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调查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两个民族的中医体质状况,对比分析其体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及相关流行病学方法对西海固地区2000名回、汉族常住居民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9种体质中,回族以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为主,汉族以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结论: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族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回、汉族各自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后天生活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西海固;中医体质;回族;汉族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82-02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2]。因此,依据体质在临床进行个体化诊疗以及群体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宁夏西海固地区居民中医体质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回、汉两个民族各自偏颇体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宁夏西海固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影响下对各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倾向性,为改善体质、疾病防治及养生保健提供理论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3-4]: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所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体质类型的判断依据中医体质量表积分计分结果的转化分数进行,将平和质的判定结果分为“是”、“基本是”和“否”,将偏颇体质的判定结果分为“是”、“倾向是”和“否”。
1.2 纳入标准 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所在的6个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为调查样本;②自然人群中15岁以上75岁以下的人口;③在本地固定居住达三年或三年以上;④对调查有知情同意并能自主完成问卷者。
1.3 排除标准 ①非西海固常住人口;②自然人群中15岁以下及75岁以上;③未获得知情同意权或因故(患有精神类及危重患者)不能完成问卷者。
1.4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西海固地区共发放问卷2000份,所有2000例中医体质调查者均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常住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891份,有效率为95%。其中汉族958份(50.66%),男性477份,女性481份,男女比例为0.99∶[KG-*3/5]1,平均年龄(42.43±14.064)岁;回族933份(49.34%), 男478份、女455份,男女比例为1.05∶[KG-*3/5]1,平均年龄(41.33±14.789)岁。回、汉族居民年龄分布均衡可比(P>0.05);同样,性别在两组之间分布均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
1.5 方法
1.5.1 调查内容 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为标准,以问卷的形式对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汉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中医体质情况:标准化《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和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婚姻、职业、常住地、家庭年收入、饮食情志、饮用水源、文化程度、既往及家族病史、睡眠时间、烟酒嗜好及锻炼时间等内容。
1.5.2 调查方法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所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为标准,制定基本信息调查表和中医体质自测表[4]。由一定中医体质基础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西海固地区6个县内采用多级抽样、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调查,被调查者自主或由调查员辅助填写问卷。
1.6 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数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1.7 判定标准[3]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见表1。
1.8 统计分析 以实地调查所得数据为准,录入SPSS 17.0统计软件中,不同组间体质构成比的差别采用χ2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应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回、汉民族体质类型显著性差异分析 回、汉体质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体质排列前几位的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回族排列前几位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见表2。
2.2 回、汉民族生活习惯比较 对宁夏地区回、汉民族的生活习惯进行差异分析,其中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体质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宁夏西海固地区9种体质类型中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三种体质类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为风险因素(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回、汉民族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居民在吸烟、喝酒方面明显少于汉族居民,这与回、汉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行为规范严格恪守着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 回族在饮食选择、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禁忌和习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封斋的习惯,喜食牛羊肉,油香、喜饮茶、禁烟酒、不食自然死亡的动物[ 5]。而汉族对饮食的选择性不大,且大多嗜酒好烟,这种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对其体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回族与汉族在痰湿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喝酒、吸烟、饮食习惯均是风险因素。回族居民痰湿质多于汉族居民,这与回族居民饮食多油腻、禁戒烟酒有关。回族群众常年喜食油腻,过食厚味,易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无力,聚饮成痰。另一方面,回族有每年戒斋一个月的习惯,即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期间不饮不食,直到太阳西沉,方可进食[ 5-6]。这一习惯致使回族群众饮食失节,易致气血亏乏,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因此,痰湿体质中,回族群体明显高于汉族群体。
回、汉民族在湿热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喝酒、饮食习惯均是风险因素。汉族居民湿热质多于回族,原因与汉族居民过食烟酒,辛辣之品有关,回族青年普遍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食物的选择性比较高[7],而大多数汉族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嗜烟、酒过度,恣食煎炸烧烤等辛辣香浓之品,则必助阳热,致使湿热内蕴,是湿热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故湿热质中,汉族居民明显高于回族居民。
综上所述,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族居民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后天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各有其特点,其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通过对回、汉族各自中医体质优劣势和特色分析研究,倡导当地回、汉民族相互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少喝酒吸烟,少吃油炸食品等对其改善体质偏颇及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同时可结合回、汉中医体质差异辨证、辨病,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做到未病先防[8],使临床诊疗更具“因人制宜”的特色[9]。为实现个体化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为满足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今后体质学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0.
[2]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289.
[3]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8:445-454.
[4]朱艳波,王琦,折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
[5]李保平.回族饮食与文化边界[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0(4):81-85.
[6]肖芒.论伊斯兰饮食习俗对回族穆斯林健康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6):82-86.
[7]马国利.回族饮食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03:115-117.
[8]林丽丽.中医辨体质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9]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98-300.
