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朋友聊“如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为教育寻找适合的学生”这一话题,笔者想到了学校这两年也在关注这一课题,也有了一些探索,比如实行A、B卷制,为了让少数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学校在期末考试中为部分学生设置了降低难度的B卷,比如语文试卷中增加基础知识的考察比重,减少阅读方面的考察比重,试卷难度大大降低,学困生也能考到六七十分。这样试行了一段时间,有利有弊。某种程度上的确增强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但也有弊端,当发给这些学生一张B卷时,无形中为这些学生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给他们的心理增加了负担,也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
听了笔者的介绍,一位友人为我们讲述了她在学校开展“优先发言卡”的实践。她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学视导,当听完一个班级一整天的七节课后,校领导发现这个班级总有那么五六名学生未被教师叫起来发言,当校领导与任课教师沟通时,这些教师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确关注到了大多数学生。即便这样,一天下来,仍有五六名学生被边缘化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尚未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面向每一个学生。后来,有教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放“优先发言卡”。即事先给每个小组中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发放“优先发言卡”,当教师提问后,这些学生有权先发言,避免了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且,“优先发言卡”的拥有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调整。为了不让那些优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没劲儿,对优生也有一条规定:不能重复他人的发言,必须在前面同学的发言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这样,两头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我们听后,频频点头称是。
另一位友人的发卡艺术更令人佩服,她用的是“颜色卡”激励法。比如,发放“红、黄、蓝、绿”等颜色卡,哪种颜色代表哪一类学生,教师心中有数,为了不让学生将颜色与成绩好坏贴上标签,教师经常调换颜色,这样学生摸不到发卡规律,教师上课时首先宣布,“持某颜色的学生有优先发言权”。这样的形式,让那些学困生有机会展示,乐意展示,学生也在五彩的色卡变化中感受到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趣了。
好一个“优先发言卡”,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关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上课应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200030)
听了笔者的介绍,一位友人为我们讲述了她在学校开展“优先发言卡”的实践。她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学视导,当听完一个班级一整天的七节课后,校领导发现这个班级总有那么五六名学生未被教师叫起来发言,当校领导与任课教师沟通时,这些教师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确关注到了大多数学生。即便这样,一天下来,仍有五六名学生被边缘化了,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尚未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面向每一个学生。后来,有教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放“优先发言卡”。即事先给每个小组中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发放“优先发言卡”,当教师提问后,这些学生有权先发言,避免了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且,“优先发言卡”的拥有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调整。为了不让那些优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没劲儿,对优生也有一条规定:不能重复他人的发言,必须在前面同学的发言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这样,两头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我们听后,频频点头称是。
另一位友人的发卡艺术更令人佩服,她用的是“颜色卡”激励法。比如,发放“红、黄、蓝、绿”等颜色卡,哪种颜色代表哪一类学生,教师心中有数,为了不让学生将颜色与成绩好坏贴上标签,教师经常调换颜色,这样学生摸不到发卡规律,教师上课时首先宣布,“持某颜色的学生有优先发言权”。这样的形式,让那些学困生有机会展示,乐意展示,学生也在五彩的色卡变化中感受到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趣了。
好一个“优先发言卡”,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关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上课应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