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潜心研究,勤于动手,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无论是纲要还是课标,都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的过程,强调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反观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曾把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和香港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普遍出现了“问题数量多”“低阶思维问题多,高阶思维问题少”这样的现象。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认为,关注学习方式的优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参与性强,自主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想象、联想、概括等思维能力。
为了更加优化我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作了很多实践探索。
一、游戏进课堂
根据低年级小学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我们将教学重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编成各项有趣的游戏,适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融教、学、用、练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计“摘果子”的教学游戏。果树上一颗颗红苹果,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哪位学生准确读出生字词的音,就能摘下一颗苹果,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字词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同时鼓励同伴和家人也参与语文活动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来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增加体验性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的、相对完整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系统。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中。
执教《猫》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推想、联想、想象中品味老舍的语言,体会作家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活动一:从字里行间找喜爱,推想作者。 活动二:联想画面表达喜爱,通过语言文字联想画面表达作者的感情。 活动三:欣赏名家笔下的小动物,以阅修文,读写共进。让学生在三个活动中充分地走进文本及文本背后的情感。
执教《让〈草船借箭〉走上舞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分别是:①结合视频资料,将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②通过排演话剧,让学生深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回顾课文内容,激趣导入;结合无声视频,创写台词,改编剧本;排演课本剧,深入感受人物;播放原视频,对比评价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和角色,编写适当的对白,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排演,最后结合原版视频来进行评比。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味
情感。
体验性活动由于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前提,强调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而然地就融合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参与体验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困惑和难点得以充分暴露,教师的跟进指导也更具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恰恰渗透在如此扎实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可谓水到渠成,实现了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有利于促进阅读。读与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突出了读、写的巧妙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品悟作者描写的许多片断。通过读,图片,录像,分工读等方式体会总分总段式。而后出示生活中的场景图,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段式进行表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理解课文,明确了段式结构后,接下来就学以致用进入到写的环节:学生自己想象场景,按总—分—总段式结构进行写话创作。这样先从文本中学习而后迁移到生活中,仿照课文段式结构来表达,最后学以致用。
语文是語言和思维的统一,教师需要在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上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执教《狮子和鹿》时,教师注重学生发现和判断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训练。其中一个环节是,以散点式发现动词:跑、蹦 甩、挂、扯、挣、奔,按照高低不同的位置摆出小鹿心情的起伏。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从发现到分析再到做出判断。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执教《唯一的听众》时,教师三次修改思维导图,概括课文内容,深化主题理解。第一,借助主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线索,初步梳理思维导图。第二,体会老人帮助,首次修改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在全文中检索能够表现老人帮助年轻人的句子,之后提炼、概括、比较词语等方法,明确老人对年轻人的帮助具体是什么。第三,体会心理行为的变化,再次修改思维导图,通过句子明确年轻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并且知道这两种变化是由老人的帮助而产生的,而真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内部因素。第四,提升人物认识,质疑思维导图,进行三次修改。通过分析、判断,思考老人为什么要帮助这个年轻人,明确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就是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
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尝试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去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情感。这篇文章中有一组关于时间的词语和一组关于鹿的数量的词语,这两组词语结合,正好可以看出鹿群的数量变化,进而更好地去思考鹿群变化的原因,直观的图标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都是力求改变课堂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想象、联想、概括等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szz.cn
反观我们的课堂,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曾把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和香港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普遍出现了“问题数量多”“低阶思维问题多,高阶思维问题少”这样的现象。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认为,关注学习方式的优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参与性强,自主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想象、联想、概括等思维能力。
为了更加优化我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作了很多实践探索。
一、游戏进课堂
根据低年级小学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我们将教学重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编成各项有趣的游戏,适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融教、学、用、练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计“摘果子”的教学游戏。果树上一颗颗红苹果,学生按照游戏规则:哪位学生准确读出生字词的音,就能摘下一颗苹果,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字词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同时鼓励同伴和家人也参与语文活动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来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增加体验性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学习内容,设计一系列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的、相对完整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系统。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中。
执教《猫》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推想、联想、想象中品味老舍的语言,体会作家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方法。活动一:从字里行间找喜爱,推想作者。 活动二:联想画面表达喜爱,通过语言文字联想画面表达作者的感情。 活动三:欣赏名家笔下的小动物,以阅修文,读写共进。让学生在三个活动中充分地走进文本及文本背后的情感。
执教《让〈草船借箭〉走上舞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分别是:①结合视频资料,将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改编成人物对话。②通过排演话剧,让学生深入认识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回顾课文内容,激趣导入;结合无声视频,创写台词,改编剧本;排演课本剧,深入感受人物;播放原视频,对比评价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和角色,编写适当的对白,结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排演,最后结合原版视频来进行评比。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味
情感。
体验性活动由于强调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前提,强调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为核心,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而然地就融合渗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参与体验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困惑和难点得以充分暴露,教师的跟进指导也更具针对性。与此同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恰恰渗透在如此扎实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可谓水到渠成,实现了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有利于促进阅读。读与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突出了读、写的巧妙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品悟作者描写的许多片断。通过读,图片,录像,分工读等方式体会总分总段式。而后出示生活中的场景图,引导学生按总分总的段式进行表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理解课文,明确了段式结构后,接下来就学以致用进入到写的环节:学生自己想象场景,按总—分—总段式结构进行写话创作。这样先从文本中学习而后迁移到生活中,仿照课文段式结构来表达,最后学以致用。
语文是語言和思维的统一,教师需要在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上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执教《狮子和鹿》时,教师注重学生发现和判断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训练。其中一个环节是,以散点式发现动词:跑、蹦 甩、挂、扯、挣、奔,按照高低不同的位置摆出小鹿心情的起伏。这一环节需要学生从发现到分析再到做出判断。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执教《唯一的听众》时,教师三次修改思维导图,概括课文内容,深化主题理解。第一,借助主要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线索,初步梳理思维导图。第二,体会老人帮助,首次修改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在全文中检索能够表现老人帮助年轻人的句子,之后提炼、概括、比较词语等方法,明确老人对年轻人的帮助具体是什么。第三,体会心理行为的变化,再次修改思维导图,通过句子明确年轻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并且知道这两种变化是由老人的帮助而产生的,而真正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内部因素。第四,提升人物认识,质疑思维导图,进行三次修改。通过分析、判断,思考老人为什么要帮助这个年轻人,明确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就是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
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尝试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去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情感。这篇文章中有一组关于时间的词语和一组关于鹿的数量的词语,这两组词语结合,正好可以看出鹿群的数量变化,进而更好地去思考鹿群变化的原因,直观的图标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都是力求改变课堂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中,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想象、联想、概括等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