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以其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美的属性。作为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与美术活动二者的共性,以“文”导入,以“文”激情,不但能给予幼儿美的感受,起到导思、染情、添趣的教育功效,而且能有效催发想象,激活创作欲望,有利于教师从情感入手激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术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2.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2-030-03 收稿日期:2011-01-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其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使儿童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感受。美术活动是运用一定的美术技能表达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它是幼儿用来反映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语言。二者虽各具不同的审美形式,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因此,如果能把优秀的文学作品请进美术活动的殿堂,使美术与文学有机整合,不但能给予幼儿美的感受,而且能催发想象、激活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趣。
一、以“文”激情,提升情趣
所谓“文”,是指从儿童视角出发,反映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的优秀的、经典的、体现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文”激情,就是借助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运用适当的教育引导,对幼儿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在美术活动的创作过程,是先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客体进行情感感知,继而通过视觉的加工改造及审美经验在记忆中的储存,最后经过手的技能运作,创造性地用作品表达内心活动的过程。这一创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情感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以“文”导入,具有导思、染情、添趣等教育功效,有利于教师从情感人手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如美术活动《画太阳》,我借助文学作品《后羿射日》导人活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带给幼儿强烈的情感冲击,打破了长期禁锢在幼儿脑海中“太阳只有一个,它是圆圆的、红红的、四周有光芒”的思维定势。故事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拟人的文学手法所产生的意境和情趣,有效地链接了幼儿的想象思维,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激起了幼儿创作的欲望。瞧!晓彤的《太阳一家》,太阳“妹妹”梳了可爱的小辫子、“妈妈”烫起了长长的卷发、“弟弟”整了个夸张的爆炸头,最可爱的是“奶奶”,慈祥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可爱的金丝眼镜,隐隐地露出笑容;再看最讨厌夏天的苏施炜小朋友画的《太阳兄弟》,夸张的光芒横七竖八地交叉在一起,倒八字的眉毛、圆鼓鼓的眼睛,把太阳兄弟吵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子蘅小朋友画的《相亲相爱》,她采用了大小对比的手法,用暖色调打底,把太阳爸爸妈妈对小宝贝关心呵护的画面烘托了出来,博得大家一阵喝彩……
二、“文”“技”交融,协同发展
“技”即美术技能,是由“输入”经过“转换”后再“输出”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美术活动中可操作的知识和能力,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基础和手段。所谓美术,即美的体验与表现。“美”即审美感受,“术”是表现创造,二者必须是和谐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虽有强烈的审美感受,但缺少表现表达的手段,即技能。二是“有术无美”,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美术活动中“有美无术”或“有术无美”都是不完整的。《纲要》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可是,怎样才能把握好技能与创造力之间的度,有效地规避模仿画与自由画的弊病,将必要的、枯燥的美术技能妙趣横生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达到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目的?“文”“技”交融,即把美术技能的学习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使幼儿沉醉在优美的文学情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美术技能,这无疑是实现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将美术技能的学习化为琅琅上口的儿歌,激活绘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教师不能过分或片面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因为单纯的技能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无味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技能学习变成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呢?将美术技能的学习编成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能有效地激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如儿歌《笑娃娃》:“一个大圆画中间,两个半圆添两边。三条竖线上边画,三条弧线添里边。画上一个笑娃娃,谁来陪他聊聊天。”又如《老鼠头》:“一个三角尖朝下,两个圆耳角边画。三角里面两黑点,尖嘴旁边添斜线,老鼠马上就出现。”短小精悍、活泼有趣的儿歌,形象地将“笑娃娃”与“老鼠”的脸部特征化为概括性的绘画语言,使幼儿在感知儿歌语言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美术技能内化成语言,既掌握了技能又激活了兴趣。
