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如果爱》和《九》同是歌舞片,并且在设计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同样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来展示主角的内心活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都陷入了情欲的漩涡,却无力自拔。两部影片着力表现的也是孙纳与吉多面对爱的时候的困惑与迷茫。因为,两人都失去了爱的能力。而真正导致他们失去爱的能力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己。
[关键词] 爱 失去 补偿 拯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5
影片《如果爱》和《九》同是歌舞片,并且在设计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同样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来展示主角的内心活动。然而,不同的是影片《如果爱》着力展现的是女主角孙纳艰辛的成名历程,主要围绕她和林见东、聂文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而影片《九》则通过热闹华丽的歌舞场面与回忆黑白色调的交织展现导演吉多与众多女人之间复杂的情欲关系。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都陷入了情欲的漩涡,却无力自拔。两部影片着力表现的也是孙纳与吉多面对爱的时候的困惑与迷茫。因为,两人都失去了爱的能力。当然,两人的身份不同,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两人又不在同一个国别……然而,真正导致他们失去爱的能力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己。
一、失去爱的能力的男人和女人
孙纳——失去爱的能力的女人
在观看影片《如果爱》时,观众除了对影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以及热闹的歌舞场面吸引外,更多的疑问来自于女主角孙纳到底爱不爱影片的两名男主角林见东和聂文?似乎这两个男人只不过是孙纳往上爬的阶梯,林见东代表过去,因为正是通过林见东,孙纳才认识了可以给她角色的导演,这是孙纳往上爬的第一步,而孙纳与聂文的关系正如聂文所说的:“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到影片的结尾,《如果爱》的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似乎孙纳爱这两个男人,似乎又不爱。可见,孙纳对爱的理解已经异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性只是她功成名就的手段。
“异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它涵盖了劳动和劳动者的对立,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本质力量的异化。而正是这三个小问题恰好能理解孙纳“爱”的异化的原因。
“劳动本来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方式,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变成了压迫,使人身心扭曲,人在劳动过程中得不到肯定,享受不到快乐。”孙纳是个演员,作为劳动者的她在她的演艺之路上可谓是历尽艰辛,她除了要找剧组外,还要进行“潜规则”,而“潜规则”的对象便是导演——剧组中的王者,同时也是压迫者。这就使得初出茅庐的她果断的放弃了与林见东的感情而投入林见东好友的怀抱。当然,她接触林见东也是为了能够有戏拍,因为林见东是学电影的。她第一次见林见东就去林住的地方洗澡,而林通过门缝偷看她洗澡,而第二天早晨她拿走了林见东的一箱方便面,可见,孙纳其实是通过性的吸引来完成的第一笔买卖。孙纳和聂文的关系是一种劳资关系,聂文是导演,孙纳是聂文的御用演员,同时,也是聂文的情人。聂文曾对孙纳说:“你不是孙纳的时候,我已经是聂文了。”作为演员和导演,孙纳与聂文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聂文可以通过更改剧本的方式来打孙纳,其实是惩罚孙纳的背叛,而孙纳无以还击只有甘心忍受。当林见东要孙纳跟他走时,孙纳说:“我们还有一场戏要演完。”其实这是作为演员的孙纳要完成导演聂文所要给她安排的任务,而不是作为情人的孙纳,因为这时候的孙纳已经在肉体上背叛了聂文。聂文也是因为看出孙纳并不真正爱他,才最后选择离开。
孙纳其实很可怜,她由一个天真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冷漠功利的女人,并且是男人的玩物,她的本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正如林见东的经纪人对望着海报的林见东说:“你不行的,她只跟导演。”这说明孙纳一直将自己的肉体作为商品来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讲,孙纳已经不是“人”而是“商品”,而“商品”是不懂得爱的,当然,孙纳的改变并不是她个人能左右得了的,是她从事的这个行业,以及这个时代迫使她这样做的。所以,不论孙纳多么有名她始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
