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变革中物理学习方式,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物理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物理教师面前。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不失为让物理教学走出低谷的根本之举,也是物理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释放出师生交流的最大能量,营造出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呢?
一、体现“生本教育”的教学思想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真正让教学的对象——学生“活”起来。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要了如指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都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是体现了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先想、多想,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而教师则起到引路架桥作用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其好奇之火;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拨正学生思维歧途。
1、以实验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频繁,但实验视频不完全代表文本作品,教学中过多的依赖图片,有时会扼杀学生的操作能力。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电磁学首先要抓住场和路这两个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有关综合题的解法,解答综合题时,首先应搞清不同的运动形式或不同的物理过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联系渠道有两条:一是力,二是能,从而形成两条解题思路。从力的角度考虑,全面分析受力情况(三种性质的力和电磁场力)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能的角度来考虑,紧紧扣住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使学生明确:能量的不同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就是运动的不可消灭性。
二、教学方式个性化
教学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的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适时地操作。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千师一面是课堂教学的悲哀,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要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何形成呢?
首先,要有理论依据。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要有坚实的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要只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有些教师脑袋一热,没有周密的计划,就想鹤立鸡群,草率创新,只落得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的尴尬结局。所以说,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必需慎重而稳妥地推进,这是个性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营造声势。要尽量做好事前的铺垫工作。教师不妨把自己的设想、目标、具体操作步骤予以解释说明,以取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并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的配合,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搭建良好的环境平台。
再次,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让个性在教育教学中变成真正的特色和优势,……城乡的教师各有自己的优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每种个性有每种个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切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最后,要及时反思。教师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广泛而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清醒而理智地比照实践中的做法,反思、调整,融合、借鉴,调整偏差的观念,改正存在的问题。
三、 积极营造教学的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魅力,精心的课堂设计,较好的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一、体现“生本教育”的教学思想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真正让教学的对象——学生“活”起来。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在研究教材思路教学思路的同时,还要研究学法思路。在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施教的对象要了如指掌。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都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是体现了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先想、多想,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而教师则起到引路架桥作用的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点燃其好奇之火;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要有效矫治思维盲点,拨正学生思维歧途。
1、以实验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频繁,但实验视频不完全代表文本作品,教学中过多的依赖图片,有时会扼杀学生的操作能力。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电磁学首先要抓住场和路这两个方面,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切实掌握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有关综合题的解法,解答综合题时,首先应搞清不同的运动形式或不同的物理过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联系渠道有两条:一是力,二是能,从而形成两条解题思路。从力的角度考虑,全面分析受力情况(三种性质的力和电磁场力)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从能的角度来考虑,紧紧扣住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使学生明确:能量的不同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是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就是运动的不可消灭性。
二、教学方式个性化
教学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的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适时地操作。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千师一面是课堂教学的悲哀,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并要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何形成呢?
首先,要有理论依据。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要有坚实的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要只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有些教师脑袋一热,没有周密的计划,就想鹤立鸡群,草率创新,只落得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的尴尬结局。所以说,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必需慎重而稳妥地推进,这是个性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营造声势。要尽量做好事前的铺垫工作。教师不妨把自己的设想、目标、具体操作步骤予以解释说明,以取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并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的配合,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搭建良好的环境平台。
再次,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让个性在教育教学中变成真正的特色和优势,……城乡的教师各有自己的优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每种个性有每种个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切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最后,要及时反思。教师在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广泛而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清醒而理智地比照实践中的做法,反思、调整,融合、借鉴,调整偏差的观念,改正存在的问题。
三、 积极营造教学的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魅力,精心的课堂设计,较好的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