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以头针带针为康复训练手段,观察其在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治疗中表现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患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以入院病历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单号入对照组,双号入观察组,观察组(34例)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头针带针训练,对照组(34例)实施基础训练。对比康复成效差异。结果 两组吞咽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功能优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洼田饮水试验:两组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评分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arthel)比较,治疗后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比較,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该病症治疗中,以头针带针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手段,可取得更优越的治疗成效,促进患者康复,优化临床表现,应用价值明显,应予以临床应用。
关键词:康复训练;中风后康复;假性球麻痹;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6-0022-03
中风后患者常见假性球麻痹症状,存在吞咽困难,不仅生活不便,而且可致残致死,积极治疗必要性明显[1]。当前无高效、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有多样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策略[2]。以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本文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具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样本,说明了头针带针的康复训练的推进方式,观察其治疗成效优越性,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8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以入院病历编号实施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57.86±3.47)岁。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57.68±3.52)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诊断要求;②患者年龄区间为50~73岁;③20 d≤病程≤210 d;④自主意识良好;⑤无其他合并严重病症;⑥书面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自主意识较弱;③合并严重病症。
1.3 方法
1.3.1 西医常规治疗
执行于两组。进行脱水治疗,对血小板聚集问题进行干预,优化患者微循环。进行西医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降糖降压,调节脂血指标,优化脑代谢。缓解患者关节僵持表现,进行OT治疗,针对偏瘫肢体设计综合性多维度训练。使用体针,同组医护人员,同款治疗方案。随访3个月,随访期通过电话、微信或走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沟通病情,评价病情进展,并通过征询了解患者在治疗后的自我护理情况。
1.3.2 区别康复训练
对照组:引导患者完成呼吸训练以及吞咽器官的功能训练,辅助患者掌握吞咽技巧,学习应对性进食方式。①每日进食训练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端坐,将头部居中,颈部前倾,若患者无法端坐则将躯干抬升30 °,呈仰卧位,避免食物逆流误吸,在进食结束后应该讲床头抬升30 °保持30 min。食物应制作成糊状,选择柄长的勺子喂食,将食物放在舌侧便于吞咽。训练时长30~45 min/(次·d)。训练频率为6次/周,1个疗程2周,执行两个疗程。②呼吸训练:可采取深呼吸配合有效咳嗽方式进行,方法为引导患者深呼吸,学习有效咳嗽方式,深呼吸训练间隔为2~4 h,吸气之后,维持屏气状态,继而爆发性咳嗽。也可采取胸部叩击方式进行,方法为五指呈并拢姿势,指尖弯向掌心方向,使腕部处于放松状态,以空心掌对准胸部积痰位置叩击。叩击顺序为自肺底开始推向肺尖、由肺外侧推向肺部内侧,1~3 min/次,持续时间15~20 min,2~3次/d,餐前进行。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执行基础,观察组采用头针带针康复训练。患者头针带针,在专业引导下接受康复训练,以吞咽功能恢复为直接目标。针刺治疗时,定位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其下位置1/5区域,以毫针刺穴位,治疗所用毫针规格为1寸,入针时针和头皮夹角约为30 °,入针应果断迅速。针入皮下后,针尖抵达帽状腱膜,指下感觉为阻力减弱,即可使针和头皮保持平行,采取提插并捻转手法,施针速度>60次/min。间隔10 min捻转毫针,其后留针0.5 h。施针频次6次/周,治疗时长4周。随访期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评价治疗成效。效果显著:经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吞咽功能变化,分值>治疗前6~8分;可见成效:经治疗干预,实施吞咽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分值>治疗前3~5分;未见成效:经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分值>治疗前1~2分。造影检查评分(10分制)依据:可食用稀流质,0~2分;可食用浓流质,2~4分;可食用糊状物,5~7分;可食用固体食物,8~10分。
于治疗前后及出院后随访期实施患者病情测评。①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可见成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洼田饮水试验:要求患者保持坐位,饮温水30 mL,待其饮水完毕,记录饮水耗时,观察患者表现。未见停顿及呛咳,饮水时间<5 s,计1分;未见停顿及呛咳,饮水时间>5 s,计2分;未见停顿,可见呛咳,计3分;2次完成饮水,可见呛咳,计4分;无法完成饮水,可见呛咳,计5分。评价标准:吞咽功能正常,分值=1;可能存在吞咽障碍,分值=2;吞咽障碍,分值≥3。③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arthel)测评。评价标准(100分制):重度依赖,0~40分,完全依靠他人照护;中度依赖,41~60分,大部分依靠他人照护;轻度依赖,61~99分,少部分依靠他人照护;100分,完全不依靠他人照护。分值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正相关。④卒中量表(NIHSS)测评:评分0~42分,分值与病情优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为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吞咽康复训练患者数据,计数资料如吞咽康复情况等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如基本信息资料等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效对比
