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ks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身份认同”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构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以”认识—情感—评价—行为”问题分析框架,分析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表现与成因,针对问题及原因所在,以”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干预机制,开展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最后以”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评估体系,评估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最终实现”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的转变,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角色规定;身份认同;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34-02
  养成教育是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导致新生在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极易出现目标缺失、心理不适、缺乏自律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目前大学新生入校以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的转变,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角色规定: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常见模式
  所谓角色规定, 指的是角色严格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行为。一直以来, 人们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理解角色价值,必须严格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地位实际上忽视了个体对身份的认同, 既影响了角色的生命质量, 也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从”角色规定”走向”身份认同”, 通过身份内化, 实现从被动的要求到主动的自我实现的转变, 角色才会具有更加旺盛得生命意义。
  二、身份认同: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应有转向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认知与接纳,个体的社会角色包含了社会期待、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等范畴 [1] 。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对于“我是谁” “我何以成为现在的自己” “他人眼中的我” “我与他人的关系””我存在的价值“等问题的感知、思考与内化。
  衡量个体对某中社会身份的认同有三个标准。其一,对自我是否归属于某一群体的认知;这种归属不仅指身体或身份的归属,更指内心的融入感;其二,对自我在某一群体中所担任的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认知,认知基础上的内化是认同的最终判断;其三,对自我是否认可某一群体价值信仰的感知。以大学生身份认同为例,我是否归属于大学生群体,并从内心愿意融入这一群体;我是否明确知晓自己作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意义;我是否认可大学生应该恪守的道德标准,如上分析则是判断一个大学新生是否真正具有大学身身份的标准。
  三、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深层推进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的身份并非从其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便具有。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新生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从而将”大学生”身份内化,融入原有身份当中。根据身份认同理论,笔者认为,未来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析问题
  大学新生初入大学校门,极易出现目标缺失、心理不适、缺乏自律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从哪些角度来分析大学新生的现状与原因就成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认识层面、情感层面、评价层面和行为层面来分析大学新生的现状与成因,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客观的厘清问题产生的根源。
  认识层面就是个体积极主动参与、融入大学生活的认知基础。只有在了解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具备了融入大学的基础。观察、参与与反思是认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真实参与大学生活,并在此过程中认真观察、悉心体会、深刻反思,才会对大学生的身份有更生动而深刻的理解。
  情感层面是个体作为大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链接,通过对学校、同伴、自身的满意度体现,反映了个体对大学生身份的认同与接纳,是主客体关系的集中体现。
  评价层面是个体对大学生身份的理性认知,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能够更集中地反映个体对大学生身份的理想思考与评价。
  行为层面是个体以大学生的身份要求自己,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行为是认知、情感、评价的归宿与检验,也是最为显著的分析维度。当然,行为并不一定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进而具有掩饰性和表演性。
  大学新生各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征是多样的,但究其原因,不外乎上述四个方面。认识层面、情感层面、评价层面或行为层面出现了偏差,由此引发了一些列问题。古语云“对症下药”,只有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为后续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干预机制
  针对大学新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在认识层面、情感层面、评价层面、行为层面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的干预机制,为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有益借鉴。
  “身份认知”指的是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了解程度。准确的身份认知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份有正确认识;其次,要求对身份赋予的各项具体任务的先后顺序有正确认识;最后,要求对完成身份所赋予的任务方法有正确认识。“身份认知”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扭转新生对大学的错误认识,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错误信息认为大学是一个只追求自由而没有任何约束的地方,一个只强调个性而没有共性的地方,一个只强调享乐而没有努力的地方。“身份认知”阶段干预机制主要通过新生教育、固定晚自习、专题教育活动、交流分享活动等形式,引导、帮助大学新生形成对大学生身份的正确认识。
  “身份构建”阶段主要通过“赋权增能”来实现。这一阶段需要明确大学新生的各项权利与义务,促使大学新生能够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当中,在开展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掌握应对角色冲突的方法,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能动的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只有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才实现了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和转变。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得以确立。   “身份内化”阶段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反思性分享交流活动,使大学生身份成为自觉认知与行为。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就业择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这一阶段是身份建构的进一步内化,从对大学生身份感性、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全面的认识。只有真正将大学生的身份意识内化,从”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的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目标才算完全实现。
  从“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关键在干预机制。“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的干预机制,为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有益借鉴。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身份认知是前提、身份构建是手段、身份内化是目的。
  (三)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衡量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然而, 现有的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工作过程大张旗鼓,评估过程草草了事,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究竟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往往谁都说不清。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目前处在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中。评价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三个维度对其做详细、具体的评价。只有将以上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做一个客观、详细的评价,为以后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认知认同是评价体系的第一层次,对于个体对大学生身份认同具有奠定性作用,为大学生生活提供必要的准备。评价认知认同主要是考察新生对于大学的教育,大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认知程度。
