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逆反心理, 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外界的刺激,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主要表现出一种抵触情绪—— 明知正确,又不愿意接受。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主要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下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产生朦胧的独立意识。他们想要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约束而独立,却又缺乏一定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当今千姿百态社会环境的诱因以及对传统教育的怀疑和否定,使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脾气暴躁不安或不顺心。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出现诸多不正常的精神现象,如思维的特异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性格的脆弱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性等等。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较普遍的一种心理,因此,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防范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逆反的成因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1. 家长不能够很好地说服引导,其提出的说教常常在逻辑上、理性上站不住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逆反心理滋生的温床。特别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者命令、专断等方式,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无形中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使孩子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家长的说教置之不理,甚至把家长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
2. 教育者们常常过于强调自己的经验和正确性,而否认青少年自己的感受和探索。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这些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有些教师不认真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本身产生反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逆反。
还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表现出不公正、偏袒一方,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由此可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心理在无形中让逆反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与老师顶嘴,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二、防范逆反心理产生的最佳方法
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指导学生,校正其逆反心理呢?
1. 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要在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 转变教育方式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差生的自尊心甚至更强,一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出现逆反行为。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然后再指出错误之处,提出希望,他们就能很乐意地接受。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 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 家長要理解、信任、关爱孩子
理解、信任并给孩子多点儿温暖,这是消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催化剂,也是孩子们在成长历程中非常渴望得到的。家长不能处处包办代替,事事叮嘱再三,时时忧心忡忡。正是由于孩子们不懂、不理解,他才去实践,也只有让他经历了失败,他才能最终学会。
5. 正确“利用”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善加引导,就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总之,对于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只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注意探索和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在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编辑/康良
链接:
黄土高坡上的“教育绿洲”
位于黄土高原贫瘠之地的甘肃省会宁县,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圣地,曾见证了会师楼下的猎猎旌旗,如今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中小学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近6万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5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有3000多人。这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已经成为西北教育大县,获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西北教育名县”的美誉。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较普遍的一种心理,因此,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防范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逆反的成因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1. 家长不能够很好地说服引导,其提出的说教常常在逻辑上、理性上站不住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管教方式不当,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的言行不一等,反而使之成为逆反心理滋生的温床。特别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者命令、专断等方式,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无形中给孩子的压力过大,使孩子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家长的说教置之不理,甚至把家长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
2. 教育者们常常过于强调自己的经验和正确性,而否认青少年自己的感受和探索。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这些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有些教师不认真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本身产生反感,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逆反。
还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表现出不公正、偏袒一方,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由此可见,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3.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有多种多样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就进入到学生的视线范围内,而学生盲目的模仿心理在无形中让逆反心理有了生存的空间。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受到怂恿,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与老师顶嘴,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而与此同时,学生却因为做了这些不该做的事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吹捧,被“坏朋友”认可,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二、防范逆反心理产生的最佳方法
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善待学生、指导学生,校正其逆反心理呢?
1. 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要在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 转变教育方式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的是他人的赞赏与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差生的自尊心甚至更强,一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出现逆反行为。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扮黑脸”,应改变教育方法或策略,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或表扬,然后再指出错误之处,提出希望,他们就能很乐意地接受。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3. 追求自身的完善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从而有效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 家長要理解、信任、关爱孩子
理解、信任并给孩子多点儿温暖,这是消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催化剂,也是孩子们在成长历程中非常渴望得到的。家长不能处处包办代替,事事叮嘱再三,时时忧心忡忡。正是由于孩子们不懂、不理解,他才去实践,也只有让他经历了失败,他才能最终学会。
5. 正确“利用”逆反心理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善加引导,就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总之,对于我们每个教育者来说,只要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热爱自己的事业,尊重自己的工作对象,注意探索和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规律,在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编辑/康良
链接:
黄土高坡上的“教育绿洲”
位于黄土高原贫瘠之地的甘肃省会宁县,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圣地,曾见证了会师楼下的猎猎旌旗,如今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是中小学教育。
改革开放30年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近6万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5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有3000多人。这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已经成为西北教育大县,获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西北教育名县”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