经过治疗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
以洼田饮水试验为检测方法,评估患者情况。治疗前,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评分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分值增加较多。显示二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见改善,观察组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Barthel测评对比
治疗前,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患者Barthel指数治疗后均比治疗之前更高,同时可见观察组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NIHSS测评
治疗前,NIHSS评分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干预,该评分均有所降低,同时观察组变化较为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见表4。
3 讨论
中风为老年高发疾病,据不完全统计,中风发病患者男性约为女性14.3倍[3]。中风多为突发,病程推进迅速,故而被称为“卒中”[4]。发病患者常见猝然晕厥,口舌可见歪斜表现,言语功能障碍,伴有半身不遂,部分患者无猝然晕厥过程,但有其他表现[5]。该病不仅可致残,还可致死,发病率连年攀升。假性球麻痹为中风高频症状,可致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失去语言能力、认知功能障碍,必须积极治疗。
通过康复训练,可训练中风后患者吞咽能力,头针治疗并带针训练,比单纯实施西医治疗干预可取得更明显的康复训练成效。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虽然可见成效,但是效果较弱。头针带针式训练,辅助中风后存在假性球麻痹病症的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以中医疗法联合西医手段,充分发挥动态治疗合并静态治疗双向治疗优势,达到治疗协同目的,采取此种手段,中风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明显,应用价值显著,建议临床应用。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治疗手段前,患者基础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都可见提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以头针带针治疗合并康复训练,以西医治疗结合中医针灸干预手段,为融合式、综合性联合治疗手段,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双维度施治,利用中医静态治疗,合并先进康复训练,动、静治疗协同,康复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丽,包雄英,郭春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概况[J].云南中醫中药杂志,2017,38(8):89-91.
[2]冯晔,任健.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3):121-124.
[3]贺建强,韩润霞,李明睿,等.头针带针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20,42(2):28-30.
[4]冯晔,汤继芹,任健.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Meta分析[J].吉林中医药,2020,40(3):398-401.
[5]黄龙英,袁卫忠.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3):93-95.
关键词:康复训练;中风后康复;假性球麻痹;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6-0022-03
中风后患者常见假性球麻痹症状,存在吞咽困难,不仅生活不便,而且可致残致死,积极治疗必要性明显[1]。当前无高效、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有多样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策略[2]。以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本文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具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样本,说明了头针带针的康复训练的推进方式,观察其治疗成效优越性,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8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以入院病历编号实施随机分组。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57.86±3.47)岁。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57.68±3.52)岁。两组有可比性(P>0.05)。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诊断要求;②患者年龄区间为50~73岁;③20 d≤病程≤210 d;④自主意识良好;⑤无其他合并严重病症;⑥书面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自主意识较弱;③合并严重病症。
1.3 方法
1.3.1 西医常规治疗
执行于两组。进行脱水治疗,对血小板聚集问题进行干预,优化患者微循环。进行西医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降糖降压,调节脂血指标,优化脑代谢。缓解患者关节僵持表现,进行OT治疗,针对偏瘫肢体设计综合性多维度训练。使用体针,同组医护人员,同款治疗方案。随访3个月,随访期通过电话、微信或走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沟通病情,评价病情进展,并通过征询了解患者在治疗后的自我护理情况。
1.3.2 区别康复训练