(收稿日期:2016.04.16)
【关键词】 西海固;中医体质;回族;汉族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82-02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2]。因此,依据体质在临床进行个体化诊疗以及群体疾病防治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宁夏西海固地区居民中医体质分布状况的调查,分析回、汉两个民族各自偏颇体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了解宁夏西海固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影响下对各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倾向性,为改善体质、疾病防治及养生保健提供理论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中医体质诊断标准[3-4]: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所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体质类型的判断依据中医体质量表积分计分结果的转化分数进行,将平和质的判定结果分为“是”、“基本是”和“否”,将偏颇体质的判定结果分为“是”、“倾向是”和“否”。
1.2 纳入标准 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所在的6个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为调查样本;②自然人群中15岁以上75岁以下的人口;③在本地固定居住达三年或三年以上;④对调查有知情同意并能自主完成问卷者。
1.3 排除标准 ①非西海固常住人口;②自然人群中15岁以下及75岁以上;③未获得知情同意权或因故(患有精神类及危重患者)不能完成问卷者。
1.4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西海固地区共发放问卷2000份,所有2000例中医体质调查者均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常住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891份,有效率为95%。其中汉族958份(50.66%),男性477份,女性481份,男女比例为0.99∶[KG-*3/5]1,平均年龄(42.43±14.064)岁;回族933份(49.34%), 男478份、女455份,男女比例为1.05∶[KG-*3/5]1,平均年龄(41.33±14.789)岁。回、汉族居民年龄分布均衡可比(P>0.05);同样,性别在两组之间分布均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
1.5 方法
1.5.1 调查内容 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为标准,以问卷的形式对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汉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中医体质情况:标准化《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和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婚姻、职业、常住地、家庭年收入、饮食情志、饮用水源、文化程度、既往及家族病史、睡眠时间、烟酒嗜好及锻炼时间等内容。
1.5.2 调查方法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所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为标准,制定基本信息调查表和中医体质自测表[4]。由一定中医体质基础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西海固地区6个县内采用多级抽样、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调查,被调查者自主或由调查员辅助填写问卷。
1.6 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数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1.7 判定标准[3]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见表1。
1.8 统计分析 以实地调查所得数据为准,录入SPSS 17.0统计软件中,不同组间体质构成比的差别采用χ2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应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回、汉民族体质类型显著性差异分析 回、汉体质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体质排列前几位的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回族排列前几位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见表2。
2.2 回、汉民族生活习惯比较 对宁夏地区回、汉民族的生活习惯进行差异分析,其中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体质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宁夏西海固地区9种体质类型中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三种体质类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为风险因素(OR>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回、汉民族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居民在吸烟、喝酒方面明显少于汉族居民,这与回、汉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行为规范严格恪守着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 回族在饮食选择、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禁忌和习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封斋的习惯,喜食牛羊肉,油香、喜饮茶、禁烟酒、不食自然死亡的动物[ 5]。而汉族对饮食的选择性不大,且大多嗜酒好烟,这种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方面差异对其体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回族与汉族在痰湿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喝酒、吸烟、饮食习惯均是风险因素。回族居民痰湿质多于汉族居民,这与回族居民饮食多油腻、禁戒烟酒有关。回族群众常年喜食油腻,过食厚味,易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无力,聚饮成痰。另一方面,回族有每年戒斋一个月的习惯,即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期间不饮不食,直到太阳西沉,方可进食[ 5-6]。这一习惯致使回族群众饮食失节,易致气血亏乏,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因此,痰湿体质中,回族群体明显高于汉族群体。
回、汉民族在湿热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喝酒、饮食习惯均是风险因素。汉族居民湿热质多于回族,原因与汉族居民过食烟酒,辛辣之品有关,回族青年普遍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食物的选择性比较高[7],而大多数汉族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嗜烟、酒过度,恣食煎炸烧烤等辛辣香浓之品,则必助阳热,致使湿热内蕴,是湿热体质形成的重要原因,故湿热质中,汉族居民明显高于回族居民。
综上所述,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族居民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后天生活饮食习惯等方面各有其特点,其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通过对回、汉族各自中医体质优劣势和特色分析研究,倡导当地回、汉民族相互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少喝酒吸烟,少吃油炸食品等对其改善体质偏颇及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同时可结合回、汉中医体质差异辨证、辨病,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做到未病先防[8],使临床诊疗更具“因人制宜”的特色[9]。为实现个体化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为满足临床的迫切需求以及今后体质学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70.
[2]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289.
[3]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8:445-454.
[4]朱艳波,王琦,折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
[5]李保平.回族饮食与文化边界[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0(4):81-85.
[6]肖芒.论伊斯兰饮食习俗对回族穆斯林健康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6):82-86.
[7]马国利.回族饮食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03:115-117.
[8]林丽丽.中医辨体质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9]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98-300.
(收稿日期: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