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短视频拓展了非遗的展示空间,媒介技术与内容碰撞而产生的微纪录片给非遗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文章阐释了新时代下非遗的新特色,并对该类纪录片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创作进行反思和展望,以期为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新媒体;短视频;非遗;纪录片
  【作者单位】何帅森,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创意设计学院。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有形的文化遗产,能够以真实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空间内,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愈发困难,越来越多的非遗在传承中失去了脉络,在时间长河的承袭中出现了断层,导致特色文化逐渐消失,这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一笔无形且难以估值的损失。而纪录片作为影视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纪录真实地呈现和表达了事物的本质,给非遗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近年来,多部纪录佳作受到观众热捧,以美食为主线的《舌尖上的中国》至今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纪录片,《大国崛起》《故宫》《传承》以其绝妙的拍摄技术,富有美感的画面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纪录片新的传播模式――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作为一部典型的微纪录片,就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根据短视频的兴起而发展出的新的纪录片形式,为非遗的保护、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更迭必然引起传播形式的改变,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的观念以及分众化传播的模式是信息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要阵营的背景下,非遗题材的内容以其新兴之势在平台上焕发着魅力。
  近年来,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升级而成为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各行业争相搭乘短视频的早班车。非遗的传播利用短视频传播的优势,如定期举办非遗类的主题活动,实施非遗类的项目,并利用短视频对活动项目进行宣传。传统媒体在非遗的传播上同样注入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局限性大且耗时耗力,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加上成本的限制,传统媒体传播的仅限于知名非遗文化,民间非遗正在不知不觉中淡出历史舞台。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及其背后庞大的视频用户群给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许多冷门的、边缘的非遗开始出现在观众眼前。以短视频移动端为代表的抖音和快手也在不断地为非遗加强宣传力度,据统计,抖音上传播的非遗项目有1200多项,快手有近1000项。为进一步保护和宣传非遗,抖音还推出了 “非遗带头人计划”,让民间的非遗传承人自行制作视频并上传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板块逐步形成了“普通用户制作内容+专业用户制作内容”的成熟模式,短视频带动了非遗的传播,加深了民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
  二、“新媒体+短视频+微纪录片”的非遗新特色
  《了不起的匠人》打破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和播放渠道,投身视频平台,其第二季在优酷上的点击量达到1.2亿次,微博话题达8亿条。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分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改变,更加契合当下的内容传播模式,因此,微纪录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1.构图之变:“竖向+小屏幕”
  传统的纪录片在电视上播放,采用的是横向大屏16∶9的模式,而手机短视频的出现,使得竖屏和小屏幕的模式成为更贴合受众的一种观赏方式。影视类作品中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纪录片,构图对内容的表达至关重要。竖向构图一方面迎合了受众的观看习惯,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勾勒出画面的主体,呈现重要的人、事、物。尽管小屏幕播放不如大屏幕那样更具冲击力,但是小屏幕的竖屏模式有一种聚拢受众视线的优势,可完整地呈现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了不起的匠人》在抖音上点赞量最高的两条内容均以竖屏呈现,播放时的冲击力远远高于其他横屏内容,整体画面上的每一次律动、场景的每一次切换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体画面张力十足。
  2.画面之变:“小景深+小景别”
  传统纪录片通常在对非遗项目进行拍摄制作和宣传报道时,以精美的画面和恢宏的气势吸引观众。在众多传统纪录片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许多大场景、远景和全景,以展示非遗的整体环境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手机短视频以小屏呈现画面,能够完美地呈现画面的细节,更好地把握和体现视频内容的中心主旨,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在很多非遗题材的短视频中,多使用的是小景别、小景深的镜头。通过镜头的组合与呈现,角度的变换和流畅的剪辑,不仅完美地突出了画面的主体,也拉近了内容与观众间的距離。《了不起的匠人》在抖音上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视频展示的是传统糖艺,大部分是特写的转换,加上小部分的人物中、近景,整个拍摄过程将细节与手艺高度融合,将匠人的蕙质兰心和超高技艺展露无遗。
  3.形式之变:“单镜头+强特效”
  将非遗题材的作品在小屏幕上完整地呈现,景别的控制非常重要,静态画面是此类作品的一大特点。固定镜头能够保证人物和作品不出画面,而运动镜头由于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如果控制不好幅度,容易导致内容出画,影响纪录片的完整性。短视频的镜头组接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纪录片的动静结合、景别两极组接等剪辑规律,而是运用大量特效将单镜头和固定镜头剪切在一起,画面的拼接风格具有更多的个人视角,风格也更加独特,整体表现力更加突显。一些非遗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上呈现时还会采用轻快的音乐和风格迥异的字幕,使纪录片少了一分严肃,多了一些趣味和亲切感。
  单镜头的画面时常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了不起的匠人》总导演李武望说:“观众用手机看15分钟视频的感受相当于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50分钟的节目。”短视频的播放时长偏短,要通过考虑受众的心理时长来达到“长”的目的。因此,新媒体视域下的短视频微纪录片不再以长镜头纪实,而是改用单镜头叙事,单镜头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富有亮点的故事内容吸引观众,才能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更好地向观众传达节目的精神内涵。《了不起的匠人》中每一条作品均大量运用单镜头抓取核心内容,使小画面呈现大场景的震撼效果,令人观看后意犹未尽。   三、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启示
  1.制作成本转向内容创作
  新媒体下的短视频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非遗纪录片转向非遗微纪录片不再受到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拍摄的成本以及耗费的时间减少,拍摄使用器械的要求降低,剪辑软件的操作也趋向智能化,因此,非遗纪录片整体的制作門槛与制作难度也在降低。在去中心化的制作过程中,民间草根制作非遗崭露头角。为保证优质内容的产出,平台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适当调整准入门槛,将节省的制作成本转向投资内容的创作,或组建非遗联盟,奖励优秀的内容或创作者;或实现非遗资源整合,投资好的创意和作品,形成非遗标签特色,转而实现非遗IP化,将非遗更好地传播与流传下去。
  2.平台模式决定创作形式
