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生物 导入设计 激发兴趣 课堂效果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巧妙地导入,把握好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精妙的课题引入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因此,如何引入一节课的课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引入课题时一般采用下列几种形式。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所谓直接导入就是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指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等,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2.复习提问式(由旧知识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这是最基本的引入课题的方式。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需要提醒的是,提问复习应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例如,在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教师可从复习生态系统知识入手: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请问: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几部分组成?请画出生态系统组成图解,说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有承上启下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言:大家有没有想过,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这个生态系统能保持平衡吗?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充当消费者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3.利用直观(实验)演示导入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导入新课,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心脏”一节,导入“心脏”课题后,为了使学生掌握心脏的位置,我先让学生观看心脏录像(其内容是打开的胸腔和有力搏动着的人的心脏)。运用这段录像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从电视屏幕上观察到体内心脏的位置、博动情况,直观性强,激发兴趣。
这显然为突破心脏形态位置中的小难点——“心脏的前后与左右区分”作了知识预备。再从人体半身模型上拆下心脏让学生仔细观察(间接方式)获得结论,学生就可牢固地掌握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的基础知识。
4.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之重要。设疑导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学生若有异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如:利用谚语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说明动物的什么行为?“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什么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和食物链的什么特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各说明什么现象?等等。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5.利用故事、谚语、谜语、成语引言导入
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故事、谚语、谜语能够形象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分别来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的有关知识;借助成语“移花接木”讲述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利用“一枝独秀”描述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红杏出墙暗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多,使枝条朝向光源一侧生长和弯曲现象。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描述种间关系中的共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描述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总之,课堂的导入方式可谓变化无穷,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可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导入都应切合学生实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马云鹏著.课程实施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新课程生物 导入设计 激发兴趣 课堂效果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巧妙地导入,把握好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精妙的课题引入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因此,如何引入一节课的课题,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在引入课题时一般采用下列几种形式。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所谓直接导入就是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指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等,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2.复习提问式(由旧知识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这是最基本的引入课题的方式。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需要提醒的是,提问复习应该是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例如,在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教师可从复习生态系统知识入手: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请问: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几部分组成?请画出生态系统组成图解,说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有承上启下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言:大家有没有想过,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这个生态系统能保持平衡吗?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充当消费者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3.利用直观(实验)演示导入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任何教学必须是直观的,直观的。”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导入新课,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心脏”一节,导入“心脏”课题后,为了使学生掌握心脏的位置,我先让学生观看心脏录像(其内容是打开的胸腔和有力搏动着的人的心脏)。运用这段录像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从电视屏幕上观察到体内心脏的位置、博动情况,直观性强,激发兴趣。
这显然为突破心脏形态位置中的小难点——“心脏的前后与左右区分”作了知识预备。再从人体半身模型上拆下心脏让学生仔细观察(间接方式)获得结论,学生就可牢固地掌握心脏位置和形态大小的基础知识。
4.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之重要。设疑导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学生若有异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如:利用谚语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说明动物的什么行为?“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什么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和食物链的什么特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各说明什么现象?等等。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5.利用故事、谚语、谜语、成语引言导入
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故事、谚语、谜语能够形象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分别来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的有关知识;借助成语“移花接木”讲述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利用“一枝独秀”描述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红杏出墙暗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多,使枝条朝向光源一侧生长和弯曲现象。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描述种间关系中的共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描述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
总之,课堂的导入方式可谓变化无穷,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可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导入都应切合学生实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马云鹏著.课程实施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