变为“商品”的孙纳是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女人,她已经无法区分爱与交换的关系,林见东和聂文是她过去与现在的见证者和利用者,而在未来她还会继续以这样的姿态来接纳某个男人,因为,她是“商品”,她只懂得去交换,而不懂得如何去爱。影片的最终似乎让孙纳找回了一点儿失去的人性,但伴随着聂文与林见东的相继离开,孙纳还是那个可怜的孤独的不会去爱的女人。
吉多——失去爱能力的男人
与孙纳相比吉多要幸运的多。首先,他是位导演,他具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其次,他已经很出名了,这时的他需要的是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最后,他拥有真正爱他的人,他的妻子、他的母亲、他的助手……或许,正是因为上天太宠爱他了,才使得他在创作影片《意大利》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写不出剧本、他的女主角离他而去、他的妻子抛弃了他、他的情人为他服药试图自杀……最后吉多放弃了拍摄《意大利》的念头。
这时便有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人,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会失去一切?答案其实很简单,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他希望围绕在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然而,事实上,他却无法兑现每一个承诺,就像他最后没有办法继续拍下去《意大利》一样。他要保证妻子对他的爱,他就必须欺骗妻子;他又不想伤害情人,他便只有将情人藏在火车站旁的一个小旅馆里;他希望影片的女主角克劳迪娅能够演戏,然而他却无法拿出剧本给她,只能给她故事的起始,他知道克劳迪娅爱他,然而他却没有办法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在一个又一个诱惑面前,他的道德感在不断地接受拷问,正如他在照顾情人时,他会不自觉的回想起母亲曾经对他的训导。当他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不能继续拍戏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医生,然后是教士,先从身体外部找病,然后再深入灵魂处。医生认为他起始很健康,而当他接到情人的电话时,他的血压才会升高。主教告诫他,希望他能拍一部教授意大利女人如何做妻子的影片而不是香艳露骨的情欲片。因此,他承受的不仅来自制作人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他内在的力量,从表面上看他是太想表达自己对这些围绕在身边的女人们的爱了,其实,他是在索取,他希望这些女人都爱他。最后,妻子在看他给别的女演员试镜时用到的方式和自己的一样时,终于爆发了。因为妻子一直认为他对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场试镜彻底的毁灭掉妻子对他的一切幻想。而当他对情人的丈夫说:“她爱的是你”时,情人的丈夫也毫不留情的说:“当然。”其实,吉多能说出这句话,他非常有自信地认为他的情人真正爱的是他,而这句话只是作为安慰情人丈夫的用语。这时的吉多已经完全丧了爱的能力,他对这些女人一味的索取,而并没有付出,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永远是他母亲的小吉多,而且他也把这些女人想象成自己母亲的一个个的分身。因为母亲对他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的不求回报的。这也是他没有爱的能力的直接原因。
但是,尽管如此,导演和演员不同,他有权利,尽管他丧失了爱的能力,尽管所有他以为爱他的女人和他爱的女人都离开了他,但是,他还是一名导演。就像他的助手莉莉对他说的话:“你是个小孩,如果你要不是小孩,你就不能当导演了。你要想拍戏,我还是你的服装师。”因此,他不需要改变。当他两年后重整旗鼓,他的电影叫《九》,而他将他在两年前拍《意大利》时的创意应用到《九》中,请来他的情人,他的崇拜者,他的主演克劳迪娅……当他的妻子得知他又重新执导电影时,默默的走进摄影棚,在他的背后看着他坐在摄影机架上慢慢升起。这一切都说明对于吉多而言,他对这些女人们是绝对的掌控者,这和《如果爱》中聂文一样,因为他们都是导演。拍不出电影的吉多,被抛弃了;而重新又赢回导演的主动权的吉多,重新又获得了这众多女性的簇拥。因此,对吉多而言,他只要是个导演,只要有能力去导演,不用他去费心,这些女人还是会回来的,还是会“爱”他的。而这些女人的爱,也不是真正的爱,只是由于他还是个导演才“爱”他。所以,他永远不懂得爱,也就是他没有爱的能力。这些女人在他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不同类型的诱惑而已。那些女人的爱也是“异化”了的爱。“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本质力量的异化”仍然是最终的主导因素。