(二)将美术活动的内容化为引人入胜的情境,提高美术技能。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存。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在他们手中虽然美但只是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幼儿具有移情与泛灵性的特点,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引导性的启发,都能轻易唤醒他们的联想想象,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童心、童趣。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美的语言为幼儿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学意境,把他们带进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如我设计的中班“大蛋和小蛋”学画系列故事之《可爱的乌龟》美术活动,我把原本枯燥的教学演示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成功地把幼儿带进了充满想象的情景。(故事附后)由于幼儿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情景创设并不只在开始部分起作用,而应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因为,幼儿一旦失去情景的支撑,角色意识就会转弱,那么他们的创作激情也将会随之消失。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想象,帮助幼儿掌握用“大圆和小圆”方位组合变化画出各种动态且有着美丽衣裳的乌龟,我再次创设了“一起去郊游”的故事情境。在老师优美动听、富 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与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下,幼儿的泛灵性与移情特点使他们再次沉醉于引人入胜的童话情境中。他们为乌龟没有漂亮的衣服和同伴一起去郊游而着急,主动献策提出为乌龟设计漂亮衣服的想法,并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创作之中……幼儿这种在联想和想象前提下,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的移情特点,使他们在充满文学气息的美术殿堂里,既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又提高了技能。
“有一天,大蛋生病了。小蛋决定去看望它。它沿着小路来到大蛋家,看到大蛋一个人孤伶伶地躺在床上,连忙为大蛋盖上一条美丽的花被子,室内空气很不好,小蛋帮大蛋打开一扇小窗。新鲜的空气吹了进来,花被子又大又暖和,大蛋觉得舒服多了,连忙从花被子底下伸出手和脚感谢小蛋。”
(三)将美术技能的学习与故事创编完美结合,体验创作的快乐
“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幼儿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他们可以在月亮上荡秋千,坐西瓜皮的小船周游世界……因为符号对他们而言就是真实的世界。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想象的支点?我的做法是将美术技能的学习与故事创编相结合。在中班下学期装饰画《有趣的故事圆盘》活动中,我选择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并将其制作成美术课件,在老师声情并茂及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以圆形为中心向边缘扩散连续排列装饰的技能。于是,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学到的技能,把自己创编的故事一圈一圈地画到盘子里,变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圆盘。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
“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在小池塘里产下了许多卵。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慢慢长大了,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它们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到处找妈妈。小鱼游过来对小蝌蚪说:‘你们的妈妈在开满荷花的小池塘里,快去找吧!’小蝌蚪在小鱼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三、挖掘共性,有效整合
《纲要》指出“要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取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整合不是拼凑,而是使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它们以不同的体裁、形式存在着。要使美术活动与文学作品有效整合,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二者之间的共性寻找最佳结合点,使文学作品以适宜的方式渗透于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之中,为美术活动服务。如故事《变色鸟》《背太阳》、散文诗《太阳的颜色》这些文学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有关颜色变化的奥秘,在美术活动中整合这些文学作品,幼儿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轻松地了解颜色的变化规律,掌握运用色彩进行渐变的美术技能。众所周知,范例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用。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文学作品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这种视听完美结合的产物深受孩子们的青睐,如将其引入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具有可以开阔视野、激发美感、引导想象等积极的作用,可谓是“活动着的范例”。如我国经典动画《小鸭嘎嘎》《老鼠嫁女》《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由于导演在制作动画时,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为我们的整合活动创造了有力的结合点。比如《小鸭嘎嘎》是部折纸动画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动画,继而与手工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动画片《老鼠嫁女》采用的是剪纸的形式,装饰效果极强,可为幼儿提供极佳的装饰画范例;《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则是以水墨画的形式制作的动画片,教师可将其与指印画、水墨画活动相链接,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外,时下流行的儿童绘本,以其简练的语言,儿童化的图画掳夺了成千上万儿童的心,将其有效地整合进美术活动之中,同样可以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把文学作品请进美术活动的殿堂,将使美术活动少了枯燥的示范讲解,多了优美的语言描述,使幼儿在听觉与视觉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技能,在挥洒自如的创作中尽情地抒发情感……愿文学这朵艺术奇葩在美术活动的殿堂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定儿·《点亮童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4]洪维·《美学基础与幼儿美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术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02.