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掌握好青少年女子举重心理训练、安排好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中的生理负荷量两方面对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负荷进行探讨,指出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只有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指导训练,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负荷;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G8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85-01
随着举重运动的发展,我国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教师要从青少年女子举重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出发,全面了解各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因为训练中运动员的机体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负荷适宜与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负荷量的变化特征,对训练课中各项目练习的负荷量安排问题进行解剖、力学分析,并采用合理有效的运动技术,做到因材施教,使运动员的技术精益求精。
一、掌握好青少年女子举重心理训练
教师认为对青少年女子举重阶段进行训练时,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心理训练。阶段如下:首先初学阶段(10岁~12岁)以启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兴趣感,提高其积极性与投入训练的集中精力为训练内容。接着发展阶段(13岁~15岁)培养顽强、勇敢为主的心理训练内容,逐步提高她们的技术接受能力与训练心理接受能力。最后提高阶段(16岁~17岁)培养沉着冷静为主,强化在训练中的自信、好胜心理等素质。
教练员在抓青少年女子举重心理训练的全过程中,要利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有效结合每个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重点分析。从效果看,各种训练方法如强硬式、启发式、自由式等,启发式教练员最适宜青少年女子举重的训练。培养优秀举重人才要抓好青少年女子的心理训练,以帮助其提高自信心、自觉性与主动性。在训练课中,教练员要以引导、鼓励、激励、互动的方法使运动员打下较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教练员要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训练方法,不能对学生实行强硬措施,否则运动员心理状态也会强行改变。
二、安排好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中的生理负荷量
以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女子举重队队员正式投入训练的年限和运动水平为依据参考确定。一般来讲,由于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刚开始比较弱、差,不宜采取大强度、高难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因此可采用以竹竿模仿基本动作技术来进行练习,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力量训练应少采用不断增加重量的训练方法或者以固定重量增加次数的训练方法,多采用轻重量、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生理负荷相对稳定、容易掌握。
初学阶段:以做小重量为主(20%~40%),目的在于增强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加深节奏感,以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发展阶段:以中等重量为主(50%~65%),提高动作速度、增强爆发力,使力量与技术练习有效结合在一起。几年来,所训练的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都能持续稳增长。队员小Z,2001年出生,体重75公斤,训练时间两年半,该队员2014年抓举60公斤,挺举70公斤;2015年抓举75公斤,挺举92公斤;2016年1月抓举84公斤,挺举102公斤。队员小Y,2004年出生,体重50公斤,训练时间一年半,2015年抓举30公斤,挺举40公斤;2016年1月抓举42公斤,挺举57公斤……同时,小Y在该组队员中最小年龄,也是训练时间最短的一名女生,每年总成绩提高15公斤~37公斤,单项成绩年度最多时增长22公斤。
三、结束语
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体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我国女子竞技举重运动始于1984年,自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以来,曾多次代表国家荣获团体冠军,并在不同的国际、洲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还有数百人曾在国内比赛中上千次超世界纪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女子举重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其运动水平处于世界举重强国之列。在青少年女子举重的训练中,教练员运用中小重量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耐力、速度、爆发力,既能改进基础技术,又能防止过度疲劳和超量负荷现象的发生,对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发育是十分有利的。这种训练方法,教练员所付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其他形式多费心思,并且要求教练员要非常有耐心。教练员在训练中适当增加重量和增加次数的练习,让运动员都可以承受。但增加速度的训练,在目前训练场地、器材、设备中,还需要教练员在每一个项、每一组动作中仔细观察,认真指导。总体来说,这种训练方法对掌握好青少年的训练负荷量非常适合,效果也非常好,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好,张英波,王传平.再论运动训练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
[2]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陈慧娟.优秀轻量级举重运动员(甲组)中级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选材模型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杨晓光.我国女子竞技举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5]黄宗能,谭周荣,郭旭霞,王艳琼.生化指标在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中的运用——以男子56kg级举重冠军李争为例[J].体育科技,2010(02).