二、最后的救赎和拯救
两部影片,在影片的结束时都或隐或现的为这两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找到了一条出路。在《如果爱》中随着林见东与聂文的相继离开,尽管孙纳并没有完全摆脱作为“商品”悲痛,但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她摆脱了来自过去与现在的焦虑和困惑,她的成名手段得到了她所愧疚的两个男人的原谅。天使把给她写的自传送给了她,这也可以看做老天最终原谅了她,或者说连老天都可怜她,所以,孙纳在最后获得了救赎。在《九》中,导演在落寞了两年后,重新奋发,伴随着他的摄影机升降架冉冉升起,这些在两年前被抛弃的女人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要继续他以前未完成的事业,并且依然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抒写下来,这表示吉多也获得了拯救,因为他又重拾昔日他所热爱的事业。
两部同样类型的影片,最后都用一个光明并带有些许落寞的镜头来完成最后的救赎和拯救。孙纳一个人看自己的自传,而导演一个人坐在升降机上。这是两部影片的导演要告诉读者的,尽管他们获得了救赎与拯救,然而他们依然是孤独的,不会爱的人,或者说丧失爱的能力的人,是永远无法报偿给予他们爱的人的,因此他们永远是孤独的、落寞的。因为这就是他们所热爱与从事的事业。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影片正是通过孙纳和吉多的故事来传达这样一个道理,像孙纳和吉多这样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他们永远都是在索取别人的爱而不会具体的回馈别人的爱,他们最终所能做的只有在影片中来表达自己对于所有人的爱。可见,两部影片的导演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拍摄影片的。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他们只有通过大银幕来向所有观众表达自己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点点滴滴的热爱。然而,他们本身却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无力去爱,他们的爱广博而深远并且单纯。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性格因素,只有观众去深思了。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结尾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吧”。
参考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电影批评》 戴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如何写影评》 美 蒂莫西
[关键词] 爱 失去 补偿 拯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5
影片《如果爱》和《九》同是歌舞片,并且在设计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两部影片同样运用了戏中戏的结构来展示主角的内心活动。然而,不同的是影片《如果爱》着力展现的是女主角孙纳艰辛的成名历程,主要围绕她和林见东、聂文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而影片《九》则通过热闹华丽的歌舞场面与回忆黑白色调的交织展现导演吉多与众多女人之间复杂的情欲关系。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都陷入了情欲的漩涡,却无力自拔。两部影片着力表现的也是孙纳与吉多面对爱的时候的困惑与迷茫。因为,两人都失去了爱的能力。当然,两人的身份不同,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两人又不在同一个国别……然而,真正导致他们失去爱的能力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己。
一、失去爱的能力的男人和女人
孙纳——失去爱的能力的女人
在观看影片《如果爱》时,观众除了对影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以及热闹的歌舞场面吸引外,更多的疑问来自于女主角孙纳到底爱不爱影片的两名男主角林见东和聂文?似乎这两个男人只不过是孙纳往上爬的阶梯,林见东代表过去,因为正是通过林见东,孙纳才认识了可以给她角色的导演,这是孙纳往上爬的第一步,而孙纳与聂文的关系正如聂文所说的:“那时候你需要个导演,我需要个伴。”到影片的结尾,《如果爱》的导演也没有给出答案,似乎孙纳爱这两个男人,似乎又不爱。可见,孙纳对爱的理解已经异化,她不懂什么是爱,性只是她功成名就的手段。
“异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它涵盖了劳动和劳动者的对立,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本质力量的异化。而正是这三个小问题恰好能理解孙纳“爱”的异化的原因。
