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职业学校必须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途径,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农学类相关课程,农学专业也由此而成为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专业。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素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农学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许多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还是静止不动,已经淘汰。农学专业它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基础课程一样有模式可套,有教参书。所以等职业学校里面的农学专业教师是五花八门,表现在:有的是打开书从第一页念到最后一页,这样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的是课堂上夸夸其谈,却不能动手指导学生田间操作,经常以巧妙的言语避开学生的提问;有的专挑自己知道的讲,不知道的不讲;有的上课多讲故事,小讲专业知识,但学生喜欢,可毕业时就大骂专业教师;有的知识、实践经验都丰富,确没有讲课艺术,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灌输给学生,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的不讲上课纪律,只讲是否完成任务。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想一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上如此水平的农学专业教师,那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标准吗?
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了空话。要想培养一流的教师,学校必须要下一番大功夫来改革专业教师队伍,否则很难保证学生不流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要想聘任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优秀,那是不现实的,至少要聘请一名专业带头人(不但要有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要一定的领导能力),然后花一定经费以专业带头人为中心写好计划,组织专业教师针对职校生特点对专业技能、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培训完后进行考核,考核时校领导必须参加,不合格反复培训,对反复培训不合格者由学校进行处罚。校领导要不定期到学生中去调查专业教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农学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一定要让教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人才?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授的知识才能不脱离实际。专业教师利用暑假或寒假时间多去接触企业,平时多关注人才市场。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办出职校特色。
二、活跃课堂,奠定创新教育的基础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课堂都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最基本平台,沉闷的中国填鸭式教学在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课本的更新永远更不上现今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如此,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并不能良好与社会接轨。应试教育反复固化青年一代天马行空式的活跃思维。这些陈旧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职高农学专业学生的教育。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多时间的思考和决断,对于学生可自主完成的知识,仅发挥老师的启发作用,多提问,多交流,多思考,多鼓励,多结合现今的实际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宝贵的课堂学到的不仅仅是固化的知识,还有可能启迪学生思考未来发展的大计。
三、利用课外,多多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一切的资源和资料都显得那样的唾手可得。学生自觉利用好信息这个平台,如,多在网上查资料、图书馆、微博、杂志等,都能让学生获得全国各地的多样的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的具体现状,信息化的时代,世界的连结更紧密,谁能利用好网络平台,谁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取得优先的发展。课堂外,老师多建议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网站,教学生们关注民生,多与同学交流。许多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交流中得以实现的。
四、课外多实践,实践出真知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不是表现在他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上,而是他对所掌握的理论知道的应用能力上。在这里运用也未尝不可。职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技能,才是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没有实实在在的接触只凭课本上的单调阐述,未免太过抽象,学生记不牢也不好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学校是教育的集中之地,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学生学到的东西于社会的使用是否合格。所以,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这些措施可以补充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不足,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以,职高学生应该主动寻求实践的场所与机会,同时,学校也要相应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开设开发式实验室、组织学生亲自种植作物、与一些社会企业合作打造更多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研究、创建学生实践社团、或者组织学生下农田活动等等,在强化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专业的不懈追求
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农学专业课本的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想知道一件事情的一部分很容易,想知道它的全部往往很困难。实际应用的情况却是,只要掌握事情的内容越多,对事物越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为之所用。恐惧源于未知,在我们不断学习和了解过程中,必将能够看到事物的多重属性。在学生的研究了解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推动。我们应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艰苦研究的精神,在实际的操作中,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研究平台,对于有重大突破的研究给予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奖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定的推动力才能让一个专业得到好的发展和长远进步。
六、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
对于教育和创新的投入从来都不是一纸空话,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和落实,同时更希望能够有大的收益。现今市场化经济的时代,教育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才是关键所在,所有的发明与创造因市场化而获得最大的利益,与此同时,也服务了人类,为生活所用。怎样才能出高产、低毒、高效的农作物,怎样才能让人民大众吃的更营养,更放心,如何能够让人类拥有健康的体魄,怎样才能让作物来源更快捷和方便?这些对技术的高要求和实际的管理都在不断鞭策我们前进。
总之,创新和农学专业结合的道路任重道远,而我国人多地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背负历史责任的年轻一代,祖国的富强和范柔需要我们有志青年的不断努力。还需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斗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继袁隆平后更大的农业发明造福人类。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队伍素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础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农学课程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许多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还是静止不动,已经淘汰。农学专业它不像语文、数学等其它基础课程一样有模式可套,有教参书。所以等职业学校里面的农学专业教师是五花八门,表现在:有的是打开书从第一页念到最后一页,这样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的是课堂上夸夸其谈,却不能动手指导学生田间操作,经常以巧妙的言语避开学生的提问;有的专挑自己知道的讲,不知道的不讲;有的上课多讲故事,小讲专业知识,但学生喜欢,可毕业时就大骂专业教师;有的知识、实践经验都丰富,确没有讲课艺术,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灌输给学生,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的不讲上课纪律,只讲是否完成任务。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想一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上如此水平的农学专业教师,那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标准吗?
