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两幅王铎为小潞王朱常淓祝寿的书画之作,一幅为画作《水墨竹石》条轴,一幅为书法拓片《为小潞王祝寿碑》,记载了王铎与小潞王之间的君臣之情与朋友之谊。
一、王铎与小潞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又称“王孟津”,祖籍山西太原。明天启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右侍郎等职,后在南明小朝廷任次辅要职,降清后为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他博学好古,工诗文,善书画,尤以书法独具特色,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潞国主贤殿下即二世潞王朱常淓(1607-1646),乃潞简王朱翊鏐第三子。潞简王朱翊鏐为明穆宗第四子,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母兄弟,四岁而封,万历十七年就藩卫辉,是明后期诸藩之首。潞简王朱翊鏐去世后,其子朱常淓嗣王位,为二世潞王,又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或敬一主人、敬一道人。小潞王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万历四十六年袭封潞王,明亡后被迫降清,顺治三年被杀于北京。他工书画、好古玩、善音律、精制琴、致力于著书和刻书,风尚高雅。善写草、楷、篆、隶书体,清人彭蕴灿《画史汇传·朱常淓传》称他“善竹、石”,《临安旬制纪》说他“尤精于画兰”。他还通音律,对古乐理有较深研究,编纂了《潞藩簒集古音正宗》一书,善鼓琴,亦善制琴,所制潞琴,名重天下,另有围棋著作《万汇仙机棋谱》、史学著作《古今宗藩懿行考》等。作为明代藩王,朱常淓在政治上并无作为,然有贤名,在文化艺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二、王铎《水墨竹石》条轴赏析
《水墨竹石》条轴,三级品,丝质,纵109厘米,横39厘米。右下以水墨绘山石、竹子、树木,左上落款署“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 王铎”,下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下朱文方印“王铎之印”,潞国主贤殿下即二世潞王朱常淓,又称小潞王,遐龄原指四十岁,后引申为长寿之意,该幅画作是王铎为二世潞王朱常淓祝寿所作水墨条轴。
由画作落款“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 王铎”可知,该幅水墨画作于明壬午年六月,即崇禎十五年(1642年),时年王铎51岁,小潞王朱常淓36岁。潞王的封地卫辉府与王铎的家乡孟津同属河南,两人一为风雅高尚的明皇室藩王,一为当世著名书画家、诗人和官员,因志趣相投,甚为合契。崇祯十四年(1641)初,王铎老父病故,同年母亲亦病故,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王铎返归故里孟津安葬父母于祖茔。此时农民起义军占领孟津,王铎不得不阖家避难于新乡、滑县、封丘、夏镇等地,于新乡避难时,正值小潞王朱常淓寿诞,于是王铎作画以贺好友寿诞之喜,并答庇护之情。
王铎的绘画在明晚期具有重大影响,王铎的好友及姻亲张缙彦评论他的绘画“间为山水竹石,一准董北苑、范中立诸家,没之后,字画一纸贾万钱”,然而世人多重其书法,较少论及绘画,这与王铎绘画作品传世不多有关。王铎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尤其明末战乱,鲜有遐思凝神作画,后仕清朝,公务闲暇之余,可专注作画。从绘画题材来看,明末时以兰草、竹石为主,入清后多作山水;从存世作品来看,多为入清后的山水之作。该画作以水墨绘山石、竹子、树木,皴擦不多,以水墨晕染作气,意趣自别,画格高古,意境幽深,追求禅意;章法简练,层次明快,气韵横贯。画作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为其官职印,下朱文方印“王铎之印”。王铎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受命南京礼部尚书,因“宗伯”为古代官名,掌宗庙昭穆之礼,所以后世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故王铎用“宗伯”之印。
三、王铎《为小潞王祝寿碑》赏析
王铎为小潞王贺寿,除绘该水墨竹石条轴外,另有诗文书作相酬,后刊刻成碑(以下称《祝寿碑》),现藏于卫辉市博物馆,有拓片藏于新乡市博物馆。该碑高2.6米,宽0.75米,厚0.27米,为五言诗十二句,其文如下:
锡圭镇河朔,王业绍谋令。数传亢琼牒,虔礼厚光命。
闻能效棣仪,允焉辑安敬。明典伟帝裔,休禧畣保定。
磐石绵埏垓,亿万笃鸿庆。寿礽天表现,谟徽永昌重。
