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缺失的现状,分析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和原因,从公共性价值观、引导公众参与、科学规划三个层面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观
从古希腊的市政广场、竞技场、剧场到今天休闲娱乐的公园、图书馆、体育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城市居民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其发展水平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共空间内的交往活动可以打破社会阶层间的壁垒,促进不同阶层相互交流,从而起到修补阶层分化的作用;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交往的场所,人们在交往中体现出个体价值,找到归属感,从而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农村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在形式与内涵上都产生了变异,其促进居民交流、交往及生活的便利性被削弱,紧凑的空间布局被大尺度的空间形式所代替,机动车辆侵占了街道空间,大批现代商业空间取代了传统公共空间,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因此,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作用机制,探究其根本价值所在,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营造具有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良性的发展。
1、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转型,城市街道、广场等传统公共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空间形式与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的改变。街道是居民公共生活重要的场所,担负着社区连接、邻里交往等重要的社会功能,私家车的出现改变了街道空间与流动的关系,其导向极强、节奏快的存在形态改变了街道空间原有的状态,这种改变分割了街道系统的整体联系,不断削弱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大尺度、单一、割裂的街道设计布局使街道空间丧失了活力,让人产生远离感,使街道公共活动不断减少乃至消失。城市广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形态之一,具有场所感和可识别性,而城市广场与商业活动逐渐融合,社会活动受到市场活动的挤压,变成了商业空间的延伸,消费活动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逐渐被抛弃。
1.2 公共性缺失原因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理念致使公共空间建设被忽视,公共空间供给结构失衡,成为了商业空间的补余、陪衬的空间,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了城市的“失落空间”。随着私人资本的扩张和商业化的发展进一步驱逐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其形制和功能发生蜕变,民众对公共空间自由使用的权利被剥夺,公共空间不再是交流、交往的平台,私有化、半公共性倾向使得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成了空间的主要价值导向。
同时城市建设追求形象、地标特征,不能充分考虑人们自由交流、交往和公共参与的需要,因此空间失去吸引力、聚合力,从公共性本质上造成了空间资源浪费;街道公共空间形式被迫转型为城市的交通空间,商业化的空间氛围,单一化的空间形态使人与空间环境、人与人之间逐渐疏离,失去了交往表达的场所感,抑制了公共空间多样性的发展。
2、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策略分析
2.1 把握公共性价值观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观念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与手段,不仅没有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意义,并且受到了私人化与消费机制的驱离,因此,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导向,表达自由、民主的人文价值理念,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文需求的关系,建设并有序运行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空间公共性需要,进而不断扩展公民自由交流、交往的权利。
2.2 正确引导公众参与
公共空间需要营造自身利于公众参与活动的空间设计,同时也需要公众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的热情。
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利意识较为薄弱,人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参与本身就是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及权利再分配的过程,是公共性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有效的空间公共参与一方面需要公众意识觉醒,一方面需要以公开透明的原则探索多样性的参与形式,完善参与体系,保证公共空间能够以各种媒介形式提高公众空间交流意愿,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工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建立公众自身的社会联系支持网络,社区邻里或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跨社区联系;一方面建立通过公众自治组织对公共空间进行管理,根据公众自身交往需要对公共空间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提供资源利用率,增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
2.3 科学规划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确保其严肃性、科学性、民主性,协调好城市整体规划与公共空间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其有序的发展,紧密结合,避免私人化、商业化空间形式对公共空间的挤压,形成有机开放,功能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一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把握公众需求,使空间资源的规划设计满足不同阶层的活动需求,营造适宜环境氛围,通过无障碍设计体现对不同年龄段需求的关注,以适宜的空间尺度、紧凑的空间布局,增強空间的亲切、舒适感,结合不同活动类型,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需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空间设计原则,满足公众休憩、交流、运动等多样活动的特殊性。
此外营造空间活力是公共空间发展和存在的根本,失去活力便导致空间公共性价值丧失,而成为“失落空间”,营造过程中应以紧凑的空间布局集中化建设和利用空间功能设施,避免分区隔离的单极发展,以混合功能及便利性满足多层次的公共性发展需要。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从理念到行动,从空间细节设计到建设的有机过程,因此应从理念、行动、具体建设这三个层面构建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体系,实现空间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公共空间能够为公众提供适宜环境,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人文环境可持续、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柏景,周波.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建筑学报,2007.
