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丽的大脚》是2002年上映、由倪萍主演的关注中国西部教育的影片。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师,我曾经多次推荐给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被影片感动。时隔多年,再一次提及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仍浮现出毫无生机的西北黄土高原,极度缺水贫瘠的山村,善良质朴的山村教师张美丽,来山村支教、追逐梦想的夏雨老师和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山村儿童。
影片主人公张美丽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被愚昧夺去了丈夫和孩子,深知没有文化的后果。为使农村的“娃儿们”不再愚昧,她在村里办起了学校,当上了孩子们的老师。青年志愿者夏雨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山村躁动起来,山外的世界让张美丽和孩子们惊奇和困惑,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夏雨不适应条件恶劣的农村环境,但张美丽的淳朴真实逐步感动了夏老师,她决定留下来与山里的孩子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还说服丈夫带张美丽和孩子们到北京见见世面。可正当张美丽满怀雄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奋斗时,她却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生命。
影片一方面带给我真实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贫穷愚昧的生存状态靠什么来改变?山村孩子们的命运和前途靠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影片让我们直接触碰到的是山村的薄弱、落后的教育。对于这个小山村的孩子们,教育能产生什么作用?谁来做老师?怎样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
为什么要上学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讲很多大道理,我们不想讲大道理。放羊娃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某记者采访陕北一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为了赚钱。”“赚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放羊娃虽然淳朴善良可爱老实,但是他骨子里透着落后愚昧、目光短浅、思维狭隘的传统观念。这个放羊娃就是井底之蛙,他看见的就是放羊——换钱——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羊的那块天空。影片中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机会上学,没有机会学习,和放羊娃又有什么区别呢?幸运的是孩子们遇到了他们的老师,虽然她文化不高,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可是她深深知道没有文化的悲哀,愿意成为孩子们的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张美丽带着一群娃第一次来到课本里读过多次的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场,香甜丰盛的美食,水池清澈的洗浴中心,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从没有走出过山村的孩子们大开眼界,同时也承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当一个城里人逗王大河学驴叫的时候,张老师愤怒又认真地教育孩子们:“北京好不好?对,北京好,吃的好,玩的好,住的好,咱们那个地方有啥,只有洋芋。回去好生学习,同学们,上北京来上大学,回去把咱们那个地方建设得和北京一样好。再也不种洋芋。你看咱们跟城里人差多少?”镜头晃过一张张落泪的脸,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不需要有更多的道理,这些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对这个贫瘠山村的孩子们是如此迫切和重要。
老师你在哪
影片中的老师张美丽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或许压根不知道什么叫教育学、心理学,也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但是她所拥有的是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的信念,在她身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奉献精神和博爱情怀。
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被愚昧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可怜的女人,唯一可以被人说道的就是那双43码的大脚。她痛感愚昧的伤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使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文化的人;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用她的母性去关爱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和夏雨能有一台电脑,滴酒不沾的她在大戶杨面粉母亲阴寿的筵席上居然一口气喝完了一瓶高浓度的白酒;当夏雨当面纠正她对“千里迢迢”的错误读音时,她不怕当着孩子们的面承认错误,说“以后都听夏老师的,夏老师读的都是对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她的勇气更是让我们敬佩。影片中张老师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她笑着用那浓厚的地方话教孩子们识字、造句;她笑着用那跑了调的嗓子、笨拙的姿势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她笑着用那母性的温柔感动和影响了夏老师,使她最终决定留下来。即使在她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她依然笑着说:“每个人都是哭着到这个世界上来,我要笑着走……”张老师她做到了,她笑着用自己一双平凡的大脚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笑着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拥有了最美丽的人生!
