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大、中、小各个学段语文课都被削弱: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好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认字是语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识字就语文来说,它是读写的基础,不识字,就无法读,无法写,更谈不上抓好阅读,写好文章,口语表达也都受到限制。就其他各科来说,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无法读。不会读,理解教学内容、做作业就很难,更不用说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加深理解了;更不用说开发智力,活跃思维,创造性地解题,创造性地运用了。因此,识字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识几个字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全局发展的大问题,是龙头,是“领军人物”,是个“纲”。纲举目张,抓好了起着一通百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嘉璐副委员长早在1994年在给《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一书写的序言中写到:“学生大大缩短了识字的时间,不仅等于延长了中国人的生命,而且人的智力得以更早的开发,由此而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抓好识字教学。
具体说来,就识字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继承传统,识写分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它记录了中国、世界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信息电脑时代,更是独放异彩。就学习而言,自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深受欢迎的好方法,如众人皆知的“三、百、千”。它既是一套启蒙识字的好教材,其教学方法又是一套多、快、好、省的教学法。它把常用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带读几遍就能记住。易学易记,终身不忘,随时可用。而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通用的语文课本,就识字而言,是随文识字,即通过一篇短文学几个生字,日积月累,达到五六年识两三千字的目的。它的好处是语文教学体现了人文性。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字放在句中学,理解能准确无误。其缺点是不利于生字的识记。因为字与字之间既没有字音上的联系,又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死记,而且持久性差、易忘、易产生错别字,学习负担又很重。
如果将小语课本的识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孩子们对汉字的识记就不大一样了,能提高效率好几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它一个字一个音,与汉语的语言相对应。它无词型变化。它有同音乐一样的声调,组成押韵的诗歌、儿歌、顺口溜等,具有韵律美,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无意记忆,不用刻意地让学生去记,老师教几遍,学生自己边读边背边玩中就记住了,没什么负担。如学生跳皮筋,唱儿歌,一拍一,我拍一一样。一个字忘了,回忆回忆,背一背,就想起来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求美心理,又发挥了汉字与汉语一个字对一个音的特点,所以喜欢学,容易记。又因为它短小,一般一句诗,一句儿歌不超过八个音节,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生理特点,所以容易记。这用“百家姓”最说明问题。“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姜沈韩杨……”字与字之间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只是因为短小,押韵,就能激起兴趣,增强记忆,终生难忘,字与字之间如有意义上的联系就更好了。故识字教材应按此原理编,负担不会重,时间不会长,快者几个月,慢者一年多就可识记两三千常用字。语文课识字的五年任务一两年就可完成,从而为阅读教学,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开辟美好的前景。
再者,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不是今天学10个,明天学20个,一个月学200个……,而是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了一二百字,就能编成简单的对话,再多点,就可编成小故事来读,再多一点就可以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再多一点就可以读较深的读物了。这样就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了,作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它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知识,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又会学到一些新字、新义,互相促进。
另外,还有一个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的问题,即把识字任务一两年完成,还是五六年完成的问题,哪样做效果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前者好,后者差。这里看起来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实则是一个早认字,带来早阅读;早阅读,博览群书,带来知识面早扩大,思维能力早提高,智力早开发,促进早成才的大问题。
还有,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识字的儿歌、诗歌、成语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有思想性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故识字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不矛盾的,只要我们转变思路就行了。
这里根本的问题是“字从文”还是“文从字”的问题。现在的教材是“随文识字”。笔者建议,改成识字阶段“文从字”。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再改成“字从文”就容易了。当然,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改变改变,择优从之也不难。
现在非主流的实验(非教育部批准的教材)大多如此,实验效果大多不错,应进行认真地调研,反思我们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主流教材。
中国的语文要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要从传统中挖掘其精华,要发挥其优势!是不难学的。
不难学,上面说的是识字,下面说写字。
