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长度单位内涵建构的必经之路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然而相对于它们而言,“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感知起来比较困难。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对“千米”没有明确的定义。怎样才能使1千米真正走进课堂呢?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在哪里?如何丰富学生对千米的体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认识千米”教学片段进行了再思考。
   一、初体验:课前探究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1.学生在哪里
   要想学生较好地体验对1千米的认识,我们就要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因此我进行了一个学情调查。
   教师发现,即使是学优生,他们对1千米的认识,已有知识储备还是比较薄弱的。但是对100米,他们是有认识经验的。
   2.课前初体验
   对“千米”这样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课堂上去认识它比较困难。那么,怎么丰富它的体验呢?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前体验。
   3.心中的1千米
   经过学生的课前体验,在上课时,我们首先展开了一次交流和汇报。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记录。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走100米,你走了200步,而他走了180步呢?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发现每个人身高、步子大小不同,同样的距离,需要的步数可能会有差别。但一般情况下,1千米我们大约要走2000步,需要时间大约15分钟。接下来,学生尝试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教师反问:这两个地方你们熟悉吗?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头脑中再次回忆了生活中的1千米。经过对误差的一系列的更正过程,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大概有了一个概念,都有了心中的1千米。
   二、再体验:完成生活经验到数学认知的过渡
   学生“心中的1千米”是否就是“数学中的1千米”呢?虽然学生有了生活中1千米的概念,但并不等同于数学上的1千米。因为此时每个人对1千米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由于学生对100米比较熟悉,同时已经有了課前走100米的经验,因此笔者尝试进行了下面的教学活动。
   1.课堂模拟跑——运动中感受1千米
   教师播放班级某位学生体育课参加100米赛跑的视频,课堂很自然地回到学生比较熟悉的100米操场跑道的场景。此时,引导他们跟着视频中的同学一起再来跑一跑100米赛道,一边跑一边记住自己跑完后的感受。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对100米的丰富感知。接下来,教师自然引出数学中1千米的概念。
   通过课堂跑100米的体验,学生对10个100米即1千米有了初步的数学认知,但是认知还停留在表层。于是紧接着设计了“想象走”的环节。
   2.课堂想象走——思考中再次感受1千米
   教师边指操场图边追问:从跑道起点开始,要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请你想象一下。教师继续追问:如果从学校门口出发,走到哪里是1千米呢?学生独立想象后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此时播放以学校门口为出发点的1千米录像。学生边看录像边记忆从学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经过的地点有哪些。
   通过“模拟跑”和“想象走”两个环节,学生逐步完成了对1千米的模糊感知到数学认知的过渡。
   三、深体验:让生活经验和数学认识有效对接
   千米是一个抽象的长度概念,学生建立这样的概念是有难度的,因此对千米的认识不应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为了让学习突破课堂的围墙,突破校园的围墙,必须要向生活延伸。为了让数学概念更有效地扎根生活的土壤,让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我设计了以下让学生再次体验千米的课后体验作业。
   1.每日体验
   利用和家长散步的机会,估一估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然后用自己的步数去检测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每日体验,先估,再测,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中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估一估生活中的1千米大概有多长,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实际步子去检测。
   2.地图导航体验
   千米的学习仅仅是限于一堂课吗?反复地验证,纠偏,反复建构,才能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利用高德地图走一走的活动。千米观念的建立要反馈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要让学生在走路的时候、旅游的时候想想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千米的内涵在学生的内心生根。
   3.数学日记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使数学认识和学生的生活认识充分对接,我布置了一个数学日记,让学生写写对千米的认识。日记收上来之后,让我喜出望外。学生对1千米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生活化,很多学生心中的1千米已经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融进了生活。
