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运用并建立耗散结构以其中的熵流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的无序与企业组织的不稳定性问题。文章针对企业管理活动中如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有效分析、诊断及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企业管理 耗散结构 熵流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0-02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始于现代科学的拓荒者普利高津(I.Prigogine),主要探讨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终态演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以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认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国内某A公司在管理变革的诊断及推进过程中通过对前沿性科学理论——将耗散结构理论既作为“诊病的工具”,同时又当作“治病的良方”,给企业的现行管理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为企业的管理提升及规范公司运营进行了深入探索性实践。
1.病情诊断:企业管理系统距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状态,从本质上讲企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生成的基本条件。但具备生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生成耗散结构。通过普利高津的研究结论我们知道,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机制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以此为出发点对企业目前的状况进行一下反思,看距离真正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的距离?
1.1 公司的系统够开放吗。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作为现代企业,离不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企业必然要通过充分的开放,不断吸纳外界的“营养元素”,才能发生组织结构有序化的转变。在一个企业系统中,只要正常运营就一定离不开人、财、物这三要素,而且其中人是最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水平才会提高人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增大整个系统的协同力,增加外部“营养元素”的流入。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应不断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输入新思维,保持人员的适当有序流动,通过交流和创新使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管理经验及技术被导入到企业系统内,从而使整个团队的思想都能够在交流中得到更新,同时由于新的人才的进入、新的思想的输入还会带来新的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系统能在相互激荡中以更新的视角开展工作,促进思维定式的打破,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从对A公司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已经具有一种很严重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新的管理思想、工具及方法的吸收程度不但十分有限,而且似乎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因此,应重点分析挖掘“系统开放性不足”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并通过管理体系的健全使之逐步改善。
1.2 是否达到了耗散结构形成的活力之源——非平衡态。
通过耗散结构理论我们:非平衡态是系统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通过诸多科学家的研究实践表明: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使系统从一种有序走向更高一级的有序,系统内部差异越多,分化程度越高,系统功能水平就越完善,其发展的综合能力也越强。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组织系统长期处于平衡区或近平衡区导致的后果只能是组织活力的下降及竞争力的削弱,组织的自我调节及改良能力也势必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贻尽。A公司的现实情况表明,从干部到员工对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在逐渐削弱,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在逐渐弱化,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狼性”非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育,反而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致命的惰怠思想。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是危害巨大。
1.2.1 思想意识的“平衡”,导致干部职工有越来越不会思考的危险。
目前公司内不同层面、不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现象:领导的一个声音永远是主流,缺少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与激荡。这种现象的存在尽管危险丛生,但并不为很多人(尤其管理干部)所认识。执行力强应该是指按正确的思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而不是单单指凡事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就叫执行力强,不做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就对领导的思路不打折扣全盘执行的干部尽管可能是领导者心目中的英雄,但有些时候却是盲从而且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伤害。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一些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往往正是上下级等不同层面在相互的“脑力激荡”过程中产生的。正如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几种学说的交锋,并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个好机会”。
1.2.2 人事结构长期处于“平衡态”导致团队士气的下降、内部竞争性的削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说对企业而言大规模、频繁的人员流动对稳定运营存在不利,但适度的流动对保持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仍是有益的。否则一名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一是容易对长期的重复性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二是由于个人“经验太多”容易导致产生惰性,甚至产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心理;三是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如果能够通过人力资源政策的变革,打破人事结构的平衡态,通过相应的有效制机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鲶鱼效应”,导入有利于竞争力提升的良性要素,给员工施以无形压力,激发员工斗志,从而实现团队素质的不断提升。
1.3 企业系统内部是否具有非线性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导致一些部门及个人只管自己这一段,跨出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之外的事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内部条块分割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很大。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不仅是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而更应该是对企业的绩效负有责任的人”。那些不顾公司绩效的“狭隘的管理者”在德鲁克看来都是不称职的,应该成为公司人事变革的对象。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一个指令得到大家的接受认可之后,各个业务单元可以“各自为战”但不可以“各自为政”,这是组织战斗力不断提升的一个基本保障。合作共赢已经是眼下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企业内部各子系统间缺乏合作的状况进一步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产生“1+1<2”的不利结果。
2.病因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知道,如果在管理中不对问题背后的诸因素进行仔细的分析就主观地凭感觉认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很快给出一个解决对策,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践中这种主观认定往往会造成企业管理病因的误诊。而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然后对症下药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产生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对策、规章制度甚至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无限膨大,使企业管理陷入“虚火过盛”的境地。因此,全面提升A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还须从根本入手。