汉字是由数量不等的笔画组成的,少则一笔,多则三十几笔,常用字的平均笔画也在十笔左右。这是汉字的特点,拼音文字没有,而我们现在随文识字的读写分开,基本上还是没有分开,是从一篇课文中抽出几个笔画较少的生字来教学生写。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等多家出版社的小语课本都如此,因为没有按照汉字笔画构成的特点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把有些笔画很简单的字也放在了后头,如人教版,把两横一竖的“工”字放在第二册第十四课;江苏版把三横一竖的“丰”字放在第一册第十课,把两横一竖的“干”字放在第十六课……北师大版也基本如此。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是常用的,构词能力极强的字,完全应该早出现。如按汉字笔画的构成规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完全可以在前面三课出现,既好学,又常用,构字能力、构词能力又强,学生的学习可以大大受益,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不难。 写字中还有一个是字量的问题,新课标规定多识少写是对的,但比例多少为宜,少到多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小语第一册为例,人教版课本是识400,写100;江苏版是识305,写118;北师大版是识328,写136。在笔者看来,不论哪个版本,如按汉字笔画构成的规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写字量都会大大超过。以第一课教一横一竖为例,学写十个没问题,如一、二、三、十、土、士、工、干、上、干、王。第二课学一撇一捺,学十个也没问题,为八、人、人、个、大、天、夫、厂、千、年、牛、生。而现在人教版第一册写字要求,第一课三个,第二课三个,第三课四个,第四课四个,平均每课不到四个,学生写字的潜能未得到发挥。
从笔画出现情况看,每个版本未能体现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江苏版为例,第一册第一课共出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汉字,笔形有横、竖、撇、捺、点、横折、竖提、竖折等9种,第二课,太、阳、小、鸟、衣、下、早、东、上,九个汉字,笔形有6种,学生一开始就记这么多笔形并由这么多不同的笔形组成字是困难的,不利于写字教学。
由此可见,识写分开,未真正分开。由于未真正分开,写字的量受到限制,所选出的字种受到限制,没有发挥汉字的优势,没有发挥学生学写字的潜能,因而写的少,学得慢。反之可以大大加快速度,故,识写要真正分开,识字按识字的规律教,写字按写字的规律教,师生都会受益。
还有一个问题是部件教学问题,汉字95%左右是合体字,大多是由两个部件,三个部件构成,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不多,3500个常用字按部件识字法的统计,就是由384个部件构成的,有的统计还少。不管哪种统计,谈的都是一个道理,学会了三百左右个部件,再学其他字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识”还是“写”,都能加快速度。
二、讲字理,激兴趣,增强理解与记忆
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字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字理上。从字源上讲,每个汉字都是有来源的,体现了先民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如“日”字就是从太阳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月”字就是从月亮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木”字就是从树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本”是树的根。“上”是指水平线上的东西,“下”是指水平线下面的东西。“从”是两个人,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森”是树木多的意思。“洋”字,左边三点水提示与水有关,右边提示字音。“爸”字,上边提示意思,下边提示声音,……如此,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他们不会认为汉字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笔画堆砌,而是很有意思的图画,一笔一画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爱看,爱学,爱想,易理解,易记忆,特别是看汉字演变的图,演变的动画,用真人真景拍成的电影,效果更佳。
当然,由于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有不少字不能准确讲出其字理了,但已有的知识足以焕起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这里有一个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和教师在教学中教的问题。目前,大多教材和教师的教都有点体现,但还很不够,还有很大的教改空间。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师生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使用教具,提高效率
原高教部长、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说:教具,同教师、教材一样,是教育战线三大基本建设之一。
现在,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科都配备了不少教具、学具,发挥着仅凭老师的口授不能替代的作用。而唯独语文极少,只有笔顺笔画表及生字卡片,没有能充分体现汉字特点的帮助识字的教具、学具,这也是识字教学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比较抽象的材料也不感到枯燥。”又说:“由于教材教法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能相应地提高识记成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眼看、耳听,而且还有口说、手动,由于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也能提高识记成效。”(见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462页和465页)心理学的研究又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
语言描述需2.8秒;
线条图画需1.5秒;
黑白照片需1.2秒;
彩色照片需0.9秒;
直接看实物需0.4秒。这组数据清楚地表明,传输的信号越逼近原型,信息传输的速度越快。”(见《自学》杂志1983年12期《学习: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又有研究表明:“光凭口中‘念念有词’,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记住材料的10%;光洗耳恭听,保能记住20%;仅用眼看,只能记住30%,如果眼耳结合,既听又看,就能保持记忆的50%,若能再进一步,作到边看、边听、边说,便可以保持记忆的70%;最佳记忆方法是:眼、耳、口、手并举,这样可以保持记忆达90%。”(见《北京青年报》1986年12月19日《怎样记得牢》)