  实践认同是评价体系的第二层次,是大学生认知认同在实践中的落实与外化,是大学生信任感、归属感在实践中的反映。其评价标准在于考察新生是否能够自觉按照大学生的标准从事实践活动。实践认同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身份认知认同的真假、强弱,既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又通过问题的成功解决强化了对大学的认同,是价值认同能否真正建立的指示器。
  价值认同是评价体系的第三层次,是新生对于大学生身份带来的自豪感、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的确认与认同。只有认知认同、实践认同真正得以内化之后,价值认同才能够形成,才能与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保持一致性与发展性、超越性的统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完善、修正认知认同和实践认同。
  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与价值认同的评估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而非彼此孤立甚至排斥的。认知认同是最直接的认同表现,奠定了实践认同与价值认同的形成基础。实践认同是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最容易感知、体会到的,也是最清晰地展现大学生身份特征的。价值认同是最具稳定性的认同表现,也是最高级的。价值认同内化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中,是对实践认同的升华。
  四、总结
  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目的是为了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从原来片面强调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环境转变为强调自立、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学教育环境中。这种转变对业已适应应试教育环境的大学新生来讲是困难却又必要的。因为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有好的考试成绩。那如何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就成为养成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大学生真正深刻理解了大学生身份对自身的意义后,才能在实践中按照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要求去实践,才能把知识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当中去。
  养成教育的固有模式强调“角色规定”,即角色严格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行为。这种模式片面地从社会层面理解角色价值,强调角色必须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有其可行性,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忽视个体对身份的认同。只有从“角色规定”走向“身份认同”, 通过身份内化, 实现从被动的要求到主动的自我实现的转变, 角色才会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主体性创业教育是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培育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敢为性等主体特征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创业教育,从主体性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体系、教育方法、实践选择四个方面探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 要: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陕西定边县东关村资源类型多样,优质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低,基层领导群体资源优化配置意识差,村民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不强。文章在全面了解其各项资源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深究其原因,并抓住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这一主要决定力量,提出最全面、最根本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资源配置;基层党组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
期刊
摘 要: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设计了关于高师大学生心理、情感状况的调查问卷,对文、理、工、艺术等20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了当前大学生情感缺失与困惑的几个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师院校;情感缺失;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74-03  引言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
期刊
摘 要: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为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的20个项目之一,是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探索与研究的关于互动教学的全新成果。该教学法经过3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为进一步了解该教学法思政课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试点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期刊
摘 要:地方政府创新成为当前政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支持联盟框架中寻求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机理,以具体案例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话语背景,特别是分析地方政府创新成果得以运行的根本动力、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走向,为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范式。  关键词:支持联盟框架;地方政府;创新试验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
期刊
摘 要: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代表着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两种方式。两次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以及结果都大相径庭。法国在革命后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与反复,而英国则很快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我国社会正处在变革阶段,应当从两次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戒,找到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比较研究;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K14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趋于文化的同质化,但不意味着全部同化,而是有一定差别的全球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研究坚持构建“多元共存”的社会主张,多元文化观点和开放的文化理论同政治相结合,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理论研究;价值意义
期刊
摘 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城市景观河道污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及各利益相关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结合目前城市景观河道污染治理模式存在的治理部门多、漏洞大、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景观河道污染共同治理模式,由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公民代表组成共同的治理及监督机构,旨在促进河道治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赋予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权利同时也界定了其必须承担的责任,使各方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及制约关系,
期刊
摘 要:高校优秀辅导员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方面特征明显。为培育更好更多优秀辅导员,主要对策是保质保量选聘辅导员,严把入口关;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提升工作战斗力;优化辅导员个体工作有效性评价,树立典型。  关键词:优秀辅导员;群体特征;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29-03  引言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期刊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大学生职业化教育师资与专业教师分离、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教学方式传统、精力投入不足等情况。针对现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合力营造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精心设计,多方打造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的兼职教师效用;奖惩并重,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的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