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与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设计方法是设计活动的重心,是设计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埃舍尔与福田繁雄图形设计方法的分析比较,从“互补的理解”角度,深入分析图形背后的设计思维与方法的不同;探究东西方设计思维方式的互补特性;总结在图形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互补”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探究大师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为今后图形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互补设计方法”。
关 键 词:图形设计 互补 互补设计方法
前言
在图形的世界中,荷兰的埃舍尔和日本的福田繁雄是两位卓越的大师,他们在面对图形设计中图底关系的表现,矛盾空间的处理,情感的表达堪称典范。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笔者发现:同样处理图底关系,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的方式深植在埃舍尔的作品中,体现出现代设计方法——一个基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上产生的以数学为根本的设计方法。然而,福田繁雄的作品中却呈现出意象之美、平衡之感、空灵之想象、模糊之界限、感性之表达这些东方的传统方法。这一切是如此的不同,可以说是如此的“互补”。
这一发现引发笔者对两位大师进行一番比较学的释义游戏,探究: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下产生的设计方法会有怎样的鲜明特征。
1思维的殊途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不少学者认为,西方(古代以希腊和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数学,因而他们习惯以量化的方式来清晰地进行表达;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学,因而习惯于用关系的、无法量化的模糊方式进行表达。走近埃舍尔与福田繁雄两位大师,了解其生平、分析其作品,探究到东西方设计思维方式的不同特性。
1.1理性的数学思维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C.Escher 1898-1972)荷兰艺术家、版画大师,自称“图形艺术家”。深受身为土木建筑师的父亲影响,早期作品体现出分析的、理性的、几何的“建筑美”感,后受摩尔人的建筑装饰图案——规则的、互为背景的彩色图案的启发,于是在规整的三角形、四边形或六边形中,鱼、鸟和爬行动物们互为背景,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相互变换,这一转换的图形游戏贯穿在他此后一生的图形作品创作之中。他的作品理性、写实又充满想象,别具一格,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中无法归类;他的作品中反映出对数学、哲学问题的深入的自我思考,得到数学家与科学家的喜爱,多次用作科学杂志的封面;他那作品看似规则、合理的作品恰恰揭示了矛盾、悖论和荒谬。
埃舍尔的思维如同大多数西方智者的思维一样,沿着科学认知的方向前进,注重求知,求客观真理,并具有阳刚的外向的男性偏向,含有科学家的素质,求真。数学的思维令他作品冷静、充满智慧,他用数学的方式,探索二维契合单元图形的形成规律,发现图底转换之间的表现方式。他用几何学中的反射、平滑反射、变换和旋转来获得更多的变化图案。他也精心地使这些基本图案扭曲,逐渐变形为动物、鸟和其他的形状。
如《昼与夜》(图1)这是典型的埃舍尔的图底转换的作品,图形构成的灵感来源于上面所提到的摩尔人的建筑装饰图案。这是一个阴阳渐变的结构,画面左方的白天逐步渐变为白鸟向右飞,右方的黑夜渐变为黑鸟向左飞,黑白相对,虚实相生,图底反转,同时又向下渐变为灰色矩形农田。在左右对称的构图中:农田与天空,白天与黑夜,白鸟与黑鸟它们渐变演化,相互走进自己的对立面。在逐步演化的过程中,虚实形态的相似形边缘轮廊线共用,这就像太极图中的“回互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图形仍然具有明确的独立性,这种图底转换的结构是那么巧妙而精确,使图形在对立互补中自然演变,从虚到实,从实到虚,设计思维中体现了哲学的逻辑,也让人想起互补概念的提出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说的“在生存的舞台上,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的互补哲学。《天使与魔鬼》、《水和天》、《解放》等著名作品均运用了这种“互补”的图底转换的方法进行创作。
1.2模糊的意象之思
福田繁雄 (Shigeo Fukuda 1932年生于日本), 一位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变幻莫测的视觉图形、他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方法、他的幽默机智的设计语言,使他的作品成为平面设计的典范教案,使他无论是在日本, 还是在欧洲、美国等地,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东方的思想与韵味,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正如他在回答中国学生“创新的源泉”问题时所说,他的创造成果大多数与中国文化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大闹天宫”动画片中的孙悟空就是他最为直接的创造性偶像。他师从埃舍尔,早期的作品形态表现简约、直白,深受西方现代设计影响,特别在处理图底关系和矛盾空间上直接受到埃舍尔的影响。但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东方的设计思维与东方文化,在图底之间变幻莫测,产生了不同于埃舍尔的图形表达方式。