落款署:“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孟津王铎撰并拜书”,下钤篆刻朱文印两方,上为“王铎之印”,下为“宗伯学士”。王铎工诗文,开创中州“孟津诗派”,在明末诗坛被朱方庵推为“四大家”之首,在清初诗坛与薛所蕴、刘正宗合称“京师三大家”,现存诗歌六千余首。然此诗因为祝寿所作,言辞华藻瑰丽,多为对小潞王的溢美之词,未能反映王铎真实的诗文水平。但王铎书法“五十以后,更加淬砺”,此为王铎51岁所作,书风趋于成熟,为大家之作,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王铎著名的《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即作于同年暮春,已完全克服线条偏弱的缺点,用笔苍老劲健,张弛有度,流转自如。该《祝寿碑》为王铎行草书,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厚重雄浑,笔法丰富多变,布局疏密有致,字体欹正相依。由碑刻线条可知,该行草书体现了王铎独特的“涨墨”技法,其用墨由涨到湿,由湿到干,墨色千变万化,一笔写就,利用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字体的欹正黑白,制造强烈的视觉冲突,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四、结语
王铎与小潞王朱常淓生于晚明,处于王朝革鼎之际,小潞王作为明宗室藩王,政治上不被允许有所作为,只能寄情文艺,王铎空怀报国之志,却难阻大厦之将倾。正是因为战乱不断,才致使王铎于1642年因农民起义避难于新乡,恰逢小潞王诞辰,因而留下王铎为小潞王祝寿之作,
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王铎与小潞王命运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1645年,南明小朝廷派王铎留守南京,清军多铎来袭,王铎与钱谦益雨夜出门跪迎降清,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成为被鄙夷的贰臣。乾隆时期,在编撰《四库全书》之际,朝廷查毁了王铎全部书刊,并将之列入《贰臣传·乙编》。王铎降清之后,内心备受煎熬,政治上无所建树,寄情书画以求留下不灭的艺术声名,最终却被朝廷官方钉在了耻辱架上。
与之相反,南京失守后,南明小朝廷政权由南京转入杭州,小潞王移居杭州并被拥戴监国。因他并无政治才华,且自感大势已去,又不忍残民,不愿以杭州千万人民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他个人的“不愧为洪武子孙”的所谓名节,以“请弗害人”为条件,到清营投降,赢得了杭州人民深深的感激,被当地人誉为“潞佛子”。但降清后不久,就与鲁王等九位明皇宗亲一起被押解至京,次年以“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处斩。
王铎与小潞王,一为臣子,一为藩王,因翰墨情趣结为好友,在王朝变革之际都选择了降清,然而王铎被打上“贰臣”之污名,苟延残喘七年,小潞王被冠以“潞佛子”之美名,次年即被杀害。两人被思想开放的时代所造就,又被混乱黑暗的时代所裹挟,而王铎为小潞王祝寿所作之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作者简介:
张蒙(1989— ),汉,河南新乡人,致力于馆藏书画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东路697号平原博物院西门
一、王铎与小潞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又称“王孟津”,祖籍山西太原。明天启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右侍郎等职,后在南明小朝廷任次辅要职,降清后为礼部尚书、礼部左侍郎。他博学好古,工诗文,善书画,尤以书法独具特色,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潞国主贤殿下即二世潞王朱常淓(1607-1646),乃潞简王朱翊鏐第三子。潞简王朱翊鏐为明穆宗第四子,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母兄弟,四岁而封,万历十七年就藩卫辉,是明后期诸藩之首。潞简王朱翊鏐去世后,其子朱常淓嗣王位,为二世潞王,又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或敬一主人、敬一道人。小潞王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万历四十六年袭封潞王,明亡后被迫降清,顺治三年被杀于北京。他工书画、好古玩、善音律、精制琴、致力于著书和刻书,风尚高雅。善写草、楷、篆、隶书体,清人彭蕴灿《画史汇传·朱常淓传》称他“善竹、石”,《临安旬制纪》说他“尤精于画兰”。他还通音律,对古乐理有较深研究,编纂了《潞藩簒集古音正宗》一书,善鼓琴,亦善制琴,所制潞琴,名重天下,另有围棋著作《万汇仙机棋谱》、史学著作《古今宗藩懿行考》等。作为明代藩王,朱常淓在政治上并无作为,然有贤名,在文化艺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二、王铎《水墨竹石》条轴赏析
《水墨竹石》条轴,三级品,丝质,纵109厘米,横39厘米。右下以水墨绘山石、竹子、树木,左上落款署“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 王铎”,下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下朱文方印“王铎之印”,潞国主贤殿下即二世潞王朱常淓,又称小潞王,遐龄原指四十岁,后引申为长寿之意,该幅画作是王铎为二世潞王朱常淓祝寿所作水墨条轴。
