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风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寻求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是减少病死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风中经络;护理;预防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本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歪,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嗜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快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的的风邪特征相似,因此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临证时,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神志清楚者属中经络。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1 辨证分型及病机分析①
1.1 肝阳亢暴,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口粘痰多,心烦易怒,溲赤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病机分析 由于平素气恼劳碌,致使阴阳失调,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印情志相激,易于肝阳上亢,进而内风旋动,风火相煽,窜扰脉络,则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便干便秘是由风火上攻二清浊升降失常,胃肠腑气不畅所致。治宜清肝散风。
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手足麻木,肌肤不仁,舌质黯淡,舌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 其病多因久病体弱,劳累伤气或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入中经络。阴虚则内风易动,气虚则痰湿内生,风痰相搏,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肌肤不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等证。舌质黯淡是血瘀之象,内蕴痰湿则苔白腻。治宜祛风通络。
1.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侧弦滑而大。
病机分析 由于平素饮食不节,偏好肥甘厚味,嗜烟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进而内风旋动,挟火挟痰上扰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若痰热挟湿阻于中焦,则升降功能失常,下则腑气不通而便秘,上则清阳不升而眩晕,痰多,风痰阻于舌本,则语言蹇涩或不语,痰热则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通腑。
1.4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缓。
病机分析 由于年老体弱,或正邪相争耗伤正气,《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证所见气短、乏力、自汗出通常被称为气虚的三大主证。面色晄白是中气不足,不能荣华于面;心脾气虚则见气短、心悸、便溏;脾虚湿盛则口角流涎;由于气虚,卫阳不固而体弱多汗;气虚不能运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手足麻木,肿胀沉重。治宜补气通络,活血化瘀。
1.5 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手足瘫痪不收,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弦数。
病机分析 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复因情志相激,化火烁阴,进而内风旋动,痰浊借助肝风上窜之势,留滞于虚损的脑脉,影响神气的出入通达,则见头晕目眩,少眠多梦,腰痛腿酸,半身不遂等证,脉弦滑为肝风挟湿,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而生内热,热动肝风之象。治宜滋养肝肾,平息内风。
2 施护原则
2.1 疏达情志,避免忧思恼怒,消除致病诱因。
2.2 调节饮食,防止辛辣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忌烟酒。
2.3 适时通气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慎起居,避风寒,注意劳逸结合。
2.5 及时适度训练,促进语言及肢体功能回复。
2.6 针灸按摩,中西医结合,增强施护效果。
3 体会
随着中西医的发展,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而护理过程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左右治病方药和治疗措施的效果,而且对病人的机体康复有重大影响,由于中风病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多有五不会:即翻身、咳痰、说话、进食、大小便均不能自理,就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协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洁,不宜过多过猛搬动病人。中风病人大都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恼怒,应加强心理护理,解除郁怒、紧张恐惧心理,特别强调制怒,对减轻病情,预防复发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半流食,忌食辛辣肥甘。证属痰热腑实,饮食以清淡化痰润燥为主,如冬瓜汤,绿豆粥;证属气虚血瘀,饮食宜益气健脾,可服山药苡仁粥等;便秘者给生大黄水顿服或番泻叶代茶饮;癃闭者可用葱热敷腹部或针灸足三里、中极、气海、关元穴。经过急性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及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并注意安全,如失去时机,语言及患侧肢体都将难以恢复。手足肿胀者,可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随时协助患肢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肢体受压,或鼓励做自主或被动屈伸运动,以疏通经络,消除肿胀。祖国医学历来强调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有“久卧伤气”之说,即生命在于运动,因此,药物治疗时应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综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使患肢得到濡润和温养,起到活血散瘀,强筋壮骨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机体的内在潜力,从而加速“气至病所”的进程,促进肢体功能早日康复。
4 预防
4.1 调养情志 平时要善于调节自我,从烦恼中解脱,知足常乐,这是预防中风的途径之一。
4.2 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使气血流通,正气增强,防病于未然。
4.3 调摄饮食 饮食得当可防病治病,平时饮食避免辛辣、肥甘、过咸,限烟酒,也是中风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4 劳逸结合 生活要有规律,慎起居,避风寒,不可过劳。
4.5 季节因素 分析四季气候变化无论是对辩证分析、论治还是预防都有意义。入冬后,寒邪当令,若入侵人体可影响气血循环。且冬有凛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故易发病。早春骤暖,厥阴风木当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且春有余寒,也可致本病发生,所以必须顺应季节气候变化,慎避风寒,调畅情志,使外邪不能入侵,肝木疏达则可预防中风。