3.治病之方: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引,构建A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系统
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尽管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但并非每一个企业都在“自组织”过程中自然而然即会成为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的观点出发,欲构建A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咨询团队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以“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方法,将“人”作为第一资源进行盘活和重塑。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离不开三个核心流程,即人员、战略和运营管理。但很多时候企业高管都容易把人员、战略、运营管理这三个环节的次序给搞反了,认为企业总出问题是运营管理不到位,于是乎拼命的建制度、抓管理等等,最终结果却未见根本改观。深入分析一下,运营管理为什么做不好?完全可能是因为公司战略没有定好。而战略为什么没有做好?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员没有用好。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四两拨千斤”,首先用正确的人再去做正确的事,第三步才是将事做正确。将人用对是重要的,将事情做对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开始用的人就不对,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事。
3.2 建立有利于协作沟通及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组织机构。
A公司作为一个不足600人的生产制造企业,从高管层到一线工人之间最多的达到六个层级,一个部门本来就是一个“作战单位”,但内部五六级的“金字塔结构”必将产生信息反馈慢、信息失真概率高、问题解决滞后等诸多不利结果。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的膨胀、老化,必然会使组织内部结构性磨擦系数加大,从而产生内耗、能量衰退,反应能力减弱。因此组织机构的变革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而言应该是一种常态,以适度的管理变革消除不适应发展的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整体的管理效能。对A公司而言,组织结构扁平化,缩短系统内的沟通信道更是势在必行之举。
3.3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文化力驱动企业在自组织下生成耗散结构。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富和宝贵资源。良好的文化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会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另一方面,在企业出现消极的“小气候”时,将会自动生成相应的负熵流,以破除小气候带来的不良氛围,继续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营和持续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A公司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独立的企业系统,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久的持续发展,真正急需要的就是如何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为企业营造耗散结构所需的各种条件,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机构变革,培育建设健康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企业不断向耗散结构的方向进化,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将公司推向一个运营更加稳定发展更加健康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普里戈金.曾庆宏等译.刘若庄等校.《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 年
[3] 维纳.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4] 霍金.张星岩.刘建华译.《时间史之谜》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普里戈金、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关键词:企业管理 耗散结构 熵流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40-02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始于现代科学的拓荒者普利高津(I.Prigogine),主要探讨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的初态向稳定有序的终态演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以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认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之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国内某A公司在管理变革的诊断及推进过程中通过对前沿性科学理论——将耗散结构理论既作为“诊病的工具”,同时又当作“治病的良方”,给企业的现行管理状况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为企业的管理提升及规范公司运营进行了深入探索性实践。
1.病情诊断:企业管理系统距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资源交换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并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状态,从本质上讲企业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生成的基本条件。但具备生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生成耗散结构。通过普利高津的研究结论我们知道,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机制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以此为出发点对企业目前的状况进行一下反思,看距离真正的耗散结构还有多远的距离?
1.1 公司的系统够开放吗。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作为现代企业,离不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企业必然要通过充分的开放,不断吸纳外界的“营养元素”,才能发生组织结构有序化的转变。在一个企业系统中,只要正常运营就一定离不开人、财、物这三要素,而且其中人是最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水平才会提高人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增大整个系统的协同力,增加外部“营养元素”的流入。因此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应不断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输入新思维,保持人员的适当有序流动,通过交流和创新使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管理经验及技术被导入到企业系统内,从而使整个团队的思想都能够在交流中得到更新,同时由于新的人才的进入、新的思想的输入还会带来新的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系统能在相互激荡中以更新的视角开展工作,促进思维定式的打破,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从对A公司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已经具有一种很严重的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新的管理思想、工具及方法的吸收程度不但十分有限,而且似乎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因此,应重点分析挖掘“系统开放性不足”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并通过管理体系的健全使之逐步改善。
1.2 是否达到了耗散结构形成的活力之源——非平衡态。
通过耗散结构理论我们:非平衡态是系统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通过诸多科学家的研究实践表明: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使系统从一种有序走向更高一级的有序,系统内部差异越多,分化程度越高,系统功能水平就越完善,其发展的综合能力也越强。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组织系统长期处于平衡区或近平衡区导致的后果只能是组织活力的下降及竞争力的削弱,组织的自我调节及改良能力也势必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贻尽。A公司的现实情况表明,从干部到员工对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在逐渐削弱,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在逐渐弱化,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狼性”非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育,反而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一种致命的惰怠思想。这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是危害巨大。