因此,识字的教具、学具急待开发。有的学校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北京市向东小学曾做过使用汉字玩教具进行识字教学的实验,仅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取得了学生及家长满意的效果,几项实验数据平均提高效率八倍还多一点。(见《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184页)
四、内外结合、成倍提高
这里说的内外结合是指课本以内的教学与课本以外的教学相结合。课本是上课之本,是师生赖以教与学的依据,它体现着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是师生必备的。但任何语言文字的教学光靠课本是学不好的,因为再好的语文课本也是有局限的:用纸有限,编的字、词、句、文有限,所包含的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如生活所碰到的那样。
再者,学是为了用,用就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用。再说,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复习、巩固、提高、扩展(字音的、字义的),所以为了学好语文,识字教学要重视内外结合。
这里说的外,是指课本以外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室内的师生姓名,桌、椅、黑板;教室外,校园内的操场、礼堂、办公室、图书馆(室);校外的商店、街道、邮局;家庭内的起居用品、家电用品、食品等等。如果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则可以大大加快识字教学的速度,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识字教学的内外结合,其实并不难,已有不少的成功实验可借鉴,如:江苏省的潜能识字实验,山东省的双轨识字实验……效果都很好,一两年完成五六年的识字任务,从而进入大量阅读。学生并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里,实施的关键是领导者的思想,小点,一校之长,大点,一个区的领导,再大点,一个县、一个市的,再大点省的,再大点……要认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要认识识字教学在课改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教师去探索,去实验,不要很多时间,就可以见到很好的效果。
喜讯:《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4日在《新课程》版以《提前识字让小学生尽早进入阅读世界》为题报道了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的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人均识字1750个,高出课程标准850个:人均阅读量80万字,高出课程标准75万字……这说明,识字教学的改革是完全可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关键是领导大力支持,教师大胆实验。
2011.1.6《中国教育报》等又传喜讯:山东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教改一年级识字量能达2000字,二年级带领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四年完成六年的教学任务,教学的各项要求大大超过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规定,全班没有一个“学困生”,大大促进了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汉字不难学,识字很重要,它不是识几个字的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抓好!
(通讯地址: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大、中、小各个学段语文课都被削弱: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抓好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认字是语文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各科的基础。识字就语文来说,它是读写的基础,不识字,就无法读,无法写,更谈不上抓好阅读,写好文章,口语表达也都受到限制。就其他各科来说,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无法读。不会读,理解教学内容、做作业就很难,更不用说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丰富教学内容,加深理解了;更不用说开发智力,活跃思维,创造性地解题,创造性地运用了。因此,识字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识几个字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全局发展的大问题,是龙头,是“领军人物”,是个“纲”。纲举目张,抓好了起着一通百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嘉璐副委员长早在1994年在给《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一书写的序言中写到:“学生大大缩短了识字的时间,不仅等于延长了中国人的生命,而且人的智力得以更早的开发,由此而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抓好识字教学。
具体说来,就识字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继承传统,识写分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它记录了中国、世界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信息电脑时代,更是独放异彩。就学习而言,自古至今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深受欢迎的好方法,如众人皆知的“三、百、千”。它既是一套启蒙识字的好教材,其教学方法又是一套多、快、好、省的教学法。它把常用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带读几遍就能记住。易学易记,终身不忘,随时可用。而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通用的语文课本,就识字而言,是随文识字,即通过一篇短文学几个生字,日积月累,达到五六年识两三千字的目的。它的好处是语文教学体现了人文性。课文有很强的思想性,字放在句中学,理解能准确无误。其缺点是不利于生字的识记。因为字与字之间既没有字音上的联系,又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死记,而且持久性差、易忘、易产生错别字,学习负担又很重。
如果将小语课本的识字,编成琅琅上口的韵语,孩子们对汉字的识记就不大一样了,能提高效率好几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它一个字一个音,与汉语的语言相对应。它无词型变化。它有同音乐一样的声调,组成押韵的诗歌、儿歌、顺口溜等,具有韵律美,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无意记忆,不用刻意地让学生去记,老师教几遍,学生自己边读边背边玩中就记住了,没什么负担。如学生跳皮筋,唱儿歌,一拍一,我拍一一样。一个字忘了,回忆回忆,背一背,就想起来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求美心理,又发挥了汉字与汉语一个字对一个音的特点,所以喜欢学,容易记。又因为它短小,一般一句诗,一句儿歌不超过八个音节,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生理特点,所以容易记。这用“百家姓”最说明问题。“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姜沈韩杨……”字与字之间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只是因为短小,押韵,就能激起兴趣,增强记忆,终生难忘,字与字之间如有意义上的联系就更好了。故识字教材应按此原理编,负担不会重,时间不会长,快者几个月,慢者一年多就可识记两三千常用字。语文课识字的五年任务一两年就可完成,从而为阅读教学,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开辟美好的前景。