  过去,非遗纪录片在传统媒体模式下进行拍摄和剪辑,符合的是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而如今媒介环境的转换、平台的更迭,势必引起传统制作模式的不适应。因此,为做出更富有影响力的作品,非遗纪录片应从以往的制作模式中跳脱出来,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而是保留传统模式的优势,结合平台的特点、受众的消费模式进行整体风格的调整。如在抖音平台上,无论是从拍摄的角度还是画面时长的控制,都要符合抖音平台的模式,以免出现优质内容因模式固化而传播有误的现象。非遗纪录片要在短视频平台上大放异彩,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不仅要进行内容创作,还要进行平台探索。
  3.传播速度制胜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提速显而易见,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信息只要进入新媒体都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毕竟新媒体平台有其规则与体系,有些内容可以迅速掀起浪花,而有些内容也会如顽石一般迅速沉入海底,无人问津。传播速度制胜传播效果,非遗微纪录片具有准入门槛低、互动性强、冲击力大等特征,能够快速在海量信息中拔得头筹。加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非遗题材的支持和智能化算法的推广,只要传播内容在内容达标、制作精良的前提下符合平台的传播规律,其传播速度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非遗纪录片在新媒体视域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非遗纪录片不可能完全被新媒体取代,专而精、大而全的传统非遗纪录片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只有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吴智敏,王怡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思考——以纪录片《传承》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18-19.
  [2]魏红建. 新媒体语境中微纪录片特征探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3):68-70.
  [3]冯向宇.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我国传统工艺类短视频节目的发展——以广西电视台微纪录片《技忆》为例[J]. 视听,2018(5):34-35.
  [4]邵雯艳. 大众接受视阈下“非遗”纪录片的文本构造[J]. 中国电视,2017(10):23-28.
  [5]纪腾飞. 以小博大:网络微纪录片的创新传播之道——以《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7(16):87-88+95.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知识付费市场已进入比拼优质内容的垂直领域深度耕耘阶段。在融合出版的发展大势下,知识付费市场“内容为王”的风向给出版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文章以知识传播付费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长尾理论为分析角度,探讨融合发展大势下出版社进军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机遇与运行策略。  【关 键 词】知识付费;知识传播;融合发展;出版社  【作者单位】张蓝予,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固有的媒介圈层化传播方式,影响着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媒体融合的必然要求。《醉成都》是“自得琴社”第一支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风音乐作品,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城市特色合为一体,借助媒体融合全矩阵传播成功“出圈”。  【关 键 词】媒体融合;传统文化;出圈;《醉
期刊
【摘 要】 旧书新做是出版社常用的一种出版方式,是开发图书选题、提高图书质量、提高生产经营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合理有效的旧书新做,可以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 键 词】旧书新做;创新;经营质量  【作者单位】罗财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
期刊
【摘 要】打造高品质的3D打印创客空间服务,并利用其开展创意激发与创新支持活动,对高校图书馆增强用户创新意识、构建跨学科融合教育机制、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津大学图书馆“长荣健豪文化创客空间” 3D打印服务的价值理念与方式方法极具竞争力:提供与用户实际需求高度契合的3D打印服务内容,并最大程度吸收利用校内外主体的优质资源,开辟可供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化3D打印实践的创客实训场所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网络学习与传统课程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迎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依托网络和手机开展移动式学习的时代特点,《大学英语跨文化阅读教程》从“教材内容专业化、智慧化”“教材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呈现载体网络化、移动化”等方面建构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编写策略,促使传统教材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混合式學习。  【关 键 词】大学英语;混合
期刊
【摘 要】 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一步赋能新闻行业发展,我国智慧融媒体新闻中心建设整体呈现利好趋势。在新兴技术创新与媒体纵深融合的双重推动下,未来我国智慧融媒体新闻中心将以多元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全面智慧的用户阅览服务、立体互联的集成产业矩阵发展趋势,重塑传媒行业的生态格局。  【关 键 词】5G;技术赋能;智慧融媒体新闻中心;媒体纵深融合  【作者单位】王一淳,中国传媒大学。 
期刊
【摘 要】 《思想战线》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价值引领下,把握时代方位,推动开放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观照;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期刊质量建设;打造学术高地,在实践探索中开拓新时代高校期刊特色化建设之路。  【关 键 词】《思想战线》;“名刊工程”;办刊实践;特色化建设  【作者单位】郭晓蓓,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 2020年作为《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和重大意义。文章以近十年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五大工程的进展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其主要成果、现实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期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业的长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古籍资源传承与文化传播事业科学、全面、持续、深入发展。  【关 键 词】古籍整理出版;五大
期刊
《传播与版权》杂志创刊于2013年6月,是由广西师范大学主管,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473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5-1390/G2。本刊已被列入“中国知网(CNKI)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为月刊出版。  《传播与版权》
期刊
【摘 要】 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的主力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文化自信”,建设出版强国。文章主要阐述大学出版社如何守正创新,高质量地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出版强国的建设。  【关 键 词】守正创新;文化自信;时代使命;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李永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