由画作落款“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 王铎”可知,该幅水墨画作于明壬午年六月,即崇禎十五年(1642年),时年王铎51岁,小潞王朱常淓36岁。潞王的封地卫辉府与王铎的家乡孟津同属河南,两人一为风雅高尚的明皇室藩王,一为当世著名书画家、诗人和官员,因志趣相投,甚为合契。崇祯十四年(1641)初,王铎老父病故,同年母亲亦病故,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王铎返归故里孟津安葬父母于祖茔。此时农民起义军占领孟津,王铎不得不阖家避难于新乡、滑县、封丘、夏镇等地,于新乡避难时,正值小潞王朱常淓寿诞,于是王铎作画以贺好友寿诞之喜,并答庇护之情。
王铎的绘画在明晚期具有重大影响,王铎的好友及姻亲张缙彦评论他的绘画“间为山水竹石,一准董北苑、范中立诸家,没之后,字画一纸贾万钱”,然而世人多重其书法,较少论及绘画,这与王铎绘画作品传世不多有关。王铎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尤其明末战乱,鲜有遐思凝神作画,后仕清朝,公务闲暇之余,可专注作画。从绘画题材来看,明末时以兰草、竹石为主,入清后多作山水;从存世作品来看,多为入清后的山水之作。该画作以水墨绘山石、竹子、树木,皴擦不多,以水墨晕染作气,意趣自别,画格高古,意境幽深,追求禅意;章法简练,层次明快,气韵横贯。画作钤印两方,上白文方印“宗伯学士”,为其官职印,下朱文方印“王铎之印”。王铎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九月受命南京礼部尚书,因“宗伯”为古代官名,掌宗庙昭穆之礼,所以后世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故王铎用“宗伯”之印。
三、王铎《为小潞王祝寿碑》赏析
王铎为小潞王贺寿,除绘该水墨竹石条轴外,另有诗文书作相酬,后刊刻成碑(以下称《祝寿碑》),现藏于卫辉市博物馆,有拓片藏于新乡市博物馆。该碑高2.6米,宽0.75米,厚0.27米,为五言诗十二句,其文如下:
锡圭镇河朔,王业绍谋令。数传亢琼牒,虔礼厚光命。
闻能效棣仪,允焉辑安敬。明典伟帝裔,休禧畣保定。
磐石绵埏垓,亿万笃鸿庆。寿礽天表现,谟徽永昌重。
落款署:“壬午六月恭祝潞国主贤殿下遐龄,孟津王铎撰并拜书”,下钤篆刻朱文印两方,上为“王铎之印”,下为“宗伯学士”。王铎工诗文,开创中州“孟津诗派”,在明末诗坛被朱方庵推为“四大家”之首,在清初诗坛与薛所蕴、刘正宗合称“京师三大家”,现存诗歌六千余首。然此诗因为祝寿所作,言辞华藻瑰丽,多为对小潞王的溢美之词,未能反映王铎真实的诗文水平。但王铎书法“五十以后,更加淬砺”,此为王铎51岁所作,书风趋于成熟,为大家之作,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王铎著名的《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即作于同年暮春,已完全克服线条偏弱的缺点,用笔苍老劲健,张弛有度,流转自如。该《祝寿碑》为王铎行草书,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厚重雄浑,笔法丰富多变,布局疏密有致,字体欹正相依。由碑刻线条可知,该行草书体现了王铎独特的“涨墨”技法,其用墨由涨到湿,由湿到干,墨色千变万化,一笔写就,利用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字体的欹正黑白,制造强烈的视觉冲突,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四、结语
王铎与小潞王朱常淓生于晚明,处于王朝革鼎之际,小潞王作为明宗室藩王,政治上不被允许有所作为,只能寄情文艺,王铎空怀报国之志,却难阻大厦之将倾。正是因为战乱不断,才致使王铎于1642年因农民起义避难于新乡,恰逢小潞王诞辰,因而留下王铎为小潞王祝寿之作,
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王铎与小潞王命运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1645年,南明小朝廷派王铎留守南京,清军多铎来袭,王铎与钱谦益雨夜出门跪迎降清,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成为被鄙夷的贰臣。乾隆时期,在编撰《四库全书》之际,朝廷查毁了王铎全部书刊,并将之列入《贰臣传·乙编》。王铎降清之后,内心备受煎熬,政治上无所建树,寄情书画以求留下不灭的艺术声名,最终却被朝廷官方钉在了耻辱架上。
与之相反,南京失守后,南明小朝廷政权由南京转入杭州,小潞王移居杭州并被拥戴监国。因他并无政治才华,且自感大势已去,又不忍残民,不愿以杭州千万人民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他个人的“不愧为洪武子孙”的所谓名节,以“请弗害人”为条件,到清营投降,赢得了杭州人民深深的感激,被当地人誉为“潞佛子”。但降清后不久,就与鲁王等九位明皇宗亲一起被押解至京,次年以“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处斩。
王铎与小潞王,一为臣子,一为藩王,因翰墨情趣结为好友,在王朝变革之际都选择了降清,然而王铎被打上“贰臣”之污名,苟延残喘七年,小潞王被冠以“潞佛子”之美名,次年即被杀害。两人被思想开放的时代所造就,又被混乱黑暗的时代所裹挟,而王铎为小潞王祝寿所作之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作者简介:
张蒙(1989— ),汉,河南新乡人,致力于馆藏书画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东路697号平原博物院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