古琴或昆曲,旋律音韵团在屋子里,环环缠绕。《小黄马》不绕梁,它被哈扎布送到广阔无边的草原上。听歌的人跟着小黄马回不来了。小黄马一边吃草一边走,伫立在远处,如苍茫中一座低矮的塑像。《小黄马》把听歌人的思绪带到它吃草的那个地方。马低头吃草,鬃发流泻而下,覆盖在烟叶色的宽大修长的颈子上。它的马蹄淹没在尖尖的草里,身上血管凸起的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这本书,作者是河南作家、《周口日报》副总编辑王锦春。  我认识王锦春是上世纪90年代初,印象中本分低调、勤奋向上的他一直任劳任怨地为他人作嫁衣,从事编辑工作。写作方面的才能则含而不露,不见于形。后来爆冷门,出版了这本《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真的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着实让我感到意外。  《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是一本新闻评论集,收录了123篇王锦春针对公共新闻
爸爸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暖男”,要说缺点可能就是“上得了厅堂,下不了厨房”了,他唯一会做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因此,家里一直是由妈妈掌管厨房。去年有段时间,妈妈生病住院了,爸爸只好负责起我的一日三餐来。为了让挑食的我吃好,一有时间,他就盯着手机看做菜的视频,还专门从书店买回几本菜谱。  尽管爸爸提前做了许多功课,可毕竟是纸上谈兵,头几次做出来的菜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是盐放多了,就是盐放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