参考文献:
[1]卜秀梅;孙晓婷;王丽;郑方遒;不同证型经络中风病人需求调查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年25期
关键词:风中经络;护理;预防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本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歪,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嗜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快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的的风邪特征相似,因此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临证时,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神志清楚者属中经络。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1 辨证分型及病机分析①
1.1 肝阳亢暴,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口粘痰多,心烦易怒,溲赤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病机分析 由于平素气恼劳碌,致使阴阳失调,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印情志相激,易于肝阳上亢,进而内风旋动,风火相煽,窜扰脉络,则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便干便秘是由风火上攻二清浊升降失常,胃肠腑气不畅所致。治宜清肝散风。
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手足麻木,肌肤不仁,舌质黯淡,舌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 其病多因久病体弱,劳累伤气或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入中经络。阴虚则内风易动,气虚则痰湿内生,风痰相搏,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肌肤不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等证。舌质黯淡是血瘀之象,内蕴痰湿则苔白腻。治宜祛风通络。
1.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侧弦滑而大。
病机分析 由于平素饮食不节,偏好肥甘厚味,嗜烟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进而内风旋动,挟火挟痰上扰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若痰热挟湿阻于中焦,则升降功能失常,下则腑气不通而便秘,上则清阳不升而眩晕,痰多,风痰阻于舌本,则语言蹇涩或不语,痰热则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通腑。
1.4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缓。
病机分析 由于年老体弱,或正邪相争耗伤正气,《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证所见气短、乏力、自汗出通常被称为气虚的三大主证。面色晄白是中气不足,不能荣华于面;心脾气虚则见气短、心悸、便溏;脾虚湿盛则口角流涎;由于气虚,卫阳不固而体弱多汗;气虚不能运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手足麻木,肿胀沉重。治宜补气通络,活血化瘀。
1.5 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手足瘫痪不收,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弦数。
病机分析 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复因情志相激,化火烁阴,进而内风旋动,痰浊借助肝风上窜之势,留滞于虚损的脑脉,影响神气的出入通达,则见头晕目眩,少眠多梦,腰痛腿酸,半身不遂等证,脉弦滑为肝风挟湿,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而生内热,热动肝风之象。治宜滋养肝肾,平息内风。
2 施护原则
2.1 疏达情志,避免忧思恼怒,消除致病诱因。
2.2 调节饮食,防止辛辣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忌烟酒。
2.3 适时通气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慎起居,避风寒,注意劳逸结合。
2.5 及时适度训练,促进语言及肢体功能回复。
2.6 针灸按摩,中西医结合,增强施护效果。
3 体会
随着中西医的发展,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而护理过程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左右治病方药和治疗措施的效果,而且对病人的机体康复有重大影响,由于中风病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多有五不会:即翻身、咳痰、说话、进食、大小便均不能自理,就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协助,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洁,不宜过多过猛搬动病人。中风病人大都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恼怒,应加强心理护理,解除郁怒、紧张恐惧心理,特别强调制怒,对减轻病情,预防复发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半流食,忌食辛辣肥甘。证属痰热腑实,饮食以清淡化痰润燥为主,如冬瓜汤,绿豆粥;证属气虚血瘀,饮食宜益气健脾,可服山药苡仁粥等;便秘者给生大黄水顿服或番泻叶代茶饮;癃闭者可用葱热敷腹部或针灸足三里、中极、气海、关元穴。经过急性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及时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并注意安全,如失去时机,语言及患侧肢体都将难以恢复。手足肿胀者,可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随时协助患肢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肢体受压,或鼓励做自主或被动屈伸运动,以疏通经络,消除肿胀。祖国医学历来强调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有“久卧伤气”之说,即生命在于运动,因此,药物治疗时应配合针灸按摩,推拿等综合治疗,鼓励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使患肢得到濡润和温养,起到活血散瘀,强筋壮骨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机体的内在潜力,从而加速“气至病所”的进程,促进肢体功能早日康复。
4 预防
4.1 调养情志 平时要善于调节自我,从烦恼中解脱,知足常乐,这是预防中风的途径之一。
4.2 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使气血流通,正气增强,防病于未然。
4.3 调摄饮食 饮食得当可防病治病,平时饮食避免辛辣、肥甘、过咸,限烟酒,也是中风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4 劳逸结合 生活要有规律,慎起居,避风寒,不可过劳。
4.5 季节因素 分析四季气候变化无论是对辩证分析、论治还是预防都有意义。入冬后,寒邪当令,若入侵人体可影响气血循环。且冬有凛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故易发病。早春骤暖,厥阴风木当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且春有余寒,也可致本病发生,所以必须顺应季节气候变化,慎避风寒,调畅情志,使外邪不能入侵,肝木疏达则可预防中风。
参考文献:
[1]卜秀梅;孙晓婷;王丽;郑方遒;不同证型经络中风病人需求调查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1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