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7区域地理课型的教学目标特征、教学过程特征、教法特征;提出了区域地理课型的五大基本模块,即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归纳特征、巩固应用、能力拓展,并以《青藏地区》为例,设计区域地理课型教学基本环节以及区域地理课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地理课型;教学模式;青藏地区
区域地理覆盖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它是中学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方方面面问题,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树立环境整体观…;通过分析各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区域间差异性;通过运用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区域地理课型的研究,对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特征
1.1教学目标特征。中学阶段区域地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及环境伦理观念服务。中学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和四大主题。内容包括:一是认识所学区域的特征,二是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主题包括:一是认识区域的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二是认识区域差异,三是认识区域联系,四是研究区域的发展过程
1.2区域地理的认知模式。区域地理认知模式应该遵循“建立认知——拓展思维——形成能力”的规律。对区域地理特征表象的认知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对区域特征的思维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形成能力是对区域特征的评价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知行合一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较高发展要求。
1.3教学过程特征。区域地理课型属于地理特征学习为主的新授课,这种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基本上按“分析——综合——系统”的思路进行。分析是将影响区域特征的因素条分缕析,剖析各因素的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分析各要素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键;综合是将各要素因素综合起来,建立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是教学的难点;系统是形成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的系统和能力结构的系统,它是建立认知、拓展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1.4教法特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区域地理课型教与学的方法可以细分为,“观察比较——分析联系——概括特征——综合表述——形成能力”口]。即:以观察表象资料开始,发现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为主导,解决问题;以发展区域地理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深化对问题认识,并预测区域将来可能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问题为中心,抽丝剥茧,剖析内在联系;纵横辐射,构建外部联系。
2 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模块
在中学地理新授课中,区域地理课型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以地理特征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型。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模块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归纳特征、巩固应用、能力拓展。
提出问题是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的问题,创设区域地理学习的环境;获取信息是通过对图像、图片观察、阅读文字资料等获得对区域特征的感知。形成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表象认识;归纳特征是比较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理解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概括区域地理特征;巩固应用是应用地理知识解释区域各种表象的现状,并能理解区域内各要素的逻辑关系。
3 区域地理课型教学环节
根据区域地理课型五大基本模块,下面以<青藏地区>为例。结合该区具体情况,设计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时。从两个细节人手:①对标题稍加修改,把青藏地区改为神秘的青藏——人们向往的地方。吸引学生的眼球。一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都不由自主的对青藏地区产生了好奇,②同时播放自己设计的《青藏地区》视频,配上《天路》的歌曲,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魅力。通过情景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二环节——设计问题,自主探究新知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
通过两个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一是教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四个问题完成教师的“导”:
①假若我们要去青藏旅游,往哪个方向走?通过这个问题来学习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②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怎样选择线路呢?通过这个问题来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
③旅途中将会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河流?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青藏地区的河流、地形、气候及农牧业。
④旅途中将会见识哪些丰富的资源?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状况。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新知识(建立联系)。
对区域的特征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影响区域特征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区域的特征的认识也是所有区域地理课型需要掌握的;区域的特征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人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和有要素组合形成的景观特征,自然要素特征和景观特征整和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
通过引导,逐步建立学生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在具体分析时,根据区域的特殊性,找出影响区域特征的核心因素,构建区域之间的要素联系。如分析青藏地区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让学生来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认识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特征。(见图)
在此基础上,通过下列问题,加深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例如:从重庆到拉萨旅游,走不同的线路。分别会经过哪些河流、地形、气候?在该区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下,修建铁路会遇到哪些难题?青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怎样形成的?青藏铁路是否有必要继续向南延伸穿越喜马拉雅山?针对该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今后应该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以便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在前面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分区的基本方法,如果仍按部就班的话,那学起来就太枯燥无味了。所以通过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真正掌握,摆脱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在本环节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工作。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读图,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巩固运用新知识(巩固应用)。 为完成该环节的教学,设计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来说一说青藏地区,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并运用优美的语言。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说青藏,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没那么枯燥无味。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五环节——知识反馈,能力拓展(归纳特征)。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通过精心设计三个能力拓展题,完成教学设计:
①我国为什么会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河流分布的大体格局?
