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阮籍和李贺均为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中潜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在时代历史中的生命审视。两人虽处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有着一定共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两人对生命的体认和追求,深层次地阐释出乱世中士人普遍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早就产生了生命意识,上古神话,原始宗教都表现出先民们欲征服自然的生命意识。中国历代文人也多在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阮籍与李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两人诗歌皆影响深远,广为流传,且两人诗歌中都有着极强的生命意识,反映出两位诗人在苦难尘世中对生命意义的永恒探索。
一、阮籍与李贺诗歌中表现生命意识的共性
阮籍与李贺虽处在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第一是内容,第二是风格,第三是境界。
(一)、内容:艰难时世下感发的幽闷之苦
同是经历坎坷,敏感的诗人有感于现实而将幽闷之苦寄托于诗歌中,所以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蕴涵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阮籍本有“济世志”,然而身处魏晋多变之时,天下名士少有保全者,士人饱经沧桑。如《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用孤鸿、翔鸟等意象,渲染凄凉、孤独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生命孤独感与命运悲怆感。诗鬼李贺少年盛名,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疾病缠身,因此诗歌大多选择与死亡、苦难相关的意象。如《官街鼓》日、月、鼓声、漏声是诗歌中生命永恒的象征,相對这些长存的意象来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渺小的,诗人发出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沉感慨。
(二)、风格:苦难生命里孕育的隐晦诗风
社会黑暗且不得志,诗人不敢直言世风之腐败,便在诗中寄托自己悲情的生命意识,通过暗含深意的意象来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
阮籍的《咏怀诗》意旨深厚,后人对其意蕴的解析可谓众说纷纭。李善《文选》注云:“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如《咏怀诗》其二(二妃游江滨),这首诗看似在写男女之情,只“如何金石交”一语道出此诗的真正意图。《史记》和《汉书》中“金石交”表示君臣之交。阮籍之语应该是用来讽刺司马昭,非常隐晦。李贺以其自身的敏感性,用奇崛冷艳的意象曲折隐晦地表现深厚的生命意识。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清泪如铅水”来表现自己离京时的沉痛心情。 再如《马诗二十三首》,以马自喻,马的遭遇即是李贺的遭遇。钱钟书说:“长吉好用代词。”这些代词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诗的美感,诗风呈现出一种含蓄、隐晦之美。
(三)、境界:残酷现实中追求的梦幻世界
阮籍和李贺都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现实给予了他们无限的生命沉痛感和孤独感,他们创作了生命哲学诗化的游仙诗,追求超现实的永生世界。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歌颂大人先生的旷达遗世,且想与之一同遗世。在他的诗中亦表现出这种超现实的生命意识。如《咏怀诗》其二十三(东南有射山),诗人向往仙人的遗世超脱。其他诗中也常有“羡门”、“松乔”等神仙的出现。阮籍力图在苦恼的现实中,追求精神的超脱和生命的自由。李贺也曾透过苦难的现实而去追寻生命的价值,但现实让诗人无能为力,因此诗人将目光转向梦幻的天国世界。诗人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表现自己对生的渴望眷恋和对永生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如《梦天》、《天上谣》想象奇崛,幻想天国世界的种种美好,有感于生命的短暂,诗人渴望寻找到一个永恒的理想世界。
二、阮籍与李贺诗歌中表现生命意识的差异
由于阮籍与李贺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面对时光流逝,第二是构筑理想环境。
(一)、面对时光流逝——忧思无奈与流年永驻
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主题在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但两人面对时光易逝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態度。
阮嗣宗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时光易逝,生死无常之感一直贯穿其中,面对韶光匆匆,代谢更替常表现为忧思无奈之感。在《咏怀诗》中出现了很多代表时间的词,如“朝暮”、“春秋”、“寸阴”、“日夕”,抒发了一种美好不再的伤感之情。“涕下”、“蹉跎”、“愤懑”等词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无奈之情。时光匆匆,回首过往,触发的尽是这种人生苦短的无奈。相比于阮籍的忧思无奈,李贺则有别于嗣宗希望可以让流年永驻,抓住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苦昼短》中写道:“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因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到:“长吉之感流年而欲驻急景者,背道以趣。” 面对有限的生命,李贺希望让那些美好的东西永驻。
(二)、构筑理想幻境——超脱美好与凄冷阴森
阮籍和李贺面对人生的苦难都表现出超越现实的境界,但由于性格差异两人的游仙诗呈现出不同的情境。
阮籍继承了庄子的人生哲学,故他的游仙诗表现出一种超脱清远的境界,如《咏怀诗》其八十一(昔有神仙者)、《咏怀诗》其七十七(咄嗟行至老)。苦难的生命,残酷的现实,让阮籍产生了浓厚的生命意识情怀,他塑造了一个超脱自由的美好世界,借此来逃避现实的苦闷。相比于阮籍超脱美好的理想世界,李贺的游仙诗表现出一种凄冷、阴森的境界。李贺因其身体和心理之病,诗歌中包含了一种病态美,诗中渗入了“衰”、“坟”、“鬼”、“血”等字眼,如《秋来》、《苏小小墓》等诗歌描写了一副凄冷的鬼魂世界。在“冷红”、“鬼雨”、“阴火”、“娇魂”等各种物象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哀苦、孤独的心境。
结语
