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目前国内电视荧屏上活跃着这样一类节目:它在各大电视台都占据较大比重,抓住了大批观众的眼球,吸引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广泛参与,并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它就是——中国选秀节目。
历史与现状
从中国选秀节目发展历史来看,其前身就是传统的“歌手大赛”等表演类选拔节目。而它之所以演变为“秀”,是因为在近年来真人秀兴起的大背景下,电视台于游戏规则设置等方面加入了一些真人秀的元素,使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如戏剧化的表演,利用新兴媒体与观众随时互动等),从而将传统栏目脱胎换骨成如今的选秀节目,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005年,随着李宇春以352万多投票赢得《超级女声》总冠军后,我国的全民选秀达到新高潮,自此后,中国电视业走上选秀时代。在《超级女声》风靡全中国以前,电视节目是“单向传输”,即电视台播放节目,观众收看,很少有互动,很难参与其中。《超级女声》让普通人参与,让观众互动;更将普通人迅速塑造成明星,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疯狂”。可以说,在当时《超级女声》将“选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把我国的电视产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选秀节目从此在我国遍地开花。
国内选秀节目繁荣的原因
去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让本已略显疲态的选秀节目再次成为各家卫视眼中的香饽饽。自年初开始,《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相继宣布启动,紧随其后的《快乐男声》《最美和声》等等,几乎家家卫视都有一档选秀节目。为什么选秀“选”了近十年,仍能“秀”地如此火爆呢?
参与性
在真人秀中,观众不仅是节目接收者,还是节目参与者。目前大部分选秀节目都定位为“无门槛”“想唱就唱”“以唱为本”,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以亲自参与到选秀节目中来,他们成了选秀节目的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对这些节目的支持,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
这种“大众参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通平民作为节目的主角参与节目,他们个人的展示过程构成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其次是作为观众的老百姓不再只是观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和节目评委相同的地位,他们的投票对比赛选手的去留拥有决定权,这大大地提高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观众会守在电视机前,甚至连广告时间都不舍得离开。因为在选秀节目中,观众的重要程度被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他们可以通过现场、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节目。任何游戏参与和旁观的感觉都是天差地别的,电视节目也一样。
节目定位
选秀节目的兴旺充分证明,如果丧失“群众基础”,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就会消失殆尽。这也是为何有的节目虽然缺少深刻“思想”,却因为呼应百姓生活的节拍而受到欢迎。真人秀打破了电视在人们心目中信息传播的传统印象,对传统审美形态形成了冲击。而“审美”在历史上常常属于文化人“控制”的高端文化,泛众化的电视选秀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分尊卑老幼,人的本真一面在电视上得到充分展示。虽然并非所有人的参与度都能得到实现,所有人都去做粉丝和参与投票,但观众依然可以通过屏幕获得“共时参与”的感受。
另外,像其他戏剧类节目一样,选秀节目的内核在于它的冲突性。电视台往往设置一些特殊场景,定下残酷的竞争规则和颇具诱惑力的竞争目标,再辅以各种起承转合,不断在节目中制造高潮,让观众感到紧张刺激而激发观看兴趣。
例如《中国好声音》,其红火的原因正是——转椅子。在争夺选手时,几位导师为拉拢选手唇枪舌剑,肢体夸张、语言幽默,成了节目的最大看点。并且制作方花了大量笔墨来展现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该节目宣传总监陆伟介绍,老外不太讲究师生情,但在中国它就很神圣。因此刘欢、那英如果同时遇到了“三好学生”,他们的纠结和情感冲突就成为了节目的主要看点。
利润和利益
当前电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选秀节目能为电视台创造极为可观的利润,因此,对市场利润的追求也是各大电视机构致力于打造选秀节目的动力。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每档选秀节目活动的背后,都有一大串关系链。从广告商到赞助商、冠名企业,从电信运营商、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到娱乐包装公司、网络公司等,而将这条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就是这些选秀节目。
选秀节目创造了市场利润的神话,它既是一个多方博弈,又是一个多方受益的连接点。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做过评估——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选秀节目的弊端与发展
一方面是选秀节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声音在叫停“选秀”。自从《超级女声》一夜爆红后,关于选秀节目“低俗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选秀节目对于青少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鼓吹的“一夜成名”价值观显得过于单一,媒体的过度渲染更有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然而,选秀节目的形态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多年来,《美国偶像》一直是FOX(福克斯电视台)春季档的收视利器,连续11年高居季度收视统计榜单前列,被誉为“美国真人秀之王”。那么国内一些选秀节目被叫停的原因何在呢?