②本区地广人稀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本区的宗教深入人心。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三个思考题必须要运用本堂课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综合才能回答,具有一定综合性。这样的思考题。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兴趣。
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区域地理课型的教学目标的较高发展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区域地理课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应该强调区域性和特殊性。区域的特征是通过与其他区域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区域是在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共同性表现为区域内部各要素的一致性,差异性表现为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非一致性。
4.2对于不同区域分析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更不必面面俱到。应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区域特征突出区位优势。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区域比较原则、面向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和独特性原则。
4.3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围绕“人地关系”这根主线,突出区域特殊的人地关系。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严峻问题,中学地理教育担负着传播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的重任,人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地理中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特殊的人地矛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关键词]区域地理课型;教学模式;青藏地区
区域地理覆盖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它是中学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方方面面问题,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树立环境整体观…;通过分析各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区域间差异性;通过运用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人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区域地理课型的研究,对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特征
1.1教学目标特征。中学阶段区域地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及环境伦理观念服务。中学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和四大主题。内容包括:一是认识所学区域的特征,二是学会认识区域的方法;主题包括:一是认识区域的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二是认识区域差异,三是认识区域联系,四是研究区域的发展过程
1.2区域地理的认知模式。区域地理认知模式应该遵循“建立认知——拓展思维——形成能力”的规律。对区域地理特征表象的认知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对区域特征的思维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形成能力是对区域特征的评价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知行合一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较高发展要求。
1.3教学过程特征。区域地理课型属于地理特征学习为主的新授课,这种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基本上按“分析——综合——系统”的思路进行。分析是将影响区域特征的因素条分缕析,剖析各因素的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分析各要素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关键;综合是将各要素因素综合起来,建立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是教学的难点;系统是形成区域地理知识内容结构的系统和能力结构的系统,它是建立认知、拓展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1.4教法特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区域地理课型教与学的方法可以细分为,“观察比较——分析联系——概括特征——综合表述——形成能力”口]。即:以观察表象资料开始,发现问题;以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为主导,解决问题;以发展区域地理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深化对问题认识,并预测区域将来可能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以问题为中心,抽丝剥茧,剖析内在联系;纵横辐射,构建外部联系。
2 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模块
在中学地理新授课中,区域地理课型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以地理特征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授课型。区域地理课型的基本模块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归纳特征、巩固应用、能力拓展。
提出问题是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的问题,创设区域地理学习的环境;获取信息是通过对图像、图片观察、阅读文字资料等获得对区域特征的感知。形成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表象认识;归纳特征是比较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理解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概括区域地理特征;巩固应用是应用地理知识解释区域各种表象的现状,并能理解区域内各要素的逻辑关系。
3 区域地理课型教学环节
根据区域地理课型五大基本模块,下面以<青藏地区>为例。结合该区具体情况,设计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时。从两个细节人手:①对标题稍加修改,把青藏地区改为神秘的青藏——人们向往的地方。吸引学生的眼球。一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都不由自主的对青藏地区产生了好奇,②同时播放自己设计的《青藏地区》视频,配上《天路》的歌曲,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魅力。通过情景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二环节——设计问题,自主探究新知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
通过两个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一是教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四个问题完成教师的“导”:
①假若我们要去青藏旅游,往哪个方向走?通过这个问题来学习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②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怎样选择线路呢?通过这个问题来学习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
③旅途中将会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河流?气候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青藏地区的河流、地形、气候及农牧业。
④旅途中将会见识哪些丰富的资源?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青藏地区的资源状况。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新知识(建立联系)。
对区域的特征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影响区域特征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区域的特征的认识也是所有区域地理课型需要掌握的;区域的特征包括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人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和有要素组合形成的景观特征,自然要素特征和景观特征整和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
通过引导,逐步建立学生对区域特征的整体认识。在具体分析时,根据区域的特殊性,找出影响区域特征的核心因素,构建区域之间的要素联系。如分析青藏地区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让学生来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认识青藏地区高寒的地理特征。(见图)
在此基础上,通过下列问题,加深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例如:从重庆到拉萨旅游,走不同的线路。分别会经过哪些河流、地形、气候?在该区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下,修建铁路会遇到哪些难题?青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怎样形成的?青藏铁路是否有必要继续向南延伸穿越喜马拉雅山?针对该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今后应该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以便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在前面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分区的基本方法,如果仍按部就班的话,那学起来就太枯燥无味了。所以通过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真正掌握,摆脱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在本环节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工作。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读图,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第四环节——角色扮演,巩固运用新知识(巩固应用)。 为完成该环节的教学,设计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来说一说青藏地区,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河流、气候、资源等,并运用优美的语言。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说青藏,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没那么枯燥无味。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第五环节——知识反馈,能力拓展(归纳特征)。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通过精心设计三个能力拓展题,完成教学设计:
①我国为什么会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河流分布的大体格局?
②本区地广人稀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本区的宗教深入人心。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三个思考题必须要运用本堂课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综合才能回答,具有一定综合性。这样的思考题。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兴趣。
通过这一环节,有利于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区域地理课型的教学目标的较高发展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区域地理课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应该强调区域性和特殊性。区域的特征是通过与其他区域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区域是在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共同性表现为区域内部各要素的一致性,差异性表现为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非一致性。
4.2对于不同区域分析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更不必面面俱到。应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区域特征突出区位优势。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区域比较原则、面向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和独特性原则。
4.3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围绕“人地关系”这根主线,突出区域特殊的人地关系。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严峻问题,中学地理教育担负着传播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的重任,人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地理中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特殊的人地矛盾,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