东方的思维把重心放在对事物关系的整体、综合的把握上面,重视以“心”感“心”,“由吾之身,及人之身”,重直观经验又引出重意象、联想与想像、重归纳。以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福田繁雄习惯从“关系”之中寻求设计的突破口,有意识的模糊图底之间的界线,从而产生具有双重意象的图形。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如图2),他就开始运用“共用线”、“共用形”,探讨“图”与“底”之间的互生互存关系。图中正形——白色部分为向下重复排列的女性之腿,负形——黑色部分巧妙的形成向上重复排列的男性之腿,白色与黑色,上升与下降,正形与负形,虚实相生,阴阳互补。这种图底关系的处理与埃舍尔理性的、明确的、分割的、独立的、过渡的处理手法不同,他强调的是一种太极中太阳中有少阴,太阴中有少阳的,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福田繁雄的作品中更有种东方的哲学思想与双重意象的表达。 确实,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看成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所在。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互补发展。
2方法的互补
2.1写实与意象
埃舍尔的作品大都以写实的方式,以相机般精确纪录的方式对对象进行表达,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境。如图3所示,埃舍尔的传世名作之《手画手》。画面上有两只都正在执笔画画的手,形态描绘手法写实,乍看平淡无奇,可当你深入观察时发现如此的奇妙。握笔的右手正在仔细地绘画左手的衣袖,而与此同时,左手也正在执笔仔细的描绘着右手,手部的纹理、质感真实可见,两只笔都结束于即将完成的袖口。画面在此时戛然而止,把无限的疑惑留给观众,究竟是左手画右手,还是右手画左手?谁能分辨的清楚!画面中的两只手都很有立体感,写实、生动,细节跃然纸上。在这样的一幅画上:真实与荒谬,现实与幻想,可能与不可能交织在一起,整个画面出现了矛盾的意味和哲学的思索,到底哪是起点?哪是终点?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王弼语)。“意象”:因视成象,因思成想,逐成意象,而非物象。福田繁雄的作品大多善用意象思维进行创作与表达,在“UCC”咖啡馆海报中(如图4),10只拿着咖啡杯的手以漩涡形正负交错,造成视线沿着螺旋形旋转与膨胀,手膀的造型又如搅拌的咖啡产生的漩涡,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乏幽默情趣。透过这张作品,我们看到他故意不明确交代图和底关系,有意识的让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的现象,进而产生双重意象。这种意象的处理方式贯穿在福田繁雄的图形创作之中。
2.2直白与隐喻
直白与隐喻是图形设计作品的精神气质与情感特征的一种表现。在图形创作中,埃舍尔更倾向于西方理性思维下的以直白的、清晰的、富有逻辑的方式去表现他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这种方式我们在《瀑布》、《手画手》等这些代表作品中清晰可见。
福田繁雄的作品在其东方文化的根植下,在东方人学思想的影响下,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以物喻人”、运用“比类取象、直观外推” 将人的经验(社会、心理)合理外推,进行直觉体悟与整体综合,用以解释他对社会、伦理、人生等种种问题的思考。
2.3精繁与简练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曾说过:“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埃舍尔的作品“不可能的绘画”——奇异建筑式绘画,描绘手法精确,细致的处理复杂的细节,运用矛盾空间、悖论、以及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的三角原理进行创作。例如作品《瀑布》(如图5所示)的流水川流不息,完全违反地心吸力,所表达的图像是毫不合理的。画面中,两个彭罗斯三角形被结合成一个不可能的形状,安放在水塔之上。瀑布是一个封闭系统,水流如何从三层流入一层?还是在一个平面上流淌?又如何使风车轮象一台永动机一样连续地转动?这一切违背了能量守衡的定律,但乍一看,又是那么的自然。正是由于它的透视看上去是十分正确的,对复杂造型的描绘如此的精确,让一切看似那么真实可信,只有更仔细地看,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个结构不可能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埃舍尔把我们转移到令人眼花缭乱地王国,在这里“上”、“下”、“前”、“后”这类词语都失去了意义。
与埃舍尔的写实、精确,造型复杂不同,福田繁雄的作品大多形态简洁、概括。这正如同他自己所说:“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他在创作中求取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间的统一。同样善于表达“不可能的图形”,福田繁雄的经典代表作1945反战招贴(如图6所示)——谁先发动战争将自取灭亡,可谓运用极简的图形,逆向的弹头,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不需要繁杂的细节,不需要华丽的色彩,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3结束语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曾经提到:一套由某一种认知意向衍生的分析架构,能够使我们“看到了”其他的分析架构所不能看到的“现象”。透过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从“互补理解”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两位大师图形背后的设计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发现一系列互补的方法,必将使我们的认识力走向深入,并为今后的图形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互补设计方法。
