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显能力 扣人心弦激活力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84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下功夫。
  一、知识激趣法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讲今,语言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记一辆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抗日军民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经历差距较大,教学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就是前后联系法。
  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四、情感感染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笔者用沉痛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41页)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开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多样的导入方式,能激起学生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敬佩,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人人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学校管理好主要靠一校之长,校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能力、管理水平,努力创造人文化、和谐化的育人环境,使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笔者几年来从事学校管理的体会,谈点不见成熟的认识。  1.校长是学校办学效能的领导力量  领导的问题历来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强有力的校长不是利用强力
期刊
摘 要:影视资源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生命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以《通天塔》为例,来探讨影视资源的教育生命,旨在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从而拓展对人进行教育的渠道。本文以哲学诠释学的对话、理解、游戏等理论为鉴赏影视资源的基础,进而思考影视资源所蕴含的理论,从而实现教育使人的灵魂转向之目的。  关键词:对话;理解;教育;灵魂     电影是继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之后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将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四方面来重新认识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迫在眉睫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生产突飞猛进﹑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国际合作与交往频繁﹑人类
期刊
和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生物课堂教学,着力营造平等、和谐的生物课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一、理论基础与原则  江苏省高考说明(生物科)中强调“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考察”。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
期刊
摘 要:读书使人明智,这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素质的高低。笔者从课堂教学抓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案例一:  一次语文期中测试,批卷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题部分失分特多,很简单的问题,甚至答案就寓于短文中的,班级中的佼佼者却读不出,发现不了。  案例二:  一次课外活动课,当教师向学生宣布:“这节课大家自由阅读,遵守好纪律。阅读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精神力量之所在,校长是带给学校蓬勃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校长虽然官位不高,权力不大,但责任是沉甸甸的。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主导、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中影响全局。在今天,当校长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趋势时,如何做好现代校长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做校长的经营之道  1.校长
期刊
中考既是标志九年义务教育结束的水平性测试,又是高一级各类学校招收新生的选拔性考试。中考数学的考核内容,在考查学生的“双基”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同时,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简单运用,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基本方法能力的培养。关注与现实
期刊
顾名思义,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准确、灵活、恰当地做出判断、处理,以保证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紧跟时代脉搏,完善自我,力求改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要不断总结实际可用的教学经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偶发事件)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在语文
期刊
诗歌教学中感悟诗情的做法很多,从抓关键字入手即其中之一。因为古人在创作时,特别看重“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古人苦吟的写照。所以抓关键字可以说是感悟诗歌感情的捷径。在许多诗歌中,通过用一个似乎什么也没有的“空”字,却能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例子很多。理解清楚这个“空”字,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一、“空”有宁静空灵之情  在诗歌中最擅长借“空”
期刊
一、案例背景浅析  英语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自己所教的这届学生很少有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课堂上的发言只会按部就班,课后的作业也大多是“千人一面”,缺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笔者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