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2-030-03 收稿日期:2011-01-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其优美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儿童,使儿童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感受。美术活动是运用一定的美术技能表达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它是幼儿用来反映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语言。二者虽各具不同的审美形式,但都是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为特征。因此,如果能把优秀的文学作品请进美术活动的殿堂,使美术与文学有机整合,不但能给予幼儿美的感受,而且能催发想象、激活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趣。
一、以“文”激情,提升情趣
所谓“文”,是指从儿童视角出发,反映儿童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的优秀的、经典的、体现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文”激情,就是借助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运用适当的教育引导,对幼儿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以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在美术活动的创作过程,是先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客体进行情感感知,继而通过视觉的加工改造及审美经验在记忆中的储存,最后经过手的技能运作,创造性地用作品表达内心活动的过程。这一创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情感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以“文”导入,具有导思、染情、添趣等教育功效,有利于教师从情感人手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如美术活动《画太阳》,我借助文学作品《后羿射日》导人活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带给幼儿强烈的情感冲击,打破了长期禁锢在幼儿脑海中“太阳只有一个,它是圆圆的、红红的、四周有光芒”的思维定势。故事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拟人的文学手法所产生的意境和情趣,有效地链接了幼儿的想象思维,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激起了幼儿创作的欲望。瞧!晓彤的《太阳一家》,太阳“妹妹”梳了可爱的小辫子、“妈妈”烫起了长长的卷发、“弟弟”整了个夸张的爆炸头,最可爱的是“奶奶”,慈祥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可爱的金丝眼镜,隐隐地露出笑容;再看最讨厌夏天的苏施炜小朋友画的《太阳兄弟》,夸张的光芒横七竖八地交叉在一起,倒八字的眉毛、圆鼓鼓的眼睛,把太阳兄弟吵架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子蘅小朋友画的《相亲相爱》,她采用了大小对比的手法,用暖色调打底,把太阳爸爸妈妈对小宝贝关心呵护的画面烘托了出来,博得大家一阵喝彩……
二、“文”“技”交融,协同发展
“技”即美术技能,是由“输入”经过“转换”后再“输出”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美术活动中可操作的知识和能力,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基础和手段。所谓美术,即美的体验与表现。“美”即审美感受,“术”是表现创造,二者必须是和谐统一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虽有强烈的审美感受,但缺少表现表达的手段,即技能。二是“有术无美”,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美术活动中“有美无术”或“有术无美”都是不完整的。《纲要》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可是,怎样才能把握好技能与创造力之间的度,有效地规避模仿画与自由画的弊病,将必要的、枯燥的美术技能妙趣横生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达到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目的?“文”“技”交融,即把美术技能的学习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使幼儿沉醉在优美的文学情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美术技能,这无疑是实现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将美术技能的学习化为琅琅上口的儿歌,激活绘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教师不能过分或片面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因为单纯的技能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无味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技能学习变成幼儿乐于接受的形式呢?将美术技能的学习编成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能有效地激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如儿歌《笑娃娃》:“一个大圆画中间,两个半圆添两边。三条竖线上边画,三条弧线添里边。画上一个笑娃娃,谁来陪他聊聊天。”又如《老鼠头》:“一个三角尖朝下,两个圆耳角边画。三角里面两黑点,尖嘴旁边添斜线,老鼠马上就出现。”短小精悍、活泼有趣的儿歌,形象地将“笑娃娃”与“老鼠”的脸部特征化为概括性的绘画语言,使幼儿在感知儿歌语言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美术技能内化成语言,既掌握了技能又激活了兴趣。