“劳动本来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方式,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变成了压迫,使人身心扭曲,人在劳动过程中得不到肯定,享受不到快乐。”孙纳是个演员,作为劳动者的她在她的演艺之路上可谓是历尽艰辛,她除了要找剧组外,还要进行“潜规则”,而“潜规则”的对象便是导演——剧组中的王者,同时也是压迫者。这就使得初出茅庐的她果断的放弃了与林见东的感情而投入林见东好友的怀抱。当然,她接触林见东也是为了能够有戏拍,因为林见东是学电影的。她第一次见林见东就去林住的地方洗澡,而林通过门缝偷看她洗澡,而第二天早晨她拿走了林见东的一箱方便面,可见,孙纳其实是通过性的吸引来完成的第一笔买卖。孙纳和聂文的关系是一种劳资关系,聂文是导演,孙纳是聂文的御用演员,同时,也是聂文的情人。聂文曾对孙纳说:“你不是孙纳的时候,我已经是聂文了。”作为演员和导演,孙纳与聂文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聂文可以通过更改剧本的方式来打孙纳,其实是惩罚孙纳的背叛,而孙纳无以还击只有甘心忍受。当林见东要孙纳跟他走时,孙纳说:“我们还有一场戏要演完。”其实这是作为演员的孙纳要完成导演聂文所要给她安排的任务,而不是作为情人的孙纳,因为这时候的孙纳已经在肉体上背叛了聂文。聂文也是因为看出孙纳并不真正爱他,才最后选择离开。
孙纳其实很可怜,她由一个天真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冷漠功利的女人,并且是男人的玩物,她的本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正如林见东的经纪人对望着海报的林见东说:“你不行的,她只跟导演。”这说明孙纳一直将自己的肉体作为商品来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讲,孙纳已经不是“人”而是“商品”,而“商品”是不懂得爱的,当然,孙纳的改变并不是她个人能左右得了的,是她从事的这个行业,以及这个时代迫使她这样做的。所以,不论孙纳多么有名她始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
变为“商品”的孙纳是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女人,她已经无法区分爱与交换的关系,林见东和聂文是她过去与现在的见证者和利用者,而在未来她还会继续以这样的姿态来接纳某个男人,因为,她是“商品”,她只懂得去交换,而不懂得如何去爱。影片的最终似乎让孙纳找回了一点儿失去的人性,但伴随着聂文与林见东的相继离开,孙纳还是那个可怜的孤独的不会去爱的女人。
吉多——失去爱能力的男人
与孙纳相比吉多要幸运的多。首先,他是位导演,他具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其次,他已经很出名了,这时的他需要的是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最后,他拥有真正爱他的人,他的妻子、他的母亲、他的助手……或许,正是因为上天太宠爱他了,才使得他在创作影片《意大利》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写不出剧本、他的女主角离他而去、他的妻子抛弃了他、他的情人为他服药试图自杀……最后吉多放弃了拍摄《意大利》的念头。
这时便有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男人,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会失去一切?答案其实很简单,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他希望围绕在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然而,事实上,他却无法兑现每一个承诺,就像他最后没有办法继续拍下去《意大利》一样。他要保证妻子对他的爱,他就必须欺骗妻子;他又不想伤害情人,他便只有将情人藏在火车站旁的一个小旅馆里;他希望影片的女主角克劳迪娅能够演戏,然而他却无法拿出剧本给她,只能给她故事的起始,他知道克劳迪娅爱他,然而他却没有办法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在一个又一个诱惑面前,他的道德感在不断地接受拷问,正如他在照顾情人时,他会不自觉的回想起母亲曾经对他的训导。当他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不能继续拍戏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医生,然后是教士,先从身体外部找病,然后再深入灵魂处。医生认为他起始很健康,而当他接到情人的电话时,他的血压才会升高。主教告诫他,希望他能拍一部教授意大利女人如何做妻子的影片而不是香艳露骨的情欲片。因此,他承受的不仅来自制作人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他内在的力量,从表面上看他是太想表达自己对这些围绕在身边的女人们的爱了,其实,他是在索取,他希望这些女人都爱他。