影片结尾,孩子们悲痛地呼唤老师:“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修它那大桥是做啥了?早知道老师回不来,为啥要学Good Bye?老师啊老师啊你干啥去?带上我和你上学呢?老师啊老师我等你,长大不再种洋芋。”王大河那稚嫩的声音,唱着黄河边的曲子,哭诉学生哀伤的心情。在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超越,感受到这个普通又平凡的女人对梦想和信念的坚持,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另一位夏雨老师,她是一位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都市女性。她来自于繁华的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当志愿者。艰苦的条件曾经让她屡次打退堂鼓,但是张美丽的执着和孩子们的淳朴感动了她。她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放弃了原有的家庭,回到了黄土地,扎根了在山村的教学工作。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那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
影片中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性身上,都闪耀着相同的人性光芒,她们情感的最终融合,完成了影片的主题升华,她们都是最美丽的老师。
边远地区教育的困境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困境。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边远地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一是渴望教育,但师资匮乏,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二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教育投入匮乏。
就师资而言,影片中整个学校只有张美丽一名教师,她是语数外外加音体美的全科老师。当张老师和学生们得知支教的夏雨老师要来的时候非常期待,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张美丽竭尽全力地照顾夏雨,希望夏雨留在这里教孩子们学习。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平实却感人的镜头,张美丽为了留住从北京来的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捡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喝。她给夏老师洗衣服,反而惹恼了夏老师,但她却说:“夏老师,只要你高兴,我咋都成。”夏雨因为当地环境的恶劣,尤其是水质的问题多次萌生离开的念头,但是都被张美丽感动而留了下来。张美丽与孩子们希望留下夏雨的原因之一是张美丽虽然具有朴实友爱的心灵以及教书育人的热情,但她也自知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十分有限,她知道夏雨老师学问高、见多识广,能带给孩子们更好更先进的教育,能弥补自己教育教学中许多的不足。影片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也是贫困地区教师素质的真实体现。
就教育设施而言,几间简陋的平房构成了学校的教室,教室里学生们使用的桌椅十分陈旧,连书本都已经翻得破破烂烂。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课外活动设施只有一个已经破烂不堪的篮球架以及一个用木头搭起的足球门。在夏雨教张美丽英文单词的时候,夏雨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如果有台电脑的话,可能就会更快了。”而一直在贫困地区生活的张美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电脑,当夏雨形象地将电脑比作了教课的老师时,张美丽想方设法去筹钱买电脑。张美丽到乡上请求帮助,乡上也表现出了很支持的态度,乡长在乡里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旧拿出了3000元给了张美丽,但这仍不够买一台电脑,剩下的部分还是张美丽在寿宴上向村里大款赵老板竭力奉承,并在喝下一瓶白酒后才使买电脑的愿望成真。我们可以看出在贫困地区的教学是在教育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的,即使当地政府对教育设施的建设也十分支持,但是明显地表现出财力有限的现实。
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更让我们对于无数的张美丽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看到山区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影片主人公张美丽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被愚昧夺去了丈夫和孩子,深知没有文化的后果。为使农村的“娃儿们”不再愚昧,她在村里办起了学校,当上了孩子们的老师。青年志愿者夏雨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山村躁动起来,山外的世界让张美丽和孩子们惊奇和困惑,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夏雨不适应条件恶劣的农村环境,但张美丽的淳朴真实逐步感动了夏老师,她决定留下来与山里的孩子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还说服丈夫带张美丽和孩子们到北京见见世面。可正当张美丽满怀雄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奋斗时,她却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生命。
影片一方面带给我真实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贫穷愚昧的生存状态靠什么来改变?山村孩子们的命运和前途靠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影片让我们直接触碰到的是山村的薄弱、落后的教育。对于这个小山村的孩子们,教育能产生什么作用?谁来做老师?怎样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
为什么要上学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讲很多大道理,我们不想讲大道理。放羊娃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某记者采访陕北一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为了赚钱。”“赚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放羊娃虽然淳朴善良可爱老实,但是他骨子里透着落后愚昧、目光短浅、思维狭隘的传统观念。这个放羊娃就是井底之蛙,他看见的就是放羊——换钱——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羊的那块天空。影片中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机会上学,没有机会学习,和放羊娃又有什么区别呢?幸运的是孩子们遇到了他们的老师,虽然她文化不高,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可是她深深知道没有文化的悲哀,愿意成为孩子们的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张美丽带着一群娃第一次来到课本里读过多次的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场,香甜丰盛的美食,水池清澈的洗浴中心,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从没有走出过山村的孩子们大开眼界,同时也承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当一个城里人逗王大河学驴叫的时候,张老师愤怒又认真地教育孩子们:“北京好不好?对,北京好,吃的好,玩的好,住的好,咱们那个地方有啥,只有洋芋。回去好生学习,同学们,上北京来上大学,回去把咱们那个地方建设得和北京一样好。再也不种洋芋。你看咱们跟城里人差多少?”镜头晃过一张张落泪的脸,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不需要有更多的道理,这些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对这个贫瘠山村的孩子们是如此迫切和重要。
老师你在哪
影片中的老师张美丽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或许压根不知道什么叫教育学、心理学,也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但是她所拥有的是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的信念,在她身上体现的是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奉献精神和博爱情怀。
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被愚昧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可怜的女人,唯一可以被人说道的就是那双43码的大脚。她痛感愚昧的伤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使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文化的人;她是个坚定的理想实践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后辈的责任,用她的母性去关爱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和夏雨能有一台电脑,滴酒不沾的她在大戶杨面粉母亲阴寿的筵席上居然一口气喝完了一瓶高浓度的白酒;当夏雨当面纠正她对“千里迢迢”的错误读音时,她不怕当着孩子们的面承认错误,说“以后都听夏老师的,夏老师读的都是对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她的勇气更是让我们敬佩。影片中张老师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她笑着用那浓厚的地方话教孩子们识字、造句;她笑着用那跑了调的嗓子、笨拙的姿势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她笑着用那母性的温柔感动和影响了夏老师,使她最终决定留下来。即使在她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她依然笑着说:“每个人都是哭着到这个世界上来,我要笑着走……”张老师她做到了,她笑着用自己一双平凡的大脚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笑着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拥有了最美丽的人生!