“克隆”之祸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获得成功的电视节目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俨然成为中国电视文化的潮流。再者,节目翻版已经成为全球电视媒体行业的普遍现象,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模式的翻版是很容易的。目前中国最火的三大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版权来自美国最红的三大王牌选秀节目 《TheVoice》《XFactor》和《美国偶像》。短短几年中,购买版权的,山寨的,停播的选秀节目竟多达两百多个,如此毫无节制的盲目“克隆”必将断送一些选秀节目的前景,淹没一些创新的构思。 恶意炒作?
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接下来,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组在台前幕后的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地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
除了下猛料、秀选手外,“炒作”也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手段。“炒”嘉宾、“炒”评委、炒“选手”、“炒”主持人,制造绯闻,制造事端,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很多观众反映,今年的选秀节目催泪弹仅仅是点缀而已,无孔不入的“炒作”才是吸引人眼球和引发话题的关键所在。一知名选秀节目就被指炒作痕迹过分明显,而被网友吐槽。节目组首先将一名女选手表现地清纯可爱,几期节目过后观众已被她的小清新风所打动,这时却在节目官网上惊现该名选手的性感照片及流连夜店的视频。这枚重磅炸弹立刻引发全城热议,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又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然而这些竭泽而渔的恶性炒作不但使观众麻痹,令网友吐槽,更是破坏了选秀节目的生态平衡。
那么,中国的选秀节目如何才能不再与“低俗化”画等号,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美国电视娱乐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节目模式出来以后,许多公司争相把这种模式迅速做旧,使其生命力加速瓦解。由此看来,好的模式只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础之一,其形式很容易被复制,创新性会迅速衰减。而节目重要的是独家策划、设计和独特的元素,这些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我们都要理性对待选秀节目,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发展终究不可行,观众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市场会淘汰相同类型的节目,所以节目的发展还是要归结到创新节目形式这一块,不要单纯模仿外国的东西,要融入进我们自己的创意,注重节目内涵,才能使选秀节目长盛不衰。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它将选秀节目回归到音乐本身,用音乐打动人心,选最好的声音,而非“最好的人”。而《中国达人秀》成功之处则是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选手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真正展示选手实力,重视节目对观众精神上的启发作用,这才是选秀节目之精髓,才是让选秀节目越走越远的能源所在。
历史与现状
从中国选秀节目发展历史来看,其前身就是传统的“歌手大赛”等表演类选拔节目。而它之所以演变为“秀”,是因为在近年来真人秀兴起的大背景下,电视台于游戏规则设置等方面加入了一些真人秀的元素,使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如戏剧化的表演,利用新兴媒体与观众随时互动等),从而将传统栏目脱胎换骨成如今的选秀节目,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005年,随着李宇春以352万多投票赢得《超级女声》总冠军后,我国的全民选秀达到新高潮,自此后,中国电视业走上选秀时代。在《超级女声》风靡全中国以前,电视节目是“单向传输”,即电视台播放节目,观众收看,很少有互动,很难参与其中。《超级女声》让普通人参与,让观众互动;更将普通人迅速塑造成明星,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疯狂”。可以说,在当时《超级女声》将“选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把我国的电视产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选秀节目从此在我国遍地开花。
国内选秀节目繁荣的原因
去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让本已略显疲态的选秀节目再次成为各家卫视眼中的香饽饽。自年初开始,《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相继宣布启动,紧随其后的《快乐男声》《最美和声》等等,几乎家家卫视都有一档选秀节目。为什么选秀“选”了近十年,仍能“秀”地如此火爆呢?