本论文属于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专项计划资助项目《平面设计中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NUST2012YBXMO63
参考文献
[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布鲁诺·恩斯特.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关 键 词:图形设计 互补 互补设计方法
前言
在图形的世界中,荷兰的埃舍尔和日本的福田繁雄是两位卓越的大师,他们在面对图形设计中图底关系的表现,矛盾空间的处理,情感的表达堪称典范。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笔者发现:同样处理图底关系,理性的、抽象的、数学的方式深植在埃舍尔的作品中,体现出现代设计方法——一个基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上产生的以数学为根本的设计方法。然而,福田繁雄的作品中却呈现出意象之美、平衡之感、空灵之想象、模糊之界限、感性之表达这些东方的传统方法。这一切是如此的不同,可以说是如此的“互补”。
这一发现引发笔者对两位大师进行一番比较学的释义游戏,探究: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下产生的设计方法会有怎样的鲜明特征。
1思维的殊途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不少学者认为,西方(古代以希腊和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数学,因而他们习惯以量化的方式来清晰地进行表达;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学,因而习惯于用关系的、无法量化的模糊方式进行表达。走近埃舍尔与福田繁雄两位大师,了解其生平、分析其作品,探究到东西方设计思维方式的不同特性。
1.1理性的数学思维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C.Escher 1898-1972)荷兰艺术家、版画大师,自称“图形艺术家”。深受身为土木建筑师的父亲影响,早期作品体现出分析的、理性的、几何的“建筑美”感,后受摩尔人的建筑装饰图案——规则的、互为背景的彩色图案的启发,于是在规整的三角形、四边形或六边形中,鱼、鸟和爬行动物们互为背景,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相互变换,这一转换的图形游戏贯穿在他此后一生的图形作品创作之中。他的作品理性、写实又充满想象,别具一格,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中无法归类;他的作品中反映出对数学、哲学问题的深入的自我思考,得到数学家与科学家的喜爱,多次用作科学杂志的封面;他那作品看似规则、合理的作品恰恰揭示了矛盾、悖论和荒谬。
埃舍尔的思维如同大多数西方智者的思维一样,沿着科学认知的方向前进,注重求知,求客观真理,并具有阳刚的外向的男性偏向,含有科学家的素质,求真。数学的思维令他作品冷静、充满智慧,他用数学的方式,探索二维契合单元图形的形成规律,发现图底转换之间的表现方式。他用几何学中的反射、平滑反射、变换和旋转来获得更多的变化图案。他也精心地使这些基本图案扭曲,逐渐变形为动物、鸟和其他的形状。
如《昼与夜》(图1)这是典型的埃舍尔的图底转换的作品,图形构成的灵感来源于上面所提到的摩尔人的建筑装饰图案。这是一个阴阳渐变的结构,画面左方的白天逐步渐变为白鸟向右飞,右方的黑夜渐变为黑鸟向左飞,黑白相对,虚实相生,图底反转,同时又向下渐变为灰色矩形农田。在左右对称的构图中:农田与天空,白天与黑夜,白鸟与黑鸟它们渐变演化,相互走进自己的对立面。在逐步演化的过程中,虚实形态的相似形边缘轮廊线共用,这就像太极图中的“回互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过图形仍然具有明确的独立性,这种图底转换的结构是那么巧妙而精确,使图形在对立互补中自然演变,从虚到实,从实到虚,设计思维中体现了哲学的逻辑,也让人想起互补概念的提出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所说的“在生存的舞台上,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的互补哲学。《天使与魔鬼》、《水和天》、《解放》等著名作品均运用了这种“互补”的图底转换的方法进行创作。
1.2模糊的意象之思
福田繁雄 (Shigeo Fukuda 1932年生于日本), 一位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他的多才多艺、他的变幻莫测的视觉图形、他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方法、他的幽默机智的设计语言,使他的作品成为平面设计的典范教案,使他无论是在日本, 还是在欧洲、美国等地,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东方的思想与韵味,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正如他在回答中国学生“创新的源泉”问题时所说,他的创造成果大多数与中国文化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大闹天宫”动画片中的孙悟空就是他最为直接的创造性偶像。他师从埃舍尔,早期的作品形态表现简约、直白,深受西方现代设计影响,特别在处理图底关系和矛盾空间上直接受到埃舍尔的影响。但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东方的设计思维与东方文化,在图底之间变幻莫测,产生了不同于埃舍尔的图形表达方式。