关键词: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负荷;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G8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85-01
随着举重运动的发展,我国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教师要从青少年女子举重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出发,全面了解各个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因为训练中运动员的机体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负荷适宜与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负荷量的变化特征,对训练课中各项目练习的负荷量安排问题进行解剖、力学分析,并采用合理有效的运动技术,做到因材施教,使运动员的技术精益求精。
一、掌握好青少年女子举重心理训练
教师认为对青少年女子举重阶段进行训练时,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心理训练。阶段如下:首先初学阶段(10岁~12岁)以启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兴趣感,提高其积极性与投入训练的集中精力为训练内容。接着发展阶段(13岁~15岁)培养顽强、勇敢为主的心理训练内容,逐步提高她们的技术接受能力与训练心理接受能力。最后提高阶段(16岁~17岁)培养沉着冷静为主,强化在训练中的自信、好胜心理等素质。
教练员在抓青少年女子举重心理训练的全过程中,要利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并有效结合每个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重点分析。从效果看,各种训练方法如强硬式、启发式、自由式等,启发式教练员最适宜青少年女子举重的训练。培养优秀举重人才要抓好青少年女子的心理训练,以帮助其提高自信心、自觉性与主动性。在训练课中,教练员要以引导、鼓励、激励、互动的方法使运动员打下较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同时,教练员要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训练方法,不能对学生实行强硬措施,否则运动员心理状态也会强行改变。
二、安排好青少年女子举重训练中的生理负荷量
以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女子举重队队员正式投入训练的年限和运动水平为依据参考确定。一般来讲,由于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刚开始比较弱、差,不宜采取大强度、高难度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因此可采用以竹竿模仿基本动作技术来进行练习,慢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力量训练应少采用不断增加重量的训练方法或者以固定重量增加次数的训练方法,多采用轻重量、提高动作速度的训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生理负荷相对稳定、容易掌握。
初学阶段:以做小重量为主(20%~40%),目的在于增强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加深节奏感,以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发展阶段:以中等重量为主(50%~65%),提高动作速度、增强爆发力,使力量与技术练习有效结合在一起。几年来,所训练的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都能持续稳增长。队员小Z,2001年出生,体重75公斤,训练时间两年半,该队员2014年抓举60公斤,挺举70公斤;2015年抓举75公斤,挺举92公斤;2016年1月抓举84公斤,挺举102公斤。队员小Y,2004年出生,体重50公斤,训练时间一年半,2015年抓举30公斤,挺举40公斤;2016年1月抓举42公斤,挺举57公斤……同时,小Y在该组队员中最小年龄,也是训练时间最短的一名女生,每年总成绩提高15公斤~37公斤,单项成绩年度最多时增长22公斤。
三、结束语
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我国体育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问题。我国女子竞技举重运动始于1984年,自第一届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以来,曾多次代表国家荣获团体冠军,并在不同的国际、洲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还有数百人曾在国内比赛中上千次超世界纪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女子举重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其运动水平处于世界举重强国之列。在青少年女子举重的训练中,教练员运用中小重量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可有效地提高耐力、速度、爆发力,既能改进基础技术,又能防止过度疲劳和超量负荷现象的发生,对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发育是十分有利的。这种训练方法,教练员所付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其他形式多费心思,并且要求教练员要非常有耐心。教练员在训练中适当增加重量和增加次数的练习,让运动员都可以承受。但增加速度的训练,在目前训练场地、器材、设备中,还需要教练员在每一个项、每一组动作中仔细观察,认真指导。总体来说,这种训练方法对掌握好青少年的训练负荷量非常适合,效果也非常好,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好,张英波,王传平.再论运动训练结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
[2]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陈慧娟.优秀轻量级举重运动员(甲组)中级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选材模型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4]杨晓光.我国女子竞技举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5]黄宗能,谭周荣,郭旭霞,王艳琼.生化指标在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中的运用——以男子56kg级举重冠军李争为例[J].体育科技,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