(二)将美术活动的内容化为引人入胜的情境,提高美术技能。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存。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在他们手中虽然美但只是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幼儿具有移情与泛灵性的特点,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引导性的启发,都能轻易唤醒他们的联想想象,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童心、童趣。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美的语言为幼儿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学意境,把他们带进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如我设计的中班“大蛋和小蛋”学画系列故事之《可爱的乌龟》美术活动,我把原本枯燥的教学演示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成功地把幼儿带进了充满想象的情景。(故事附后)由于幼儿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角色意识,情景创设并不只在开始部分起作用,而应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因为,幼儿一旦失去情景的支撑,角色意识就会转弱,那么他们的创作激情也将会随之消失。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想象,帮助幼儿掌握用“大圆和小圆”方位组合变化画出各种动态且有着美丽衣裳的乌龟,我再次创设了“一起去郊游”的故事情境。在老师优美动听、富 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与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下,幼儿的泛灵性与移情特点使他们再次沉醉于引人入胜的童话情境中。他们为乌龟没有漂亮的衣服和同伴一起去郊游而着急,主动献策提出为乌龟设计漂亮衣服的想法,并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创作之中……幼儿这种在联想和想象前提下,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客观对象上去的移情特点,使他们在充满文学气息的美术殿堂里,既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又提高了技能。
“有一天,大蛋生病了。小蛋决定去看望它。它沿着小路来到大蛋家,看到大蛋一个人孤伶伶地躺在床上,连忙为大蛋盖上一条美丽的花被子,室内空气很不好,小蛋帮大蛋打开一扇小窗。新鲜的空气吹了进来,花被子又大又暖和,大蛋觉得舒服多了,连忙从花被子底下伸出手和脚感谢小蛋。”
(三)将美术技能的学习与故事创编完美结合,体验创作的快乐
“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幼儿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他们可以在月亮上荡秋千,坐西瓜皮的小船周游世界……因为符号对他们而言就是真实的世界。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那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怎样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想象的支点?我的做法是将美术技能的学习与故事创编相结合。在中班下学期装饰画《有趣的故事圆盘》活动中,我选择了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并将其制作成美术课件,在老师声情并茂及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以圆形为中心向边缘扩散连续排列装饰的技能。于是,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学到的技能,把自己创编的故事一圈一圈地画到盘子里,变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圆盘。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富有童真童趣的作品。
“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在小池塘里产下了许多卵。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慢慢长大了,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它们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到处找妈妈。小鱼游过来对小蝌蚪说:‘你们的妈妈在开满荷花的小池塘里,快去找吧!’小蝌蚪在小鱼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三、挖掘共性,有效整合
《纲要》指出“要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取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整合不是拼凑,而是使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它们以不同的体裁、形式存在着。要使美术活动与文学作品有效整合,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二者之间的共性寻找最佳结合点,使文学作品以适宜的方式渗透于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之中,为美术活动服务。如故事《变色鸟》《背太阳》、散文诗《太阳的颜色》这些文学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有关颜色变化的奥秘,在美术活动中整合这些文学作品,幼儿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轻松地了解颜色的变化规律,掌握运用色彩进行渐变的美术技能。众所周知,范例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用。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的文学作品以动画片的形式出现,这种视听完美结合的产物深受孩子们的青睐,如将其引入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具有可以开阔视野、激发美感、引导想象等积极的作用,可谓是“活动着的范例”。如我国经典动画《小鸭嘎嘎》《老鼠嫁女》《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由于导演在制作动画时,采用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为我们的整合活动创造了有力的结合点。比如《小鸭嘎嘎》是部折纸动画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动画,继而与手工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动画片《老鼠嫁女》采用的是剪纸的形式,装饰效果极强,可为幼儿提供极佳的装饰画范例;《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则是以水墨画的形式制作的动画片,教师可将其与指印画、水墨画活动相链接,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外,时下流行的儿童绘本,以其简练的语言,儿童化的图画掳夺了成千上万儿童的心,将其有效地整合进美术活动之中,同样可以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把文学作品请进美术活动的殿堂,将使美术活动少了枯燥的示范讲解,多了优美的语言描述,使幼儿在听觉与视觉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掌握技能,在挥洒自如的创作中尽情地抒发情感……愿文学这朵艺术奇葩在美术活动的殿堂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定儿·《点亮童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4]洪维·《美学基础与幼儿美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