最后,妻子在看他给别的女演员试镜时用到的方式和自己的一样时,终于爆发了。因为妻子一直认为他对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这场试镜彻底的毁灭掉妻子对他的一切幻想。而当他对情人的丈夫说:“她爱的是你”时,情人的丈夫也毫不留情的说:“当然。”其实,吉多能说出这句话,他非常有自信地认为他的情人真正爱的是他,而这句话只是作为安慰情人丈夫的用语。这时的吉多已经完全丧了爱的能力,他对这些女人一味的索取,而并没有付出,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永远是他母亲的小吉多,而且他也把这些女人想象成自己母亲的一个个的分身。因为母亲对他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的不求回报的。这也是他没有爱的能力的直接原因。
但是,尽管如此,导演和演员不同,他有权利,尽管他丧失了爱的能力,尽管所有他以为爱他的女人和他爱的女人都离开了他,但是,他还是一名导演。就像他的助手莉莉对他说的话:“你是个小孩,如果你要不是小孩,你就不能当导演了。你要想拍戏,我还是你的服装师。”因此,他不需要改变。当他两年后重整旗鼓,他的电影叫《九》,而他将他在两年前拍《意大利》时的创意应用到《九》中,请来他的情人,他的崇拜者,他的主演克劳迪娅……当他的妻子得知他又重新执导电影时,默默的走进摄影棚,在他的背后看着他坐在摄影机架上慢慢升起。这一切都说明对于吉多而言,他对这些女人们是绝对的掌控者,这和《如果爱》中聂文一样,因为他们都是导演。拍不出电影的吉多,被抛弃了;而重新又赢回导演的主动权的吉多,重新又获得了这众多女性的簇拥。因此,对吉多而言,他只要是个导演,只要有能力去导演,不用他去费心,这些女人还是会回来的,还是会“爱”他的。而这些女人的爱,也不是真正的爱,只是由于他还是个导演才“爱”他。所以,他永远不懂得爱,也就是他没有爱的能力。这些女人在他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不同类型的诱惑而已。那些女人的爱也是“异化”了的爱。“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本质力量的异化”仍然是最终的主导因素。
二、最后的救赎和拯救
两部影片,在影片的结束时都或隐或现的为这两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找到了一条出路。在《如果爱》中随着林见东与聂文的相继离开,尽管孙纳并没有完全摆脱作为“商品”悲痛,但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她摆脱了来自过去与现在的焦虑和困惑,她的成名手段得到了她所愧疚的两个男人的原谅。天使把给她写的自传送给了她,这也可以看做老天最终原谅了她,或者说连老天都可怜她,所以,孙纳在最后获得了救赎。在《九》中,导演在落寞了两年后,重新奋发,伴随着他的摄影机升降架冉冉升起,这些在两年前被抛弃的女人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要继续他以前未完成的事业,并且依然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抒写下来,这表示吉多也获得了拯救,因为他又重拾昔日他所热爱的事业。
两部同样类型的影片,最后都用一个光明并带有些许落寞的镜头来完成最后的救赎和拯救。孙纳一个人看自己的自传,而导演一个人坐在升降机上。这是两部影片的导演要告诉读者的,尽管他们获得了救赎与拯救,然而他们依然是孤独的,不会爱的人,或者说丧失爱的能力的人,是永远无法报偿给予他们爱的人的,因此他们永远是孤独的、落寞的。因为这就是他们所热爱与从事的事业。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影片正是通过孙纳和吉多的故事来传达这样一个道理,像孙纳和吉多这样的人,永远是孤独的,他们永远都是在索取别人的爱而不会具体的回馈别人的爱,他们最终所能做的只有在影片中来表达自己对于所有人的爱。可见,两部影片的导演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拍摄影片的。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他们只有通过大银幕来向所有观众表达自己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点点滴滴的热爱。然而,他们本身却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无力去爱,他们的爱广博而深远并且单纯。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性格因素,只有观众去深思了。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结尾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吧”。
参考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电影批评》 戴锦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如何写影评》 美 蒂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