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的口才艺术源远流长。《甘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演说辞;《盘庚》则是最早的政治演说辞。它们各自反映着它们那个时代口才艺术发展的水平,体现出口才艺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 军事 政治 演说辞 口才艺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在口才艺术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早期口才艺术作品,见于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典籍——《尚书》。其中的《甘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演说辞;《盘庚》则是最早的政治演说辞。它们各自反映着它们那个时代口才艺术发展的水平,体现出口才艺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最早的军事演说辞——《甘誓》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军事演说辞,当属《尚书》中的《甘誓》。这是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在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之前作的一次战前军事动员式的誓师演说。他对六军将领们说: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①
这段简短的战前动员令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我向你们发誓:有扈氏不遵循道义,冒犯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放弃正朔大典,怠慢了天地人三正,上天因此要剿灭他们。现在我奉行上帝的意志去惩罚他。第二个层次对将士们提出具体的作战要求:左军如果不从左翼进军,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右军如果不从右翼进军,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驾车者如果不驾正战车,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第三个层次明确告诉将士们,战斗结束后一定会赏罚分明,以鼓励将士们英勇作战:如果你们听从我的命令,我将在祖庙里赏赐你们。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将在神面前惩罚你们。不仅要惩罚你们,还要惩罚你们的子孙。这篇动员令虽然简短,但却内容充实,条理分明,语气坚定,恩威并施,充分显示了夏启良好的口才,也表明我国在4,000多年以前口才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最早的政治演说辞——《盘庚》
《盘庚》可以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最典型的政治演说辞。它记载了公元前13世纪商朝的中兴明主盘庚为了动员迁都,对他的臣民所作的演说。为了克服政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王朝政权,盘庚毅然决定把都城从耿(今山西河津)(一说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地(今河南安阳西北)。当时这个主张遭到许多贵族和臣民的反对,民心浮动。为了说服贵族和臣民们迁都,盘庚先后发表了三次政治动员,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他的第一篇演说,是迁都之前对贵族们的劝说;第二篇是迁都之际对奴隶们的“危言”;第三篇则是迁都后对贵族大臣们的安抚。其中有苦口婆心的劝导,也有声色俱厉地训斥,反复阐明了必须坚决迁都的原因:
“古时我的先王成汤,他把人民迁到毫这样的山谷地带,因此得到上天的嘉美,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现在,我们所居住的耿地,地势凹陷,因此上天把大祸降给我们,使我们的臣民由于水灾的关系而流离失所,没有一定的住处。”
“你们责问我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让无数臣民迁到远处去,这是因为现在上帝将恢复我高祖成汤的大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我当然要急迫地、恭谨地根据上天的意见拯救臣民,因此我们要永久地居住在新邑。”
“不是不听从大家的意见,迁都之意实在是上帝通过深知天命的人传达下来的。因此迁都新邑不仅不是违背卜兆,正是大大彰露卜兆的灵异!”②
盘庚迁都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旧都迫近水泽,常常发生水灾;二是由于贵族日趋腐化,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迁都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奢行俭”“行汤之政”,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盘庚在迁都之后,一方面安抚贵族大臣,一方面又谆谆告诫和勉励贵族、大臣,不要聚敛财富,而要恭谨地办理政务,勤奋地率领人民重建家园。
……“啊!各位诸侯,各位大臣,各位官员,你们应该各自考虑自已的责任。我将要视察你们的工作,看你们是否听从我的命令,恭谨地治理民事。”
“我不任用那些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努力为臣民生财致富的人,凡能养育百姓并能想办法使臣民安于所居的人,我都按照他们的贡献大小而依次尊敬他们。现在我既然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告诉你们,就是希望你们对这些意见,没有不顺从的。不要贪婪地聚贴敛货,而努力经营臣民的幸福吧!广布德教,永远同心同德建立新的家园!”③
这三篇演讲辞,后来被收入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典籍《尚书》,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政治演讲辞。盘庚的演讲软硬兼施,恩威并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演说技巧非常高超。他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他把旧都比作“颠木”(被伐倒的树木),把新都比作重新萌出的新芽;把散布流言所起的影响之大,比作“火之燎原,不可向迩”;把不听告诫而造成的危险,比作“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不是借助船只渡到彼岸,而是赖在船上跟旧船一起朽烂。他把“施实德于民”,比作“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就象农夫只有尽力耕作,才会有好收成。这些比喻都是十分生动、贴切的,而且极富哲理性。这三篇演说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措词有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禁之以势,感情充沛,语气恳切,充分表现了我国早期先民高超的口才艺术。
注释:
①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第69页;79页。