生命意识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主题,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且在表现生命意识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探索阮籍和李贺的生命意识来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普遍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生命意识;共性;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数千年来,很早就产生了生命意识,上古神话,原始宗教都表现出先民们欲征服自然的生命意识。中国历代文人也多在诗歌中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阮籍与李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两人诗歌皆影响深远,广为流传,且两人诗歌中都有着极强的生命意识,反映出两位诗人在苦难尘世中对生命意义的永恒探索。
一、阮籍与李贺诗歌中表现生命意识的共性
阮籍与李贺虽处在不同的朝代,但时代都较动荡,所以两人在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第一是内容,第二是风格,第三是境界。
(一)、内容:艰难时世下感发的幽闷之苦
同是经历坎坷,敏感的诗人有感于现实而将幽闷之苦寄托于诗歌中,所以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蕴涵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阮籍本有“济世志”,然而身处魏晋多变之时,天下名士少有保全者,士人饱经沧桑。如《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用孤鸿、翔鸟等意象,渲染凄凉、孤独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生命孤独感与命运悲怆感。诗鬼李贺少年盛名,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疾病缠身,因此诗歌大多选择与死亡、苦难相关的意象。如《官街鼓》日、月、鼓声、漏声是诗歌中生命永恒的象征,相對这些长存的意象来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渺小的,诗人发出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沉感慨。
(二)、风格:苦难生命里孕育的隐晦诗风
社会黑暗且不得志,诗人不敢直言世风之腐败,便在诗中寄托自己悲情的生命意识,通过暗含深意的意象来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
阮籍的《咏怀诗》意旨深厚,后人对其意蕴的解析可谓众说纷纭。李善《文选》注云:“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如《咏怀诗》其二(二妃游江滨),这首诗看似在写男女之情,只“如何金石交”一语道出此诗的真正意图。《史记》和《汉书》中“金石交”表示君臣之交。阮籍之语应该是用来讽刺司马昭,非常隐晦。李贺以其自身的敏感性,用奇崛冷艳的意象曲折隐晦地表现深厚的生命意识。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借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清泪如铅水”来表现自己离京时的沉痛心情。 再如《马诗二十三首》,以马自喻,马的遭遇即是李贺的遭遇。钱钟书说:“长吉好用代词。”这些代词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诗的美感,诗风呈现出一种含蓄、隐晦之美。
(三)、境界:残酷现实中追求的梦幻世界
阮籍和李贺都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现实给予了他们无限的生命沉痛感和孤独感,他们创作了生命哲学诗化的游仙诗,追求超现实的永生世界。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歌颂大人先生的旷达遗世,且想与之一同遗世。在他的诗中亦表现出这种超现实的生命意识。如《咏怀诗》其二十三(东南有射山),诗人向往仙人的遗世超脱。其他诗中也常有“羡门”、“松乔”等神仙的出现。阮籍力图在苦恼的现实中,追求精神的超脱和生命的自由。李贺也曾透过苦难的现实而去追寻生命的价值,但现实让诗人无能为力,因此诗人将目光转向梦幻的天国世界。诗人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表现自己对生的渴望眷恋和对永生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如《梦天》、《天上谣》想象奇崛,幻想天国世界的种种美好,有感于生命的短暂,诗人渴望寻找到一个永恒的理想世界。
二、阮籍与李贺诗歌中表现生命意识的差异
由于阮籍与李贺家世出身、人生际遇的迥异,故在表现生命意识方面又存在一些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面对时光流逝,第二是构筑理想环境。
(一)、面对时光流逝——忧思无奈与流年永驻
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主题在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但两人面对时光易逝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態度。
阮嗣宗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时光易逝,生死无常之感一直贯穿其中,面对韶光匆匆,代谢更替常表现为忧思无奈之感。在《咏怀诗》中出现了很多代表时间的词,如“朝暮”、“春秋”、“寸阴”、“日夕”,抒发了一种美好不再的伤感之情。“涕下”、“蹉跎”、“愤懑”等词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无奈之情。时光匆匆,回首过往,触发的尽是这种人生苦短的无奈。相比于阮籍的忧思无奈,李贺则有别于嗣宗希望可以让流年永驻,抓住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苦昼短》中写道:“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因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到:“长吉之感流年而欲驻急景者,背道以趣。” 面对有限的生命,李贺希望让那些美好的东西永驻。
(二)、构筑理想幻境——超脱美好与凄冷阴森
阮籍和李贺面对人生的苦难都表现出超越现实的境界,但由于性格差异两人的游仙诗呈现出不同的情境。
阮籍继承了庄子的人生哲学,故他的游仙诗表现出一种超脱清远的境界,如《咏怀诗》其八十一(昔有神仙者)、《咏怀诗》其七十七(咄嗟行至老)。苦难的生命,残酷的现实,让阮籍产生了浓厚的生命意识情怀,他塑造了一个超脱自由的美好世界,借此来逃避现实的苦闷。相比于阮籍超脱美好的理想世界,李贺的游仙诗表现出一种凄冷、阴森的境界。李贺因其身体和心理之病,诗歌中包含了一种病态美,诗中渗入了“衰”、“坟”、“鬼”、“血”等字眼,如《秋来》、《苏小小墓》等诗歌描写了一副凄冷的鬼魂世界。在“冷红”、“鬼雨”、“阴火”、“娇魂”等各种物象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哀苦、孤独的心境。
结语
生命意识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主题,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阮籍和李贺的诗歌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且在表现生命意识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探索阮籍和李贺的生命意识来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诗歌中普遍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