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帝国》,学传统礼仪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文明,赫赫巨制。自《大秦帝國》系列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热播以来,“秦风”席卷全国。《史记·礼书》中记载:“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从礼制风俗到人物仪态、衣食住行等,都用精细考究的画面较为真实地还原出了2700年前战国时代的礼仪制度。网友评价说:“《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唱响了一首关于秦人、秦地、秦风的豪迈长歌,剧中古朴考究的礼仪文化是其血肉,使得整部剧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天然生机。”
  每一次行礼都有出处
  “礼者,敬人也。”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除了征战的豪情和政局的复杂多变之外,社会生活中那些独特的审美和韵味也是耐人寻味的。比如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无论是市井生活中普通的颔首致意、朝堂之上正规严谨的揖礼,还是祭祀相王时庄严慎重的拜礼等都有出处。
  先秦时,行礼基本上分为正规揖礼、一般揖礼、拱手、颔首致意、一般拜礼、正规拜礼等。其中,正规揖礼是指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一般揖礼是指正规场合与朋友之间的行礼,身体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拱手类似于揖手,只是身体和胳膊不用动。
  正规拜礼一般用于祭祀或是非常庄重的场合,身体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同时手齐眉,之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
  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或是长时间的稽首或短时间的顿首。
  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于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需上身挺直,膝盖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生活中,我们常说“席地而坐”,其实很多这样的成语都是大有来头的。先秦时,人们的桌子茶几等都比较低矮,所以不管是君王还是臣子都要跪坐在案前,“席地而坐”也是从那时起流传至今的。再比如,很多人都以为“正襟危坐”的“危”是指随时都有危机感的意思,其实“危”指的是人的姿势,上边一个帽子,前边是前襟,后边是腿,我们从字形就能够看出大秦时期的礼仪特点。
  当时到别人家做客讲究也很多,你得先观察,看看地上的席子摆放得正不正,要是不正千万别进去,因为这代表主人不欢迎你。此外,你还得对各种人的品阶有详尽的了解,因为席子的厚度会根据天子、士大夫、庶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我们从服装和室内陈设也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礼仪规矩。
  为了更好地诠释剧中角色,《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组特别聘请了5位秦文化礼仪专家,从风俗礼制、言语措辞、人物仪态、行为举止等各方面对演员进行专项培训。无论是人物的着装束发,还是日常交往中的礼节,抑或是朝堂上的揖礼,剧中每个人的行走坐卧都有一股浓浓的古朴韵味,为观众打造出独特的观剧体验。
  每一次宴会都有讲究
  盔甲盛酒,秦剑取肉。在“民以食为天”的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即便是在物质相对贫瘠的先秦时期,饮食宴会也绝非“喝秦酒,吃苦菜”那么简单:热腾腾的肥羊拆骨肉、绿莹莹的蔬菜鲜汤、灰乎乎的秦椒盐面、外焦内白的切片厚饼……除了丰盛的食物,先秦的饮食礼仪也极为考究。比如,饭前主人先说“请”,客人辞让,主人再请;喝茶、饮酒时,人们会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饮食礼仪如同一个历史的截面反映着那个悠远时代的生活风貌。
  古人宴请时讲究衣冠严整,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即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主人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时都要说“请”,客人答“请”,主人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座次。
  据悉,早在《礼记》中就有先秦时宴会食序的记载,人们先饮酒,再吃肉,而后吃菜,吃饭的食序和现在大致一样。
  每一次婚嫁都有掌故
  在男人们玩转权力、较量阴谋与权术的同时,缠绵悱恻、情深缱绻的爱情故事在《大秦帝国》中也被重点着墨。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不论是国君的大婚、芈八子的受封,还是张仪提亲、苏萱婚嫁,其礼仪都是有说头的。
  剧中,芈丫头为嬴驷生下一王子,嬴驷大喜,封其为“八子”。秦宫封号,首为王后,接下来便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子并不是排第八,而是禄秩千石,算得上是厚禄了。
  剧中,张仪提着礼盒亲自上门提亲,不仅被红颜知己苏萱拒绝,更是被店小二嘲笑其不懂提亲的礼数。先秦时,提亲礼数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以及请期。正婚礼亲迎时,新郎要偕同媒人、亲友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并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能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
  大咖说
  说起古装剧的礼仪文化,小编不得不提一位大神级人物——张晓龙,他不仅是《大秦帝国之崛起》的礼仪指导,还是《甄嬛传》里的温太医,也是《孔子》《赤壁》《画皮2》《琅琊榜》《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热播剧的礼仪指导。张晓龙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国力越来越强大,这背后有那么灿烂的历史文化,国民更应该珍重传统,内外兼修,展示出大国应有的礼仪气度。”