   经历重重体验,我们从生活中抽取知识加深认知后,又将知识重新扎根于生活中。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内涵认知逐层建构起来,使学生在切身感受中不断完善已有知识体系。
其他文献
多想再嗅一嗅那香。  “谁让你又开空调了?”妈妈又是一阵责备。“你为什么总要管那么多?”我忍无可忍。“我也是为你好,你难道不知道吹多了会得空调病?”我也知道妈妈是为我好,只是先前的话语过于偏激,我甩门而去。  顶着骄阳,我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一阵香气袭来,沁人心脾,心情也稍舒缓了些。我循着香气走去,源头竟是一个摆在偏僻街角的卖绿豆粥的小摊子。  “来杯绿豆粥吧!”“在这儿吃?”“是的。”摊主是位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选自《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王出使秦国,返回赵国后,三天
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浏览时事的时候,“南京突发疫情”等字进入我的视野。我立即点开查看详情: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工作人员测出9例阳性;江宁部分区域成为高风险区。随着发布消息的增加,我的心情变得越发紧张。我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疫情可以很快得到控制。可几天之后,情况似乎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被确诊。  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已有经验,连夜制订“作战计划表”,启动南京疫情防控工作,开启全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对于小学数學教学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课堂开展的基础,合理规划教学目标,重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打破小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小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式;有效化解   思维定式也被称为“惯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固定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数学这一科目具备较强的抽象性
我家的人都喜欢花草,所以爸爸就在院子的一角开辟了一小块地,专门种一些花花草草。虽然这些花草不怎么名贵,但一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却也是满园芬芳,争奇斗艳。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一只只蝴蝶、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有一天,爸爸从他的朋友那儿带回一株郁金香,但家中没有空余的花盆栽种。爸爸看到一盆菊花瘦弱枯黄,即便稀稀落落地开着几朵小花,却也蔫不拉几,没有一点生气。于是,他就把菊花拔掉,在花盆里種上
按例要在这个时候拜访一下姑姑了。还未踏进院门,一阵淡淡的栀子花香便在鼻尖萦绕。  小院有些老旧,但在姑姑的打理下依旧井井有条。最显眼的莫过于那棵纤细的栀子树,嫩嫩的绿叶仿佛能挤出水来,叶间清晰地点缀着几朵白色的小花,宛如一阕厚重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阵清脆欢悦的笛音,给这破旧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机。  姑姑坐在栀子树下,手里做着一些简单的针线活。她又瘦削了不少,针线飞舞的手上又多了些岁月走过的痕迹。“姑
本期主持 陈南新  陈南新,中学高級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校。  主持人语  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有悲欢离合,有爱恨情仇,有世态炎凉;有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态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在小说的世界里徜徉,你可以接触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小说的天地中驰骋,你可以体会现实世界的世故人情。今天,初初就带你走进本单元所描述的故事。  在科
问:我感觉到很无奈,我爱爸爸,我想阻止一切对他不好的事。我劝他别吸烟,可他改不了,我有时甚至觉得他并不那么爱我。而他的一句关心的话都会让我流泪,我太敏感,是不是? (皓叶)  答:你爱爸爸,关心爸爸,却帮不了爸爸,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去理解爸爸。  建议:从了解爸爸的吸烟史开始去了解爸爸的人生经历吧,这也许会帮助你找到爱爸爸的最佳方式。    问:我的英语老师很喜欢我,让我帮她做一些事,她甚至还让
名师简介  王玉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升格支点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行文方向的“舵”就是主题,把好文章的“舵”就是规划好文章的主题。如何把好文章的“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升格。  一是集中。文章内容无论怎样丰富,但主题需明确、统一,这就是“集中”。写作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一般很宽泛,可以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来,但题目一旦确
临近的村庄请来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农村算是盛事。  恰逢正月十五,人多自是不必說的。只记得我在人堆里钻来钻去,好长时间才贴着墙立定了脚跟。舞台上唱的什么戏,是锡剧还是越剧,我一概不知。不是离得远看不真切,而是因为根本看不懂。但这些都不重要,小孩子嘛,看的就是热闹。  可等戏散场,我傻了:我根本就找不到本村来看戏的任何一个人!我跟他们走散了!要知道,平日里看露天电影无论去多远的村庄,我都是跟着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