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lu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两句拳诀几乎成了赵堡太极拳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一般的口头禅,而是长年修炼经验的总结。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经典之谈,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也是赵堡架修持之目的。要达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体悟。此句在赵堡太极拳历代的拳谱中都有,如《天远机论》中就提到:“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视有人如无人。前手起,后手紧催,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在老师教我们太极拳时,经常以此来指导我们。我们操演拳术时,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作用,我们虽然是练架子,并无人对打,但是我们就要如同与真人交手。凡动作都是交战,似与无形之人相互交手,这是修炼太极拳的一种似真打法,是锻炼圆活灵变的基础。但是真正交手时,却似面前无人,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击效果,所谓“打人如蒿草”。在赵堡拳谱中的《太极拳论法》中有“起望落,落望起,起落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剪之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这也是此句的最好印证。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二句话不好解说,赵堡太极拳传人中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各持己见。有一位太极拳名家是这样解说的:“面前有手不见手,即练架时,掌心朝外旋,也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掌心,这就是‘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就是两肘始终要下沉。”所谓“沉肩垂肘”,这种解释对技击散打有一定的作用,但这对“不见手,不见肘”是很难说通的。在走架时,原则上要做到“肘落肘窝,手落手窝”,手有手的位置,肘有肘的地方,但这毕竟不能理解为“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以上的解说,尚难自圆其说。在赵堡太极拳谱中,另有一篇《太极拳诀》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倘若触手彼难走,这样方显是高手。”以上的两句歌诀中,尤其明显地说明如果对方触手即难走,也就是对方一接触到我的手、我的肘,他就无法逃脱挨打,这样才能算得是太极拳的高手。这二句话的含意,我想不纯是不见手,也不是不见肘,也即是将用未用之间,对方刚接触到我的手或肘,彼必挨打而不能逃脱。
  鄙人就此曾请教过几位高师,尤其得到侯春秀老师的指点。老拳师和盘托出,给我们做了许多推手实例,使我们对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手有手的位置,接手时都是掌心朝自己,即以手背接对方之手,在搭手过程中,对方拿不住自己的手。老师在打白鹤亮翅和高探马时,几乎都是把对方引出来打的。有人说推手始终要垂肘,不让对方捉着肘打,但老师的肘在运转盘手时,都含有挤按的四正劲,该抬肘时还是要抬,而当你要去端他的肘、挒他的手腕时,又突然摸不到,就如水蛇一样,一下就脱了,什么也摸不着;而你的劲已经落空,就好像走进乌黑山洞,不知其方向,不知其所以然。原来对方的手肘已被我端拿,一发即能击倒对方,就在这瞬间,即将摸到的手肘突然不见,迅即滑溜走脱,并且感觉到手下什么都没有了,连对方的劲也突然松掉,就像看见一个人想抓着他,结果扑了一个空,什么都没有,很自然会令人心惊胆颤,继之而来的是对方的会击劲,“倘若触手彼难走”,你摸对方的手肘,非但摸不着,自己反而走不掉,这叫攻其无效,赵堡太极拳对此也叫“吃啥还啥”,你找我什么,我还击你什么。老师曾给我们做过多次实践,当时我们觉得也很奇怪,为什么老师的手肘无法触摸,一摸就挨打,现在看来这是长期锻炼出来的一种功夫,并非老虎屁股摸不得,而是你没有达到这种层次。老师要我们练架与推手结合起来,练架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架。老师说我们的架子是张三丰承传的架子,又叫太极拳成架,其意义即是成功的架子,不是说其它的架子不成功,而是说明我们的架子和体用绝对到位,怎么打就怎么用。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练就这种功夫需要长期修炼和实践,因为须节节贯串,旋腕转臂,滑肩松胯,稍有不顺都是走不掉的。
  当对方正准备挒腕端肘击打的时候,以很巧妙的走化,使其还在朦胧中缺陷已经暴露,就如为其设下了陷阱,一击必倒。这是基本的推手功夫,但也颇见功底,也就是只有通过正确的练架,在推手中体验拳路,要求腕、肘、肩等关节旋转调节,使之引进落空,并必须密切配合裆、胯、步的运用,缺一不可,是赵堡太极拳重要的训练方法,不懂此法,何言习练赵堡太极拳。这种方法在其它拳种中是没有的,但对赵堡架来说,这是入门必经之道,也是看门的本领与方法,不可不知,因为它在推手技击中是非常重要的。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是赵堡太极拳化劲的体验,如果你不能走化掉对方的来劲,那么你只能挨打,能化才能打,这个高难度的化解动作,只能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自己体验心悟中,才能掌握。要练好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必须做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样才能称得上太极推手的好手,这也是赵堡架人长期追求之目的。□
