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卜希旸,号老巽,1945年生。幼年从于詹先生学山水画和欧体字。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先后从王传恭、郭风惠先生学习书法。先临颜真卿,后习汉魏碑刻。“文革”期间大量摹写甲骨文、钟鼎文。擅长篆、隶书。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展览并获奖。1998年在东京第十七届国际书画展上获日本外务大臣奖。出版有《汉隶书全集临本》《楷书津梁》《书法基础》《草书教程》等著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和卜希旸对话,是一件养心怀性的事。清静简束的生活,敦厚慈柔的面容,谦逊而耿直的襟怀,自家通透风骨的见地,娓娓言语间充盈着平和的睿智之气,令人涣然而消鄙陋之心。
家学有自名家启蒙
卜希旸爱上书法,与他父亲有很大关系。父亲既是大画家彦涵的晚辈亲戚,也与彦涵同在杭州求学,痴迷于书法,“字儿写得相当漂亮”。
卜希旸5岁上小学,正是严父对他的期许之殷,让卜希旸养成了练笔不辍、博闻强记的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
11岁那年,父亲带卜希旸拜于詹为师,一个新的天地在一个小孩面前豁然展开,让卜希旸从小便对书斋式生活心驰神往。他天天练,乐此不疲,绘画技法大为长进,14岁就获得过北京市少年赛画大会一等奖。
1961年,卜希旸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校比较重视书法,请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传恭先生执教。王传恭先生支持他写颜字。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业叫《麻仙姑坛记》。王先生在每个字上都画上圈,批注“颇有进步”,还在前面给题了个签,令卜希旸大为振奋。
一年后,又来了一位“不得了的郭风惠老先生”。郭风惠老先生是大才子,书画技艺和诗才无不为人中翘楚。郭风惠老先生也写颜体,卜希旸很有如鱼得水之感。
就在那时,卜希旸的同学王宁跟李苦禅学画,对汉印书法绘画都很有研究。他告诉卜希旸可以写汉魏碑刻,“郭先生铭文钟鼎文写得好着呢”。真的开始写汉魏碑刻了,卜希旸这才惊觉:天地那么宽!
潜心书道投身杏坛
毕业后正逢“文革”,卜希旸被分配到印刷厂干繁重的体力劳动——挖防空洞、烧砖、烧水泥……每天劳动结束,都累得快散架了。别人倒头就睡,他却坚持临摹典籍到凌晨二三点,直到不觉间笔掉了好几回才休息。
卜希旸人生蹉跎数变而不改潜心书道的静气,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笔下渐成自家气象。他善写钟鼎文,字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刚健有为,能通达古老奥妙幽深之所在。行书则以晋、宋人为法,清劲洒脱。草书则行笔疾迟有序,气派变通,韵律十分生动,均在书坛享有盛誉。
听卜希旸坐而论道,别有一番教益,因为他本身还是一位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教授。
“文革”后,以原中国书法研究社社長张伯驹为倡导者,中国书画学校在西单劈柴胡同创办了。卜希旸是那里最年轻的老师。两年后,又开办了研究生班,让年富力强的他主持。在这里,他与萧劳、尹润生、欧阳中石、李铎等大书法家结下了缘分。
1980年,卜希旸回到工艺美校教书法。1988年,应欧阳中石先生之邀,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
他相信感觉。书法实际上是视觉艺术,笔画的曲直轻重方圆起伏,都是很微妙的东西。“察之者善精,拟之者贵似”,临摹也是在寻找感觉。
他师法自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自信,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他重视修身养性,认为书法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心灵的外化。
正所谓“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2005年,卜希旸退休了。一辈子教书育人,他非但退而不休,为书法做点什么事儿的紧迫感反而更强烈了。
作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卜希旸正在做的工作之一是,注释《金石萃编》中碑文、墓志造像等文字,整理石涛《画语录》和孙过庭《书谱》。希望尽一己之心力,为后学者提供路标。这正是他德艺师心之所在。
编辑/任 涓 woshirenjuan@126.com
和卜希旸对话,是一件养心怀性的事。清静简束的生活,敦厚慈柔的面容,谦逊而耿直的襟怀,自家通透风骨的见地,娓娓言语间充盈着平和的睿智之气,令人涣然而消鄙陋之心。
家学有自名家启蒙
卜希旸爱上书法,与他父亲有很大关系。父亲既是大画家彦涵的晚辈亲戚,也与彦涵同在杭州求学,痴迷于书法,“字儿写得相当漂亮”。
卜希旸5岁上小学,正是严父对他的期许之殷,让卜希旸养成了练笔不辍、博闻强记的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
11岁那年,父亲带卜希旸拜于詹为师,一个新的天地在一个小孩面前豁然展开,让卜希旸从小便对书斋式生活心驰神往。他天天练,乐此不疲,绘画技法大为长进,14岁就获得过北京市少年赛画大会一等奖。
1961年,卜希旸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校比较重视书法,请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传恭先生执教。王传恭先生支持他写颜字。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业叫《麻仙姑坛记》。王先生在每个字上都画上圈,批注“颇有进步”,还在前面给题了个签,令卜希旸大为振奋。
一年后,又来了一位“不得了的郭风惠老先生”。郭风惠老先生是大才子,书画技艺和诗才无不为人中翘楚。郭风惠老先生也写颜体,卜希旸很有如鱼得水之感。
就在那时,卜希旸的同学王宁跟李苦禅学画,对汉印书法绘画都很有研究。他告诉卜希旸可以写汉魏碑刻,“郭先生铭文钟鼎文写得好着呢”。真的开始写汉魏碑刻了,卜希旸这才惊觉:天地那么宽!
潜心书道投身杏坛
毕业后正逢“文革”,卜希旸被分配到印刷厂干繁重的体力劳动——挖防空洞、烧砖、烧水泥……每天劳动结束,都累得快散架了。别人倒头就睡,他却坚持临摹典籍到凌晨二三点,直到不觉间笔掉了好几回才休息。
卜希旸人生蹉跎数变而不改潜心书道的静气,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笔下渐成自家气象。他善写钟鼎文,字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刚健有为,能通达古老奥妙幽深之所在。行书则以晋、宋人为法,清劲洒脱。草书则行笔疾迟有序,气派变通,韵律十分生动,均在书坛享有盛誉。
听卜希旸坐而论道,别有一番教益,因为他本身还是一位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教授。
“文革”后,以原中国书法研究社社長张伯驹为倡导者,中国书画学校在西单劈柴胡同创办了。卜希旸是那里最年轻的老师。两年后,又开办了研究生班,让年富力强的他主持。在这里,他与萧劳、尹润生、欧阳中石、李铎等大书法家结下了缘分。
1980年,卜希旸回到工艺美校教书法。1988年,应欧阳中石先生之邀,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
他相信感觉。书法实际上是视觉艺术,笔画的曲直轻重方圆起伏,都是很微妙的东西。“察之者善精,拟之者贵似”,临摹也是在寻找感觉。
他师法自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自信,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
他重视修身养性,认为书法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心灵的外化。
正所谓“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2005年,卜希旸退休了。一辈子教书育人,他非但退而不休,为书法做点什么事儿的紧迫感反而更强烈了。
作为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卜希旸正在做的工作之一是,注释《金石萃编》中碑文、墓志造像等文字,整理石涛《画语录》和孙过庭《书谱》。希望尽一己之心力,为后学者提供路标。这正是他德艺师心之所在。
编辑/任 涓 woshirenj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