参与性
在真人秀中,观众不仅是节目接收者,还是节目参与者。目前大部分选秀节目都定位为“无门槛”“想唱就唱”“以唱为本”,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以亲自参与到选秀节目中来,他们成了选秀节目的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对这些节目的支持,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
这种“大众参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通平民作为节目的主角参与节目,他们个人的展示过程构成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其次是作为观众的老百姓不再只是观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和节目评委相同的地位,他们的投票对比赛选手的去留拥有决定权,这大大地提高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观众会守在电视机前,甚至连广告时间都不舍得离开。因为在选秀节目中,观众的重要程度被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他们可以通过现场、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节目。任何游戏参与和旁观的感觉都是天差地别的,电视节目也一样。
节目定位
选秀节目的兴旺充分证明,如果丧失“群众基础”,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就会消失殆尽。这也是为何有的节目虽然缺少深刻“思想”,却因为呼应百姓生活的节拍而受到欢迎。真人秀打破了电视在人们心目中信息传播的传统印象,对传统审美形态形成了冲击。而“审美”在历史上常常属于文化人“控制”的高端文化,泛众化的电视选秀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分尊卑老幼,人的本真一面在电视上得到充分展示。虽然并非所有人的参与度都能得到实现,所有人都去做粉丝和参与投票,但观众依然可以通过屏幕获得“共时参与”的感受。
另外,像其他戏剧类节目一样,选秀节目的内核在于它的冲突性。电视台往往设置一些特殊场景,定下残酷的竞争规则和颇具诱惑力的竞争目标,再辅以各种起承转合,不断在节目中制造高潮,让观众感到紧张刺激而激发观看兴趣。
例如《中国好声音》,其红火的原因正是——转椅子。在争夺选手时,几位导师为拉拢选手唇枪舌剑,肢体夸张、语言幽默,成了节目的最大看点。并且制作方花了大量笔墨来展现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该节目宣传总监陆伟介绍,老外不太讲究师生情,但在中国它就很神圣。因此刘欢、那英如果同时遇到了“三好学生”,他们的纠结和情感冲突就成为了节目的主要看点。
利润和利益
当前电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选秀节目能为电视台创造极为可观的利润,因此,对市场利润的追求也是各大电视机构致力于打造选秀节目的动力。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每档选秀节目活动的背后,都有一大串关系链。从广告商到赞助商、冠名企业,从电信运营商、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到娱乐包装公司、网络公司等,而将这条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就是这些选秀节目。
选秀节目创造了市场利润的神话,它既是一个多方博弈,又是一个多方受益的连接点。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做过评估——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选秀节目的弊端与发展
一方面是选秀节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声音在叫停“选秀”。自从《超级女声》一夜爆红后,关于选秀节目“低俗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选秀节目对于青少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鼓吹的“一夜成名”价值观显得过于单一,媒体的过度渲染更有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然而,选秀节目的形态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多年来,《美国偶像》一直是FOX(福克斯电视台)春季档的收视利器,连续11年高居季度收视统计榜单前列,被誉为“美国真人秀之王”。那么国内一些选秀节目被叫停的原因何在呢?
“克隆”之祸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获得成功的电视节目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俨然成为中国电视文化的潮流。再者,节目翻版已经成为全球电视媒体行业的普遍现象,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模式的翻版是很容易的。目前中国最火的三大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版权来自美国最红的三大王牌选秀节目 《TheVoice》《XFactor》和《美国偶像》。短短几年中,购买版权的,山寨的,停播的选秀节目竟多达两百多个,如此毫无节制的盲目“克隆”必将断送一些选秀节目的前景,淹没一些创新的构思。 恶意炒作?
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接下来,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组在台前幕后的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地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
除了下猛料、秀选手外,“炒作”也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手段。“炒”嘉宾、“炒”评委、炒“选手”、“炒”主持人,制造绯闻,制造事端,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很多观众反映,今年的选秀节目催泪弹仅仅是点缀而已,无孔不入的“炒作”才是吸引人眼球和引发话题的关键所在。一知名选秀节目就被指炒作痕迹过分明显,而被网友吐槽。节目组首先将一名女选手表现地清纯可爱,几期节目过后观众已被她的小清新风所打动,这时却在节目官网上惊现该名选手的性感照片及流连夜店的视频。这枚重磅炸弹立刻引发全城热议,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又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然而这些竭泽而渔的恶性炒作不但使观众麻痹,令网友吐槽,更是破坏了选秀节目的生态平衡。
那么,中国的选秀节目如何才能不再与“低俗化”画等号,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美国电视娱乐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节目模式出来以后,许多公司争相把这种模式迅速做旧,使其生命力加速瓦解。由此看来,好的模式只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础之一,其形式很容易被复制,创新性会迅速衰减。而节目重要的是独家策划、设计和独特的元素,这些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我们都要理性对待选秀节目,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发展终究不可行,观众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市场会淘汰相同类型的节目,所以节目的发展还是要归结到创新节目形式这一块,不要单纯模仿外国的东西,要融入进我们自己的创意,注重节目内涵,才能使选秀节目长盛不衰。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它将选秀节目回归到音乐本身,用音乐打动人心,选最好的声音,而非“最好的人”。而《中国达人秀》成功之处则是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选手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真正展示选手实力,重视节目对观众精神上的启发作用,这才是选秀节目之精髓,才是让选秀节目越走越远的能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