再者,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不是今天学10个,明天学20个,一个月学200个……,而是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学生学了一二百字,就能编成简单的对话,再多点,就可编成小故事来读,再多一点就可以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再多一点就可以读较深的读物了。这样就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了,作到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它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又丰富了知识,在丰富知识的过程中,又会学到一些新字、新义,互相促进。
另外,还有一个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的问题,即把识字任务一两年完成,还是五六年完成的问题,哪样做效果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前者好,后者差。这里看起来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实则是一个早认字,带来早阅读;早阅读,博览群书,带来知识面早扩大,思维能力早提高,智力早开发,促进早成才的大问题。
还有,这里说的识字,不是孤立地识字,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即识字的儿歌、诗歌、成语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有思想性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故识字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不矛盾的,只要我们转变思路就行了。
这里根本的问题是“字从文”还是“文从字”的问题。现在的教材是“随文识字”。笔者建议,改成识字阶段“文从字”。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字,可以自主阅读了,再改成“字从文”就容易了。当然,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改变改变,择优从之也不难。
现在非主流的实验(非教育部批准的教材)大多如此,实验效果大多不错,应进行认真地调研,反思我们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主流教材。
中国的语文要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要从传统中挖掘其精华,要发挥其优势!是不难学的。
不难学,上面说的是识字,下面说写字。
汉字是由数量不等的笔画组成的,少则一笔,多则三十几笔,常用字的平均笔画也在十笔左右。这是汉字的特点,拼音文字没有,而我们现在随文识字的读写分开,基本上还是没有分开,是从一篇课文中抽出几个笔画较少的生字来教学生写。人教版、江苏版、北师大版等多家出版社的小语课本都如此,因为没有按照汉字笔画构成的特点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把有些笔画很简单的字也放在了后头,如人教版,把两横一竖的“工”字放在第二册第十四课;江苏版把三横一竖的“丰”字放在第一册第十课,把两横一竖的“干”字放在第十六课……北师大版也基本如此。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是常用的,构词能力极强的字,完全应该早出现。如按汉字笔画的构成规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完全可以在前面三课出现,既好学,又常用,构字能力、构词能力又强,学生的学习可以大大受益,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不难。 写字中还有一个是字量的问题,新课标规定多识少写是对的,但比例多少为宜,少到多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小语第一册为例,人教版课本是识400,写100;江苏版是识305,写118;北师大版是识328,写136。在笔者看来,不论哪个版本,如按汉字笔画构成的规律,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地教,写字量都会大大超过。以第一课教一横一竖为例,学写十个没问题,如一、二、三、十、土、士、工、干、上、干、王。第二课学一撇一捺,学十个也没问题,为八、人、人、个、大、天、夫、厂、千、年、牛、生。而现在人教版第一册写字要求,第一课三个,第二课三个,第三课四个,第四课四个,平均每课不到四个,学生写字的潜能未得到发挥。
从笔画出现情况看,每个版本未能体现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江苏版为例,第一册第一课共出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汉字,笔形有横、竖、撇、捺、点、横折、竖提、竖折等9种,第二课,太、阳、小、鸟、衣、下、早、东、上,九个汉字,笔形有6种,学生一开始就记这么多笔形并由这么多不同的笔形组成字是困难的,不利于写字教学。
由此可见,识写分开,未真正分开。由于未真正分开,写字的量受到限制,所选出的字种受到限制,没有发挥汉字的优势,没有发挥学生学写字的潜能,因而写的少,学得慢。反之可以大大加快速度,故,识写要真正分开,识字按识字的规律教,写字按写字的规律教,师生都会受益。
还有一个问题是部件教学问题,汉字95%左右是合体字,大多是由两个部件,三个部件构成,三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不多,3500个常用字按部件识字法的统计,就是由384个部件构成的,有的统计还少。不管哪种统计,谈的都是一个道理,学会了三百左右个部件,再学其他字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识”还是“写”,都能加快速度。
二、讲字理,激兴趣,增强理解与记忆
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一套独特的文字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字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字理上。从字源上讲,每个汉字都是有来源的,体现了先民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智慧,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如“日”字就是从太阳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月”字就是从月亮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木”字就是从树的形状逐渐演变的。“本”是树的根。“上”是指水平线上的东西,“下”是指水平线下面的东西。“从”是两个人,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森”是树木多的意思。“洋”字,左边三点水提示与水有关,右边提示字音。“爸”字,上边提示意思,下边提示声音,……如此,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他们不会认为汉字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笔画堆砌,而是很有意思的图画,一笔一画都有一定的道理。由此带来的是他们爱看,爱学,爱想,易理解,易记忆,特别是看汉字演变的图,演变的动画,用真人真景拍成的电影,效果更佳。