  在古代,礼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涵盖行礼的时间、场所、人选、人物服饰、站立位置、使用辞令、行进路线、使用礼器以及行礼的顺序等,这就是礼法。今天,人们常常感慨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味道了,那正是因为礼仪的远去。张晓龙说:“不管是戏剧影视还是现实生活,仪式感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
其他文献
在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当同学们再看到一树盛开的生机勃勃的花时,想必也会像宗璞那样,忍不住轻轻地抚摸一下那小小的花舱,因为“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陈素琰在《序》中这样写道:“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舱,都在读者心中充满生命的张力。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  如果我们用
期刊
11月,有一个不成文的节日如约而至,那就是光棍节。这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八仙们齐聚一堂,正在举行第一季“光棍节智力比拼”活动。让我们去比赛现场,感受一下本次活动的正能量吧。
期刊
想必同学们都知道“no zuo no die”是“不作就不会死”的英译,“no zuo no die”不但被网友广泛使用,还跻身各大网络热词榜单,更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互联网流行语激发了网友的翻译热情,引发了一股神翻译热潮。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赋予了一层更加幽默的内涵。但很多网友在翻译网络词汇时不够严谨,因此常常会误导同学们。如果你想在朋友圈子
期刊
离开祖国怀抱155年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终于回归祖国。今年对于香港人来说是不平凡的,因为他们将迎来回归20周年。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海滩、清幽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香港”的由来与回归  明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还是一个小渔村,属于广东省的东莞县,是莞香的著名产地,香市贸易十分红火。多数香产品先运送到九龙的尖沙咀,再运至石排湾(也
期刊
一个爱好美食的吃货,无意之中对中国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故事得从秦始皇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紧接着就开始了对南方百越的战事。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大将任嚣控制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并设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个郡,涵盖范围在如今的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为了奖励任嚣的功绩,秦始皇封他为南海郡尉,成為岭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昏庸无能,天下陷入战乱。任嚣
期刊
魏晋年间,有七位士人,他们常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称他们“竹林七贤”。据说,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惬意的生活。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让后人津津乐道并纷纷效仿。  “竹林七贤”虽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也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期刊
梦是一个神秘的话题,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正因为如此,梦更需要被大家了解。这两天我反复做同一个梦,我梦见站在舞台上,张开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然后一身冷汗地从梦中惊醒。究其原因,这些日子我正在准备一场公开的演讲。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起梦,就不得不说睡眠。睡觉可不是眼睛一闭一睁,一晚上就过去了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正常人在刚刚入睡时眼球几乎不活动,我们称它为非快速眼动睡眠
期刊
别出心裁的广告  著名小说家毛姆(1874-1965年)成名之前,生活非常贫困。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  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虚构的钓鱼故事  一天,作家狄更斯坐在江边垂钓,一个陌生人
期刊
A“都知道鸿门宴吧?那是史上最有名的饭局,设宴的人心中没底,赴宴的人心中更没底。”良知中学正在进行一场“文化大使”的选拔赛,占宏强将代表班级委员进行最后的投票。  余剑美的心里打起鼓来。她想,像她这样长相平平的女孩,占宏强愿意把自己唯一的一颗美丽豆送给她吗?  余剑美已经在心里酝酿好了要说的话,就等着占宏强将手中的美丽豆放进她课桌上敞开着的盒子里。  占宏强离余剑美很近了。余剑美闭上眼睛,竖起耳朵
期刊
几千年来,凡是有重大变革的时代,人们都能通过民间歌谣了解到变革的实际效果,以及黎民百姓对当下社会状态的好恶,从而认识和了解当今的时代。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最真实的一面。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诗经》中的《国风》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诗章,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因为《诗经》毕竟是经过文人加工整理过的东西。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民间被广泛口头流传的,由无名氏集体创作的歌谣。因此,中国讽刺歌谣走下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