[3]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
[4]董春方.城市未来: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J].中国房地产业.2014.10
作者简介:
田润禾,男,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方向研究。
【关键词】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观
从古希腊的市政广场、竞技场、剧场到今天休闲娱乐的公园、图书馆、体育场,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城市居民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其发展水平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共空间内的交往活动可以打破社会阶层间的壁垒,促进不同阶层相互交流,从而起到修补阶层分化的作用;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交往的场所,人们在交往中体现出个体价值,找到归属感,从而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农村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在形式与内涵上都产生了变异,其促进居民交流、交往及生活的便利性被削弱,紧凑的空间布局被大尺度的空间形式所代替,机动车辆侵占了街道空间,大批现代商业空间取代了传统公共空间,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因此,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作用机制,探究其根本价值所在,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营造具有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良性的发展。
1、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1 公共性缺失的表现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转型,城市街道、广场等传统公共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空间形式与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的改变。街道是居民公共生活重要的场所,担负着社区连接、邻里交往等重要的社会功能,私家车的出现改变了街道空间与流动的关系,其导向极强、节奏快的存在形态改变了街道空间原有的状态,这种改变分割了街道系统的整体联系,不断削弱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大尺度、单一、割裂的街道设计布局使街道空间丧失了活力,让人产生远离感,使街道公共活动不断减少乃至消失。城市广场是公共空间的重要形态之一,具有场所感和可识别性,而城市广场与商业活动逐渐融合,社会活动受到市场活动的挤压,变成了商业空间的延伸,消费活动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价值逐渐被抛弃。
1.2 公共性缺失原因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理念致使公共空间建设被忽视,公共空间供给结构失衡,成为了商业空间的补余、陪衬的空间,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了城市的“失落空间”。随着私人资本的扩张和商业化的发展进一步驱逐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其形制和功能发生蜕变,民众对公共空间自由使用的权利被剥夺,公共空间不再是交流、交往的平台,私有化、半公共性倾向使得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成了空间的主要价值导向。
同时城市建设追求形象、地标特征,不能充分考虑人们自由交流、交往和公共参与的需要,因此空间失去吸引力、聚合力,从公共性本质上造成了空间资源浪费;街道公共空间形式被迫转型为城市的交通空间,商业化的空间氛围,单一化的空间形态使人与空间环境、人与人之间逐渐疏离,失去了交往表达的场所感,抑制了公共空间多样性的发展。
2、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策略分析
2.1 把握公共性价值观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观念导致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与手段,不仅没有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意义,并且受到了私人化与消费机制的驱离,因此,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导向,表达自由、民主的人文价值理念,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文需求的关系,建设并有序运行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空间公共性需要,进而不断扩展公民自由交流、交往的权利。
2.2 正确引导公众参与
公共空间需要营造自身利于公众参与活动的空间设计,同时也需要公众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的热情。
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利意识较为薄弱,人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参与本身就是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及权利再分配的过程,是公共性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有效的空间公共参与一方面需要公众意识觉醒,一方面需要以公开透明的原则探索多样性的参与形式,完善参与体系,保证公共空间能够以各种媒介形式提高公众空间交流意愿,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工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建立公众自身的社会联系支持网络,社区邻里或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跨社区联系;一方面建立通过公众自治组织对公共空间进行管理,根据公众自身交往需要对公共空间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提供资源利用率,增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
2.3 科学规划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确保其严肃性、科学性、民主性,协调好城市整体规划与公共空间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其有序的发展,紧密结合,避免私人化、商业化空间形式对公共空间的挤压,形成有机开放,功能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一方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把握公众需求,使空间资源的规划设计满足不同阶层的活动需求,营造适宜环境氛围,通过无障碍设计体现对不同年龄段需求的关注,以适宜的空间尺度、紧凑的空间布局,增強空间的亲切、舒适感,结合不同活动类型,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需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空间设计原则,满足公众休憩、交流、运动等多样活动的特殊性。
此外营造空间活力是公共空间发展和存在的根本,失去活力便导致空间公共性价值丧失,而成为“失落空间”,营造过程中应以紧凑的空间布局集中化建设和利用空间功能设施,避免分区隔离的单极发展,以混合功能及便利性满足多层次的公共性发展需要。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从理念到行动,从空间细节设计到建设的有机过程,因此应从理念、行动、具体建设这三个层面构建公共空间公共性价值体系,实现空间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公共空间能够为公众提供适宜环境,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人文环境可持续、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柏景,周波.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建筑学报,2007.
[3]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
[4]董春方.城市未来: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J].中国房地产业.2014.10
作者简介:
田润禾,男,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