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和生活实践,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关键词】立足现实;利用形象;创设情境;加强操作;认知数学
一、立足现实,改组教材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对数学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组织处理和运用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可将“4条船坐20人,38人要几条船?”这类题目,改编为“同学们去公园划船,4条船坐20人,38人租7条船够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办法。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① 20÷4=5(人)38÷5=7(条)……3(人),②20÷4=5(人)5×7=35(人) 35<38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38人租7条船不够。
立足现实,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二、利用现象,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老师带来8个气球,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对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都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剪纸比赛,让学生准备好漂亮的图形,记住自己是怎样剪的。教学新课时,联系活动,看着图形,想着剪的方法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
三、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再如:二年级中的表内乘法口诀,在教完之后,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的: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啊!大家想不想去秋游?但秋游时在家都得带点心,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面包,2元;苹果,1元;梨,2元;炸鸡腿,5元;话梅,3元;果冻,5角;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让同学们用20元买秋游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请同学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景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四、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的一棵大树旁,让学生测量计算这棵大树横截面面积,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人提出锯下来量,显然不可操作。这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当在不能测量半径和直径的情况下,可以测量其它什么,进而求出直径半径,再求出面积?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可以测量周长,进而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横截面周长,算出了横截面的面积。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认知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顾虹,女,本科学历 97年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任教小学数学
【关键词】立足现实;利用形象;创设情境;加强操作;认知数学
一、立足现实,改组教材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对数学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组织处理和运用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可将“4条船坐20人,38人要几条船?”这类题目,改编为“同学们去公园划船,4条船坐20人,38人租7条船够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办法。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① 20÷4=5(人)38÷5=7(条)……3(人),②20÷4=5(人)5×7=35(人) 35<38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38人租7条船不够。
立足现实,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二、利用现象,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如同纽带,联系着学生的认知与新问题,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引入:老师带来8个气球,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所以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对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都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剪纸比赛,让学生准备好漂亮的图形,记住自己是怎样剪的。教学新课时,联系活动,看着图形,想着剪的方法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
三、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 ,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再如:二年级中的表内乘法口诀,在教完之后,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情景的: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啊!大家想不想去秋游?但秋游时在家都得带点心,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面包,2元;苹果,1元;梨,2元;炸鸡腿,5元;话梅,3元;果冻,5角;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让同学们用20元买秋游点心,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请同学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看谁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景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解决问题,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四、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教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的一棵大树旁,让学生测量计算这棵大树横截面面积,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人提出锯下来量,显然不可操作。这时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当在不能测量半径和直径的情况下,可以测量其它什么,进而求出直径半径,再求出面积?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可以测量周长,进而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横截面周长,算出了横截面的面积。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认知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巩固和应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顾虹,女,本科学历 97年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 主要任教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