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了空话。要想培养一流的教师,学校必须要下一番大功夫来改革专业教师队伍,否则很难保证学生不流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要想聘任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优秀,那是不现实的,至少要聘请一名专业带头人(不但要有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要一定的领导能力),然后花一定经费以专业带头人为中心写好计划,组织专业教师针对职校生特点对专业技能、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培训完后进行考核,考核时校领导必须参加,不合格反复培训,对反复培训不合格者由学校进行处罚。校领导要不定期到学生中去调查专业教师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农学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一定要让教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人才?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授的知识才能不脱离实际。专业教师利用暑假或寒假时间多去接触企业,平时多关注人才市场。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办出职校特色。
二、活跃课堂,奠定创新教育的基础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课堂都是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最基本平台,沉闷的中国填鸭式教学在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课本的更新永远更不上现今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如此,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并不能良好与社会接轨。应试教育反复固化青年一代天马行空式的活跃思维。这些陈旧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职高农学专业学生的教育。课堂上,教学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多时间的思考和决断,对于学生可自主完成的知识,仅发挥老师的启发作用,多提问,多交流,多思考,多鼓励,多结合现今的实际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宝贵的课堂学到的不仅仅是固化的知识,还有可能启迪学生思考未来发展的大计。
三、利用课外,多多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一切的资源和资料都显得那样的唾手可得。学生自觉利用好信息这个平台,如,多在网上查资料、图书馆、微博、杂志等,都能让学生获得全国各地的多样的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的具体现状,信息化的时代,世界的连结更紧密,谁能利用好网络平台,谁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取得优先的发展。课堂外,老师多建议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网站,教学生们关注民生,多与同学交流。许多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交流中得以实现的。
四、课外多实践,实践出真知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不是表现在他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上,而是他对所掌握的理论知道的应用能力上。在这里运用也未尝不可。职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科学技能,才是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没有实实在在的接触只凭课本上的单调阐述,未免太过抽象,学生记不牢也不好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学校是教育的集中之地,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学生学到的东西于社会的使用是否合格。所以,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这些措施可以补充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不足,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所以,职高学生应该主动寻求实践的场所与机会,同时,学校也要相应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开设开发式实验室、组织学生亲自种植作物、与一些社会企业合作打造更多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研究、创建学生实践社团、或者组织学生下农田活动等等,在强化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五、专业的不懈追求
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农学专业课本的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想知道一件事情的一部分很容易,想知道它的全部往往很困难。实际应用的情况却是,只要掌握事情的内容越多,对事物越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为之所用。恐惧源于未知,在我们不断学习和了解过程中,必将能够看到事物的多重属性。在学生的研究了解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推动。我们应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艰苦研究的精神,在实际的操作中,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研究平台,对于有重大突破的研究给予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奖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定的推动力才能让一个专业得到好的发展和长远进步。
六、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
对于教育和创新的投入从来都不是一纸空话,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和落实,同时更希望能够有大的收益。现今市场化经济的时代,教育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才是关键所在,所有的发明与创造因市场化而获得最大的利益,与此同时,也服务了人类,为生活所用。怎样才能出高产、低毒、高效的农作物,怎样才能让人民大众吃的更营养,更放心,如何能够让人类拥有健康的体魄,怎样才能让作物来源更快捷和方便?这些对技术的高要求和实际的管理都在不断鞭策我们前进。
总之,创新和农学专业结合的道路任重道远,而我国人多地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背负历史责任的年轻一代,祖国的富强和范柔需要我们有志青年的不断努力。还需要我们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斗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继袁隆平后更大的农业发明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