影片结尾,孩子们悲痛地呼唤老师:“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修它那大桥是做啥了?早知道老师回不来,为啥要学Good Bye?老师啊老师啊你干啥去?带上我和你上学呢?老师啊老师我等你,长大不再种洋芋。”王大河那稚嫩的声音,唱着黄河边的曲子,哭诉学生哀伤的心情。在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超越,感受到这个普通又平凡的女人对梦想和信念的坚持,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身边的人。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另一位夏雨老师,她是一位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都市女性。她来自于繁华的北京,受过良好的教育,来到这个穷乡僻壤当志愿者。艰苦的条件曾经让她屡次打退堂鼓,但是张美丽的执着和孩子们的淳朴感动了她。她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放弃了原有的家庭,回到了黄土地,扎根了在山村的教学工作。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夏雨从黄土坡上跳了下去,镜头前是尘土满面、泪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张美丽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对那片土地最亲近的接触。
影片中两个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女性身上,都闪耀着相同的人性光芒,她们情感的最终融合,完成了影片的主题升华,她们都是最美丽的老师。
边远地区教育的困境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贫困边远地区教育的困境。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边远地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一是渴望教育,但师资匮乏,教师教学能力有限;二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教育投入匮乏。
就师资而言,影片中整个学校只有张美丽一名教师,她是语数外外加音体美的全科老师。当张老师和学生们得知支教的夏雨老师要来的时候非常期待,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张美丽竭尽全力地照顾夏雨,希望夏雨留在这里教孩子们学习。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平实却感人的镜头,张美丽为了留住从北京来的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捡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喝。她给夏老师洗衣服,反而惹恼了夏老师,但她却说:“夏老师,只要你高兴,我咋都成。”夏雨因为当地环境的恶劣,尤其是水质的问题多次萌生离开的念头,但是都被张美丽感动而留了下来。张美丽与孩子们希望留下夏雨的原因之一是张美丽虽然具有朴实友爱的心灵以及教书育人的热情,但她也自知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十分有限,她知道夏雨老师学问高、见多识广,能带给孩子们更好更先进的教育,能弥补自己教育教学中许多的不足。影片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也是贫困地区教师素质的真实体现。
就教育设施而言,几间简陋的平房构成了学校的教室,教室里学生们使用的桌椅十分陈旧,连书本都已经翻得破破烂烂。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的课外活动设施只有一个已经破烂不堪的篮球架以及一个用木头搭起的足球门。在夏雨教张美丽英文单词的时候,夏雨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如果有台电脑的话,可能就会更快了。”而一直在贫困地区生活的张美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电脑,当夏雨形象地将电脑比作了教课的老师时,张美丽想方设法去筹钱买电脑。张美丽到乡上请求帮助,乡上也表现出了很支持的态度,乡长在乡里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仍旧拿出了3000元给了张美丽,但这仍不够买一台电脑,剩下的部分还是张美丽在寿宴上向村里大款赵老板竭力奉承,并在喝下一瓶白酒后才使买电脑的愿望成真。我们可以看出在贫困地区的教学是在教育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的,即使当地政府对教育设施的建设也十分支持,但是明显地表现出财力有限的现实。
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那庄严的画面除了缅怀张美丽圣洁的人性光辉外,更让我们对于无数的张美丽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看到山区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