当然,由于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有不少字不能准确讲出其字理了,但已有的知识足以焕起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热情,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这里有一个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和教师在教学中教的问题。目前,大多教材和教师的教都有点体现,但还很不够,还有很大的教改空间。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师生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使用教具,提高效率
原高教部长、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说:教具,同教师、教材一样,是教育战线三大基本建设之一。
现在,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科都配备了不少教具、学具,发挥着仅凭老师的口授不能替代的作用。而唯独语文极少,只有笔顺笔画表及生字卡片,没有能充分体现汉字特点的帮助识字的教具、学具,这也是识字教学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比较抽象的材料也不感到枯燥。”又说:“由于教材教法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能相应地提高识记成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眼看、耳听,而且还有口说、手动,由于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也能提高识记成效。”(见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462页和465页)心理学的研究又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
语言描述需2.8秒;
线条图画需1.5秒;
黑白照片需1.2秒;
彩色照片需0.9秒;
直接看实物需0.4秒。这组数据清楚地表明,传输的信号越逼近原型,信息传输的速度越快。”(见《自学》杂志1983年12期《学习: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又有研究表明:“光凭口中‘念念有词’,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记住材料的10%;光洗耳恭听,保能记住20%;仅用眼看,只能记住30%,如果眼耳结合,既听又看,就能保持记忆的50%,若能再进一步,作到边看、边听、边说,便可以保持记忆的70%;最佳记忆方法是:眼、耳、口、手并举,这样可以保持记忆达90%。”(见《北京青年报》1986年12月19日《怎样记得牢》)
因此,识字的教具、学具急待开发。有的学校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北京市向东小学曾做过使用汉字玩教具进行识字教学的实验,仅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取得了学生及家长满意的效果,几项实验数据平均提高效率八倍还多一点。(见《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184页)
四、内外结合、成倍提高
这里说的内外结合是指课本以内的教学与课本以外的教学相结合。课本是上课之本,是师生赖以教与学的依据,它体现着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是师生必备的。但任何语言文字的教学光靠课本是学不好的,因为再好的语文课本也是有局限的:用纸有限,编的字、词、句、文有限,所包含的内容,所体现的思想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如生活所碰到的那样。
再者,学是为了用,用就是在生活中,在实践中用。再说,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复习、巩固、提高、扩展(字音的、字义的),所以为了学好语文,识字教学要重视内外结合。
这里说的外,是指课本以外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室内的师生姓名,桌、椅、黑板;教室外,校园内的操场、礼堂、办公室、图书馆(室);校外的商店、街道、邮局;家庭内的起居用品、家电用品、食品等等。如果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则可以大大加快识字教学的速度,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识字教学的内外结合,其实并不难,已有不少的成功实验可借鉴,如:江苏省的潜能识字实验,山东省的双轨识字实验……效果都很好,一两年完成五六年的识字任务,从而进入大量阅读。学生并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里,实施的关键是领导者的思想,小点,一校之长,大点,一个区的领导,再大点,一个县、一个市的,再大点省的,再大点……要认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要认识识字教学在课改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教师去探索,去实验,不要很多时间,就可以见到很好的效果。
喜讯:《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4日在《新课程》版以《提前识字让小学生尽早进入阅读世界》为题报道了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实验小学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的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人均识字1750个,高出课程标准850个:人均阅读量80万字,高出课程标准75万字……这说明,识字教学的改革是完全可行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关键是领导大力支持,教师大胆实验。
2011.1.6《中国教育报》等又传喜讯:山东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教改一年级识字量能达2000字,二年级带领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四年完成六年的教学任务,教学的各项要求大大超过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规定,全班没有一个“学困生”,大大促进了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汉字不难学,识字很重要,它不是识几个字的小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抓好!
(通讯地址:100081
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