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教育中,公民参与能力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完成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参与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有效参与政府管理所需要的技能,提高他们对公民参与政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的公民,帮助他们健康、顺利地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深入社区调查发现公共问题,然后把这些公共问题集中起来,在班级中民主选定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不断完善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编制出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议,并向有关政府及其机构推荐该政策,帮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学校通过这种从发现公共问题到形成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公共问题,就成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选择公共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拆掉学校的“围墙”,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它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就要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
例如,某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校园内垃圾问题、校门口交通安全的问题、校门口拥堵的问题、苏州公交车拥堵的问题、自来水洁净的问题、闯红灯的问题、提高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等11个公共问题。每个提出问题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此问题的重要性,经过全班学生的民主投票,其中41.6%学生投票选择了以《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的课题,为此,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交警大队、规划局等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通过上网、请教老师、家长和律师等方式,寻找相关的法律政策,经过大家的研讨,设计了分时段放学等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当具有可行性
在“问题”选定之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所研究的公共问题是否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是否具有改善现状的可行方案,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不应该也不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公共问题要有可行性。
例如,在小学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班级生活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学校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生活场域的逐渐扩大,就可以深入社区寻找社区公共生活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又如,有一所乡镇小学的学生提到的“客车货车超载问题”“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在国道停车行驶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一所乡镇的学生而言都太大了,不是一个乡(镇)政府所能解决的,所以都不宜列入一所乡镇学校研究的范围。
三、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公民教育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的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留园路上的店铺面积小,店面破旧;店铺经营没有苏州地方特色;店铺设计凌乱,没有统一规划……,经过集体讨论,同学们确立了“改造苏州特色的留园路”的公共问题,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学生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又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了社区中最受关注的7个问题,教师将7个课题公布于黑板上,首先分四个小组讨论:A、你们对哪些社区问题最关心、最感兴趣?B、其中,哪个问题似乎最紧急?C、政府现在处理此问题的政策是什么?需要修改现有的公共政策吗?然后小组汇报每组的讨论结果。接着让全班每个学生都上台投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最后,统计投票的结果是,“校门口拥堵问题”得票最高,所以《校门口拥堵问题的研究》成为班级要研究的课题。
四、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教育价值性
学生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以及通过这些问题所亟须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都可成为公共问题。如,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有些学生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公共问题。这样的活动内容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的主题,对学生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五、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社会性
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大大扩展。因此,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使主题生成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像中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口号,太湖蓝藻事件等,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然引出了学生身边与此相关的公共问题。在处理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明规范,包括宪法、法律、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基本而又精要的知识,而且在公民实践活动中,在与各种部门的沟通交往中,还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一种参与技能。学生在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識、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六、选择的公共问题应体现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通过他们自主的活动才能得以提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人是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公共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学生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公民教育活动主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意向,所有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公共问题,都是学生深入生活,升入社区去寻找和发现的问题。其次,所有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研究的公共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演讲投票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打压。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艰巨任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始终要以公共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生活里、在社会中不断“发现”公共问题,“探究”公共问题,学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应对时代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苏州市教科院 江苏苏州 21000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深入社区调查发现公共问题,然后把这些公共问题集中起来,在班级中民主选定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不断完善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编制出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议,并向有关政府及其机构推荐该政策,帮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学校通过这种从发现公共问题到形成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公共问题,就成了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选择公共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拆掉学校的“围墙”,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它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就要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
例如,某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校园内垃圾问题、校门口交通安全的问题、校门口拥堵的问题、苏州公交车拥堵的问题、自来水洁净的问题、闯红灯的问题、提高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等11个公共问题。每个提出问题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此问题的重要性,经过全班学生的民主投票,其中41.6%学生投票选择了以《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的课题,为此,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交警大队、规划局等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通过上网、请教老师、家长和律师等方式,寻找相关的法律政策,经过大家的研讨,设计了分时段放学等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当具有可行性
在“问题”选定之前, 要充分考虑学生所研究的公共问题是否能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是否具有改善现状的可行方案,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不应该也不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公共问题要有可行性。
例如,在小学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班级生活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学校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而高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生活场域的逐渐扩大,就可以深入社区寻找社区公共生活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又如,有一所乡镇小学的学生提到的“客车货车超载问题”“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在国道停车行驶问题”等,这些问题对一所乡镇的学生而言都太大了,不是一个乡(镇)政府所能解决的,所以都不宜列入一所乡镇学校研究的范围。
三、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公民教育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的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留园路上的店铺面积小,店面破旧;店铺经营没有苏州地方特色;店铺设计凌乱,没有统一规划……,经过集体讨论,同学们确立了“改造苏州特色的留园路”的公共问题,因为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学生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又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了社区中最受关注的7个问题,教师将7个课题公布于黑板上,首先分四个小组讨论:A、你们对哪些社区问题最关心、最感兴趣?B、其中,哪个问题似乎最紧急?C、政府现在处理此问题的政策是什么?需要修改现有的公共政策吗?然后小组汇报每组的讨论结果。接着让全班每个学生都上台投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最后,统计投票的结果是,“校门口拥堵问题”得票最高,所以《校门口拥堵问题的研究》成为班级要研究的课题。
四、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教育价值性
学生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以及通过这些问题所亟须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都可成为公共问题。如,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有的学生经常忘了关水龙头或者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下滴……有些学生在家中同样也存在浪费用水的情况。因此,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更是严重匮乏,而且随着人类的生产和各种开发活动的增加、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由此生成“节约用水”这一公共问题。这样的活动内容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的主题,对学生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五、选择的公共问题应具有社会性
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大大扩展。因此,撷取大家关注的问题作为行动的主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使主题生成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像中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口号,太湖蓝藻事件等,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然引出了学生身边与此相关的公共问题。在处理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明规范,包括宪法、法律、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基本而又精要的知识,而且在公民实践活动中,在与各种部门的沟通交往中,还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为一种参与技能。学生在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識、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六、选择的公共问题应体现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通过他们自主的活动才能得以提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人是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公共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学生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公民教育活动主题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而不是教师的个人意向,所有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公共问题,都是学生深入生活,升入社区去寻找和发现的问题。其次,所有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所研究的公共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演讲投票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打压。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艰巨任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始终要以公共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生活里、在社会中不断“发现”公共问题,“探究”公共问题,学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应对时代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苏州市教科院 江苏苏州 210004)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