其他文献
张三丰创造点穴术    张全一,名君宝,号三丰,其貌颀而伟,龟背鹤形,大耳圆目,鬓髯如战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口笑升斗辄尽,能一日行千里,其与徒游武当山,创草庐而居之。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十四年使觅访而不得,盖以张三丰邋遢,为明时技击之泰斗,先居宝鸡之金台观,后学道于鹿邑之大清宫,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后游于川蜀荆襄沔汉间,其技更进,能融少林宗法而着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发明七十二点按术,为北派中神
期刊
“假冒伪劣商品”,虽是近几年冒出来的新名词,却已让无数国人无可奈何,甚至谈假色变。大成拳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振兴发展起来的,由以前数百人到现在的十几万人习练,这种现象应是大成门之幸事。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似乎有好就有坏,有利就有弊,已成了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而大成拳目前鱼目混杂、真假难辨,出现了这种现象,就很让人担忧了。  目前大成拳发展有三假:假广告、假文章、假名家。在中国,真的东西太朴
期刊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其实并非如此,假如训练不得法,即使苦练十年也是不会打人的,这需要我们研究其独到的训练方法。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形意拳独到的技击训练功法——搓手。    一、互不伤害的形意拳——搓手    搓手是两人以上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太谷拳家也称其为“撕扒”。这便是形意拳秘不传人,也不能轻易教人的练功技艺。为什么说是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呢,过去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讲点
期刊
散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动态规律,可总结为点、线、面、距四个方面。    点  点是指使用方法的进攻点,武术历来就有“上三路,下三路”的“三盘”之说,头为上盘,躯干为中盘,下肢为下盘。躯干与下肢又可分为两点,躯干胸部为上,腹部为下;下肢大腿为上,小腿为下。散打比赛,运动员从头到脚都能被攻击,上至腾空进攻,下至前扫、后扫、地躺打法等,使用动作的空间范围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程度,进攻不同的
期刊
梁焕枝,广州市北郊棠溪村人,20世纪70年代随龙形拳师覃宝益及前辈邵真、曾根学过拳。笔者(黄志日)与梁焕枝是同门师兄弟。  1968年,他从学校应征入伍,其间学过捕俘拳、军体拳及拳击,有一定武术功底,却从不显露。1969年7月,汕头特大台风袭击牛田洋军营,当时,为保卫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驻防部队牺牲了许多人。当时,梁焕枝在团司令部总机房值班,百里大堤一决口,海潮高达七八米直扑牛田洋军营,团首长命全
期刊
一谈到咏春拳,很多人都以为它防守或进攻无多少脚法,其实这是不了解本门技法的缘故。古劳咏春拳和其它咏春拳一样,不但上中路手法严密,下三路同样严谨。古劳咏春拳下三路虽然只有“撑鸡脚”和“跪马”两种,但已灵变成多种脚法。  撑鸡脚由勾脚和侧踹组成。外人看来只有一个防御脚和一个截击脚(即留、送脚),其实,其技法由一个动作变化为多种动作,如叠掌和撑掌,散手法门只有留、送两个动作。但其变化后却包含上、中、下1
期刊
王树田,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武术协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副教授。  王树田生于1918年5月16日,河北新城县人,7岁即拜著名武术家、形意门大家朱国福为师,习形意、八卦。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聘朱国福为教务处长,王树田随师入馆,后考入第一期教授习武。在这各路武英荟萃之地,他如鱼得水。由于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得到武术大家杨澄甫、黄治平、吴玉昆、姜容樵、
期刊
听吾师讲,早期梁赞宗师在佛山传授咏春拳时,有一技击高手名曰卢贵,绰号又叫“猪肉贵”。他学得数手少林武功,加之力大如牛,功底极其深厚。他一日忽心血来潮,前往梁赞宗师门前切磋技艺。只见他脚踏大厅,以马步示威,竟把地面坚实的青石砖踏得裂断。梁赞祖师大概正在练功,右手掌托着一个偌大的“石椿臼”,手桥伸直扎小平马,以椿臼当茶杯“请客”。“猪肉贵”见此石椿臼重近百余斤,不敢冒犯,遂用力抛击其掌底,意欲把石椿臼
期刊
广州咏春拳传自佛山咏春拳奠基人阮奇山师祖。阮奇山,人称“阮老揸”,1889年出生于佛山一个富商家里,先拜当时名重一时的咏春拳大师霍保全为师,全面通学咏春门系内拳、棍、桩、钉、镖等武技。继后又拜“咏春门第一打仔”(粤语即高手)“晚清名捕”冯少青为师,掌握了丰富的技击经验,成为人人共仰的一代宗师。而尽得阮奇山真传者为其高徒岑能。岑能技成后,在广州收徒传艺。于是,阮奇山咏春拳得以在广州开枝散叶,并传向海
期刊
新子母绵掌是清末民初山西省灵丘县武术家、技击泰斗范瑞(字子英,1878~1961年)在原单手子母绵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而集成并完善的。此艺原为一位江湖奇人之秘技,其妻亦精其术,后此人遇害,其妻择拳中精微传于其子以报父仇,故又名子母绵掌,寓意为“母生子,子约母”。  民国初年,子母绵掌由山东传到灵丘。当时,灵丘县王城庄乡跃子沟村人范瑞前辈在县城“义顺城客栈”做账房先生,偶然结识了一位武师,并从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