1.2.1 思想意识的“平衡”,导致干部职工有越来越不会思考的危险。
目前公司内不同层面、不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现象:领导的一个声音永远是主流,缺少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与激荡。这种现象的存在尽管危险丛生,但并不为很多人(尤其管理干部)所认识。执行力强应该是指按正确的思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而不是单单指凡事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就叫执行力强,不做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就对领导的思路不打折扣全盘执行的干部尽管可能是领导者心目中的英雄,但有些时候却是盲从而且很可能对企业造成伤害。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一些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往往正是上下级等不同层面在相互的“脑力激荡”过程中产生的。正如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几种学说的交锋,并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个好机会”。
1.2.2 人事结构长期处于“平衡态”导致团队士气的下降、内部竞争性的削弱。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说对企业而言大规模、频繁的人员流动对稳定运营存在不利,但适度的流动对保持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仍是有益的。否则一名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一是容易对长期的重复性工作产生厌烦心理;二是由于个人“经验太多”容易导致产生惰性,甚至产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心理;三是不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如果能够通过人力资源政策的变革,打破人事结构的平衡态,通过相应的有效制机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鲶鱼效应”,导入有利于竞争力提升的良性要素,给员工施以无形压力,激发员工斗志,从而实现团队素质的不断提升。
1.3 企业系统内部是否具有非线性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导致一些部门及个人只管自己这一段,跨出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之外的事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内部条块分割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很大。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不仅是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而更应该是对企业的绩效负有责任的人”。那些不顾公司绩效的“狭隘的管理者”在德鲁克看来都是不称职的,应该成为公司人事变革的对象。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一个指令得到大家的接受认可之后,各个业务单元可以“各自为战”但不可以“各自为政”,这是组织战斗力不断提升的一个基本保障。合作共赢已经是眼下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企业内部各子系统间缺乏合作的状况进一步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产生“1+1<2”的不利结果。
2.病因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知道,如果在管理中不对问题背后的诸因素进行仔细的分析就主观地凭感觉认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很快给出一个解决对策,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践中这种主观认定往往会造成企业管理病因的误诊。而只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挖掘,然后对症下药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会产生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对策、规章制度甚至是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等各个方面的无限膨大,使企业管理陷入“虚火过盛”的境地。因此,全面提升A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还须从根本入手。
3.治病之方: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引,构建A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系统
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尽管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但并非每一个企业都在“自组织”过程中自然而然即会成为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的观点出发,欲构建A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耗散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咨询团队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以“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方法,将“人”作为第一资源进行盘活和重塑。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得以正常运转离不开三个核心流程,即人员、战略和运营管理。但很多时候企业高管都容易把人员、战略、运营管理这三个环节的次序给搞反了,认为企业总出问题是运营管理不到位,于是乎拼命的建制度、抓管理等等,最终结果却未见根本改观。深入分析一下,运营管理为什么做不好?完全可能是因为公司战略没有定好。而战略为什么没有做好?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员没有用好。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四两拨千斤”,首先用正确的人再去做正确的事,第三步才是将事做正确。将人用对是重要的,将事情做对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开始用的人就不对,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事。
3.2 建立有利于协作沟通及快速反应的扁平化组织机构。
A公司作为一个不足600人的生产制造企业,从高管层到一线工人之间最多的达到六个层级,一个部门本来就是一个“作战单位”,但内部五六级的“金字塔结构”必将产生信息反馈慢、信息失真概率高、问题解决滞后等诸多不利结果。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组织的膨胀、老化,必然会使组织内部结构性磨擦系数加大,从而产生内耗、能量衰退,反应能力减弱。因此组织机构的变革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而言应该是一种常态,以适度的管理变革消除不适应发展的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整体的管理效能。对A公司而言,组织结构扁平化,缩短系统内的沟通信道更是势在必行之举。
3.3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文化力驱动企业在自组织下生成耗散结构。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富和宝贵资源。良好的文化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会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从而减少内耗;另一方面,在企业出现消极的“小气候”时,将会自动生成相应的负熵流,以破除小气候带来的不良氛围,继续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营和持续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A公司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独立的企业系统,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久的持续发展,真正急需要的就是如何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为企业营造耗散结构所需的各种条件,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机构变革,培育建设健康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企业不断向耗散结构的方向进化,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而将公司推向一个运营更加稳定发展更加健康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普里戈金.曾庆宏等译.刘若庄等校.《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 年
[3] 维纳.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4] 霍金.张星岩.刘建华译.《时间史之谜》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普里戈金、斯唐热.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