②③根据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盘庚上》译出。
(孙金玲,山东省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军事 政治 演说辞 口才艺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在口才艺术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据可查的早期口才艺术作品,见于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典籍——《尚书》。其中的《甘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军事演说辞;《盘庚》则是最早的政治演说辞。它们各自反映着它们那个时代口才艺术发展的水平,体现出口才艺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最早的军事演说辞——《甘誓》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军事演说辞,当属《尚书》中的《甘誓》。这是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在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之前作的一次战前军事动员式的誓师演说。他对六军将领们说: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①
这段简短的战前动员令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我向你们发誓:有扈氏不遵循道义,冒犯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放弃正朔大典,怠慢了天地人三正,上天因此要剿灭他们。现在我奉行上帝的意志去惩罚他。第二个层次对将士们提出具体的作战要求:左军如果不从左翼进军,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右军如果不从右翼进军,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驾车者如果不驾正战车,你们就是没有听从我的命令。第三个层次明确告诉将士们,战斗结束后一定会赏罚分明,以鼓励将士们英勇作战:如果你们听从我的命令,我将在祖庙里赏赐你们。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将在神面前惩罚你们。不仅要惩罚你们,还要惩罚你们的子孙。这篇动员令虽然简短,但却内容充实,条理分明,语气坚定,恩威并施,充分显示了夏启良好的口才,也表明我国在4,000多年以前口才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最早的政治演说辞——《盘庚》
《盘庚》可以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最典型的政治演说辞。它记载了公元前13世纪商朝的中兴明主盘庚为了动员迁都,对他的臣民所作的演说。为了克服政治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王朝政权,盘庚毅然决定把都城从耿(今山西河津)(一说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地(今河南安阳西北)。当时这个主张遭到许多贵族和臣民的反对,民心浮动。为了说服贵族和臣民们迁都,盘庚先后发表了三次政治动员,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他的第一篇演说,是迁都之前对贵族们的劝说;第二篇是迁都之际对奴隶们的“危言”;第三篇则是迁都后对贵族大臣们的安抚。其中有苦口婆心的劝导,也有声色俱厉地训斥,反复阐明了必须坚决迁都的原因:
“古时我的先王成汤,他把人民迁到毫这样的山谷地带,因此得到上天的嘉美,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现在,我们所居住的耿地,地势凹陷,因此上天把大祸降给我们,使我们的臣民由于水灾的关系而流离失所,没有一定的住处。”
“你们责问我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让无数臣民迁到远处去,这是因为现在上帝将恢复我高祖成汤的大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我当然要急迫地、恭谨地根据上天的意见拯救臣民,因此我们要永久地居住在新邑。”
“不是不听从大家的意见,迁都之意实在是上帝通过深知天命的人传达下来的。因此迁都新邑不仅不是违背卜兆,正是大大彰露卜兆的灵异!”②
盘庚迁都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旧都迫近水泽,常常发生水灾;二是由于贵族日趋腐化,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迁都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奢行俭”“行汤之政”,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盘庚在迁都之后,一方面安抚贵族大臣,一方面又谆谆告诫和勉励贵族、大臣,不要聚敛财富,而要恭谨地办理政务,勤奋地率领人民重建家园。
……“啊!各位诸侯,各位大臣,各位官员,你们应该各自考虑自已的责任。我将要视察你们的工作,看你们是否听从我的命令,恭谨地治理民事。”
“我不任用那些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努力为臣民生财致富的人,凡能养育百姓并能想办法使臣民安于所居的人,我都按照他们的贡献大小而依次尊敬他们。现在我既然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告诉你们,就是希望你们对这些意见,没有不顺从的。不要贪婪地聚贴敛货,而努力经营臣民的幸福吧!广布德教,永远同心同德建立新的家园!”③
这三篇演讲辞,后来被收入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典籍《尚书》,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政治演讲辞。盘庚的演讲软硬兼施,恩威并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演说技巧非常高超。他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他把旧都比作“颠木”(被伐倒的树木),把新都比作重新萌出的新芽;把散布流言所起的影响之大,比作“火之燎原,不可向迩”;把不听告诫而造成的危险,比作“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不是借助船只渡到彼岸,而是赖在船上跟旧船一起朽烂。他把“施实德于民”,比作“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就象农夫只有尽力耕作,才会有好收成。这些比喻都是十分生动、贴切的,而且极富哲理性。这三篇演说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措词有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禁之以势,感情充沛,语气恳切,充分表现了我国早期先民高超的口才艺术。
注释:
①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第69页;79页。
②③根据杨任之译注《尚书今译今注·盘庚上》译出。
(孙金玲,山东省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