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近两年来东北地区发展困难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和企业的亏损面上升,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问题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振兴东北经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振兴东北经济意义重大。东北三省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东北地区也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地区,是重化工业比重高、大型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也是资源、产业、人才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的地区。东北地区能否顺利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东北经济活跃了,全国经济这盘棋就会更活;东北经济稳固了,全国经济增长就会更稳固;东北转型升级了,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就会更顺利。因此,东北振兴从来都不是区域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关系长远、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
第二,振兴东北经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2003年至2015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1%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二是结构调整扎实推进,部分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部分高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增值税改革、农业税减免等在东北地区先行先试,近年来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取得了新的进展。四是民生持续改善。2003年以来,东北三省累计改造棚户区超过了3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东北三省有约37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水质好转,天然林采伐有序停止,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为主的转变。
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要补三个短板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一些地区和企业不能适应新常态,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回落的幅度也比较大,有人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新一轮的东北经济振兴,如何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我建议重点要补三个短板:
一是补市场机制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东北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补市场机制的短板,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着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其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在经济特别是工业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企业多、历史包袱沉重,地方发展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依赖性强。要调整国有资产布局,逐步从产能过剩、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中退出,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应和效益,要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使国有企业能够卸下包袱,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要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重塑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要更加注重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推出一批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为民营经济全力参与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企业要守法合规经营,增强诚信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
二是补结构调整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紧迫要求。东北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这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优势,过去十几年,是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景气周期,这是东北地区经济同时期好于全国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绝大多数重化工业行业,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化工等产能都严重过剩,这些行业发展空间狭小,未来衰退的速度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
补结构调整的短板,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化解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要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重大装备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和产品附加值;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此外,东北地区的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结构调整如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矛盾就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这个从经济运行的结果也可以得到证明。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产业分化发展更加明显,原材料产品等产业持续面临着下行压力,而机器人、航空、集成电路装备、新材料等等这样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旅游业等一些产业,则是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三是要补创新创业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研发实力雄厚,但是研发成果的当即转化率不高,科研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是制约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
补创新创业的短板,必须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的主要生成点和着力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加快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体系。
要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建成若干国家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要改善金融服务,培育发展创投、风投、众筹等支持创新的金融工具,扩大资金的有效供给。
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来培养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同时在东北地区还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通过鼓励创业,催生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创造更多新实业、新岗位,吸引大批东北的技术人才、管理精英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回流,在黑土地上施展才华。
要通过鼓励创新,加快技术的转移、转化、应用和推广,加速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空间,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效应。
振兴东北经济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振兴东北经济意义重大。东北三省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东北地区也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地区,是重化工业比重高、大型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也是资源、产业、人才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的地区。东北地区能否顺利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东北经济活跃了,全国经济这盘棋就会更活;东北经济稳固了,全国经济增长就会更稳固;东北转型升级了,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就会更顺利。因此,东北振兴从来都不是区域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关系长远、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
第二,振兴东北经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2003年至2015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1%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二是结构调整扎实推进,部分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部分高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增值税改革、农业税减免等在东北地区先行先试,近年来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取得了新的进展。四是民生持续改善。2003年以来,东北三省累计改造棚户区超过了3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东北三省有约37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重点领域水质好转,天然林采伐有序停止,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为主的转变。
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要补三个短板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一些地区和企业不能适应新常态,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回落的幅度也比较大,有人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新一轮的东北经济振兴,如何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我建议重点要补三个短板:
一是补市场机制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东北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补市场机制的短板,首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和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管制,着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其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在经济特别是工业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企业多、历史包袱沉重,地方发展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依赖性强。要调整国有资产布局,逐步从产能过剩、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中退出,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应和效益,要解决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使国有企业能够卸下包袱,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要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重塑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再次要更加注重发展民营经济。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推出一批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为民营经济全力参与新一轮东北经济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企业要守法合规经营,增强诚信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
二是补结构调整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紧迫要求。东北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这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优势,过去十几年,是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景气周期,这是东北地区经济同时期好于全国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结构调整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绝大多数重化工业行业,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化工等产能都严重过剩,这些行业发展空间狭小,未来衰退的速度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快。
补结构调整的短板,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化解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市场空间。要促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重大装备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和产品附加值;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此外,东北地区的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结构调整如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矛盾就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这个从经济运行的结果也可以得到证明。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产业分化发展更加明显,原材料产品等产业持续面临着下行压力,而机器人、航空、集成电路装备、新材料等等这样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旅游业等一些产业,则是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三是要补创新创业的短板,这是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研发实力雄厚,但是研发成果的当即转化率不高,科研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是制约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
补创新创业的短板,必须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的主要生成点和着力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加快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体系。
要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建成若干国家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要改善金融服务,培育发展创投、风投、众筹等支持创新的金融工具,扩大资金的有效供给。
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来培养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同时在东北地区还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通过鼓励创业,催生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创造更多新实业、新岗位,吸引大批东北的技术人才、管理精英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回流,在黑土地上施展才华。
要通过鼓励创新,加快技术的转移、转化、应用和推广,加速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空间,全面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