对照组:引导患者完成呼吸训练以及吞咽器官的功能训练,辅助患者掌握吞咽技巧,学习应对性进食方式。①每日进食训练过程中需要使患者端坐,将头部居中,颈部前倾,若患者无法端坐则将躯干抬升30 °,呈仰卧位,避免食物逆流误吸,在进食结束后应该讲床头抬升30 °保持30 min。食物应制作成糊状,选择柄长的勺子喂食,将食物放在舌侧便于吞咽。训练时长30~45 min/(次·d)。训练频率为6次/周,1个疗程2周,执行两个疗程。②呼吸训练:可采取深呼吸配合有效咳嗽方式进行,方法为引导患者深呼吸,学习有效咳嗽方式,深呼吸训练间隔为2~4 h,吸气之后,维持屏气状态,继而爆发性咳嗽。也可采取胸部叩击方式进行,方法为五指呈并拢姿势,指尖弯向掌心方向,使腕部处于放松状态,以空心掌对准胸部积痰位置叩击。叩击顺序为自肺底开始推向肺尖、由肺外侧推向肺部内侧,1~3 min/次,持续时间15~20 min,2~3次/d,餐前进行。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执行基础,观察组采用头针带针康复训练。患者头针带针,在专业引导下接受康复训练,以吞咽功能恢复为直接目标。针刺治疗时,定位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其下位置1/5区域,以毫针刺穴位,治疗所用毫针规格为1寸,入针时针和头皮夹角约为30 °,入针应果断迅速。针入皮下后,针尖抵达帽状腱膜,指下感觉为阻力减弱,即可使针和头皮保持平行,采取提插并捻转手法,施针速度>60次/min。间隔10 min捻转毫针,其后留针0.5 h。施针频次6次/周,治疗时长4周。随访期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评价治疗成效。效果显著:经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吞咽功能变化,分值>治疗前6~8分;可见成效:经治疗干预,实施吞咽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分值>治疗前3~5分;未见成效:经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分值>治疗前1~2分。造影检查评分(10分制)依据:可食用稀流质,0~2分;可食用浓流质,2~4分;可食用糊状物,5~7分;可食用固体食物,8~10分。
于治疗前后及出院后随访期实施患者病情测评。①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可见成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洼田饮水试验:要求患者保持坐位,饮温水30 mL,待其饮水完毕,记录饮水耗时,观察患者表现。未见停顿及呛咳,饮水时间<5 s,计1分;未见停顿及呛咳,饮水时间>5 s,计2分;未见停顿,可见呛咳,计3分;2次完成饮水,可见呛咳,计4分;无法完成饮水,可见呛咳,计5分。评价标准:吞咽功能正常,分值=1;可能存在吞咽障碍,分值=2;吞咽障碍,分值≥3。③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arthel)测评。评价标准(100分制):重度依赖,0~40分,完全依靠他人照护;中度依赖,41~60分,大部分依靠他人照护;轻度依赖,61~99分,少部分依靠他人照护;100分,完全不依靠他人照护。分值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正相关。④卒中量表(NIHSS)测评:评分0~42分,分值与病情优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为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吞咽康复训练患者数据,计数资料如吞咽康复情况等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如基本信息资料等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效对比
经过治疗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
以洼田饮水试验为检测方法,评估患者情况。治疗前,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评分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分值增加较多。显示二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见改善,观察组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Barthel测评对比
治疗前,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患者Barthel指数治疗后均比治疗之前更高,同时可见观察组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NIHSS测评
治疗前,NIHSS评分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干预,该评分均有所降低,同时观察组变化较为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见表4。
3 讨论
中风为老年高发疾病,据不完全统计,中风发病患者男性约为女性14.3倍[3]。中风多为突发,病程推进迅速,故而被称为“卒中”[4]。发病患者常见猝然晕厥,口舌可见歪斜表现,言语功能障碍,伴有半身不遂,部分患者无猝然晕厥过程,但有其他表现[5]。该病不仅可致残,还可致死,发病率连年攀升。假性球麻痹为中风高频症状,可致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失去语言能力、认知功能障碍,必须积极治疗。
通过康复训练,可训练中风后患者吞咽能力,头针治疗并带针训练,比单纯实施西医治疗干预可取得更明显的康复训练成效。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治疗手段,虽然可见成效,但是效果较弱。头针带针式训练,辅助中风后存在假性球麻痹病症的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以中医疗法联合西医手段,充分发挥动态治疗合并静态治疗双向治疗优势,达到治疗协同目的,采取此种手段,中风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明显,应用价值显著,建议临床应用。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治疗手段前,患者基础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都可见提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以头针带针治疗合并康复训练,以西医治疗结合中医针灸干预手段,为融合式、综合性联合治疗手段,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双维度施治,利用中医静态治疗,合并先进康复训练,动、静治疗协同,康复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丽,包雄英,郭春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概况[J].云南中醫中药杂志,2017,38(8):89-91.
[2]冯晔,任健.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3):121-124.
[3]贺建强,韩润霞,李明睿,等.头针带针状态进行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20,42(2):28-30.
[4]冯晔,汤继芹,任健.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Meta分析[J].吉林中医药,2020,40(3):398-401.
[5]黄龙英,袁卫忠.醒脑开窍针刺疗法联合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