东方的思维把重心放在对事物关系的整体、综合的把握上面,重视以“心”感“心”,“由吾之身,及人之身”,重直观经验又引出重意象、联想与想像、重归纳。以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福田繁雄习惯从“关系”之中寻求设计的突破口,有意识的模糊图底之间的界线,从而产生具有双重意象的图形。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如图2),他就开始运用“共用线”、“共用形”,探讨“图”与“底”之间的互生互存关系。图中正形——白色部分为向下重复排列的女性之腿,负形——黑色部分巧妙的形成向上重复排列的男性之腿,白色与黑色,上升与下降,正形与负形,虚实相生,阴阳互补。这种图底关系的处理与埃舍尔理性的、明确的、分割的、独立的、过渡的处理手法不同,他强调的是一种太极中太阳中有少阴,太阴中有少阳的,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福田繁雄的作品中更有种东方的哲学思想与双重意象的表达。 确实,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看成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所在。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在对立中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互补发展。
2方法的互补
2.1写实与意象
埃舍尔的作品大都以写实的方式,以相机般精确纪录的方式对对象进行表达,作品中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境。如图3所示,埃舍尔的传世名作之《手画手》。画面上有两只都正在执笔画画的手,形态描绘手法写实,乍看平淡无奇,可当你深入观察时发现如此的奇妙。握笔的右手正在仔细地绘画左手的衣袖,而与此同时,左手也正在执笔仔细的描绘着右手,手部的纹理、质感真实可见,两只笔都结束于即将完成的袖口。画面在此时戛然而止,把无限的疑惑留给观众,究竟是左手画右手,还是右手画左手?谁能分辨的清楚!画面中的两只手都很有立体感,写实、生动,细节跃然纸上。在这样的一幅画上:真实与荒谬,现实与幻想,可能与不可能交织在一起,整个画面出现了矛盾的意味和哲学的思索,到底哪是起点?哪是终点?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王弼语)。“意象”:因视成象,因思成想,逐成意象,而非物象。福田繁雄的作品大多善用意象思维进行创作与表达,在“UCC”咖啡馆海报中(如图4),10只拿着咖啡杯的手以漩涡形正负交错,造成视线沿着螺旋形旋转与膨胀,手膀的造型又如搅拌的咖啡产生的漩涡,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乏幽默情趣。透过这张作品,我们看到他故意不明确交代图和底关系,有意识的让图与底产生反转互融的现象,进而产生双重意象。这种意象的处理方式贯穿在福田繁雄的图形创作之中。
2.2直白与隐喻
直白与隐喻是图形设计作品的精神气质与情感特征的一种表现。在图形创作中,埃舍尔更倾向于西方理性思维下的以直白的、清晰的、富有逻辑的方式去表现他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这种方式我们在《瀑布》、《手画手》等这些代表作品中清晰可见。
福田繁雄的作品在其东方文化的根植下,在东方人学思想的影响下,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以物喻人”、运用“比类取象、直观外推” 将人的经验(社会、心理)合理外推,进行直觉体悟与整体综合,用以解释他对社会、伦理、人生等种种问题的思考。
2.3精繁与简练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曾说过:“形态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埃舍尔的作品“不可能的绘画”——奇异建筑式绘画,描绘手法精确,细致的处理复杂的细节,运用矛盾空间、悖论、以及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的三角原理进行创作。例如作品《瀑布》(如图5所示)的流水川流不息,完全违反地心吸力,所表达的图像是毫不合理的。画面中,两个彭罗斯三角形被结合成一个不可能的形状,安放在水塔之上。瀑布是一个封闭系统,水流如何从三层流入一层?还是在一个平面上流淌?又如何使风车轮象一台永动机一样连续地转动?这一切违背了能量守衡的定律,但乍一看,又是那么的自然。正是由于它的透视看上去是十分正确的,对复杂造型的描绘如此的精确,让一切看似那么真实可信,只有更仔细地看,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个结构不可能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埃舍尔把我们转移到令人眼花缭乱地王国,在这里“上”、“下”、“前”、“后”这类词语都失去了意义。
与埃舍尔的写实、精确,造型复杂不同,福田繁雄的作品大多形态简洁、概括。这正如同他自己所说:“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他在创作中求取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间的统一。同样善于表达“不可能的图形”,福田繁雄的经典代表作1945反战招贴(如图6所示)——谁先发动战争将自取灭亡,可谓运用极简的图形,逆向的弹头,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不需要繁杂的细节,不需要华丽的色彩,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3结束语
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曾经提到:一套由某一种认知意向衍生的分析架构,能够使我们“看到了”其他的分析架构所不能看到的“现象”。透过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从“互补理解”的角度,深入分析这两位大师图形背后的设计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法,发现一系列互补的方法,必将使我们的认识力走向深入,并为今后的图形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互补设计方法。
本论文属于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专项计划资助项目《平面设计中的互补设计方法研究》,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NUST2012YBXMO63
参考文献
[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布鲁诺·恩斯特.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4]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