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56-01
估算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口算,它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简化的思维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估计出大约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在“课程实施意见”中还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意识,提高兴趣
估算意识是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用估算的方法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探寻解题思路,检验解题结果。
要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尽可能运用估算解决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讓学生判断对错。
1. 298+206=404( )。
2. 400-196=304( )。
3. 1000-15=1015( )。
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判断这些计算是否正确?学生认为再算一遍看看是否有错。我在肯定这是一种方法的同时,提出,这些题中哪些题你们一看就知道它是错的?学生都认为第三小题越减越多,肯定是错的。
经过提示,学生又有发现,他们认为,400减196也一定是错的,因为196已经接近200了,400减200只能是200,那么减196的结果只接近200不可能接近300;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认为298很接近300,206比200多6,把6补给298,足够了,所以这题的答案一定是500多……这种运用估算的方法,使学生对运算结果的感悟,就在这点点滴滴的引导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二、渗透教学,养成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教师要有用心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解放军某部长途行军,第一天走42千米,第二天走48千米,第三天走4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可以启发学生估计一下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等方法可能就会估计出大约是45千米。
然后再列式计算,如能这样坚持下去,使学生尝到估算的甜头,产生了兴趣,就会逐渐养成估算的习惯。再如“到三元图书城采购,想买图书、文具、篮球,东东的爸爸带了30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往往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如果能采取“估算”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展开,那定会大有不同的: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教给方法,灵活估算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但估算与口算、笔算又是相辅相成的,估算反过来又能促进口算和笔算的,口算和笔算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展开的,即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进行复合而成的。
因此,估算的基本方法也就应包括加、减、乘、除四种估算方法,只要学会这四种基本方法,大多数的估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估算方法很多,有的也比较灵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
1.四舍五入估算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西红柿每千克5.20元,1.8千克西红柿应付多少元”?采用估算则为5.2×1.8≈5×2=10(元)。
2.去尾法估算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青云山风景区“十一”期间接待几个旅游团,情况是:国旅324人,青旅308人,中旅402人,福旅410人,估计该风景区“十一”期间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324+308+402+410≈300+300+400+400=1400(人)。再如:有11平方分米的木板,做一个长方形盖子需要用料4平方分米,最多能做多少个盖子!11÷4=2.75(个)≈2(个)。
3.进一法估算法。如:张老师和五年1班50名学生去参加秋游活动,一辆车最多只能做8人,至少需要多少辆车?51÷8=6.375辆≈7(辆),在这里就不能用四舍五入估算法进行计算了。
4.根据生活常识或经验估算法。生活中许多经验、常识也有助于估算。比如:行了相同的路程,速度快的用时少,速度慢的用时多;树的棵数,人数,球的个数,动物的只数,图书本数等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必须是整数;合格率、出勤率、发芽率都小于或等于100%,绝不会大于100%……
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
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欧阳芬.《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M].四川教育出版社.
估算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口算,它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简化的思维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估计出大约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在“课程实施意见”中还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意识,提高兴趣
估算意识是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思想,用估算的方法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探寻解题思路,检验解题结果。
要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尽可能运用估算解决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讓学生判断对错。
1. 298+206=404( )。
2. 400-196=304( )。
3. 1000-15=1015( )。
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判断这些计算是否正确?学生认为再算一遍看看是否有错。我在肯定这是一种方法的同时,提出,这些题中哪些题你们一看就知道它是错的?学生都认为第三小题越减越多,肯定是错的。
经过提示,学生又有发现,他们认为,400减196也一定是错的,因为196已经接近200了,400减200只能是200,那么减196的结果只接近200不可能接近300;还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认为298很接近300,206比200多6,把6补给298,足够了,所以这题的答案一定是500多……这种运用估算的方法,使学生对运算结果的感悟,就在这点点滴滴的引导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二、渗透教学,养成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教师要有用心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解放军某部长途行军,第一天走42千米,第二天走48千米,第三天走4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可以启发学生估计一下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等方法可能就会估计出大约是45千米。
然后再列式计算,如能这样坚持下去,使学生尝到估算的甜头,产生了兴趣,就会逐渐养成估算的习惯。再如“到三元图书城采购,想买图书、文具、篮球,东东的爸爸带了30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往往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如果能采取“估算”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展开,那定会大有不同的: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正确与否。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教给方法,灵活估算
小学数学中是以口算和笔算为基础的,但估算与口算、笔算又是相辅相成的,估算反过来又能促进口算和笔算的,口算和笔算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展开的,即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进行复合而成的。
因此,估算的基本方法也就应包括加、减、乘、除四种估算方法,只要学会这四种基本方法,大多数的估算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估算方法很多,有的也比较灵活,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
1.四舍五入估算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西红柿每千克5.20元,1.8千克西红柿应付多少元”?采用估算则为5.2×1.8≈5×2=10(元)。
2.去尾法估算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青云山风景区“十一”期间接待几个旅游团,情况是:国旅324人,青旅308人,中旅402人,福旅410人,估计该风景区“十一”期间共接待多少人。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324+308+402+410≈300+300+400+400=1400(人)。再如:有11平方分米的木板,做一个长方形盖子需要用料4平方分米,最多能做多少个盖子!11÷4=2.75(个)≈2(个)。
3.进一法估算法。如:张老师和五年1班50名学生去参加秋游活动,一辆车最多只能做8人,至少需要多少辆车?51÷8=6.375辆≈7(辆),在这里就不能用四舍五入估算法进行计算了。
4.根据生活常识或经验估算法。生活中许多经验、常识也有助于估算。比如:行了相同的路程,速度快的用时少,速度慢的用时多;树的棵数,人数,球的个数,动物的只数,图书本数等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必须是整数;合格率、出勤率、发芽率都小于或等于100%,绝不会大于100%……
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
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庆元、欧阳芬.《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M].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