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英语听力是弱项。一提听力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一种特殊的行为。由于听不懂而感到焦虑和急躁是一种相当普遍和极易产生的现象。为了提高听力,消除心理障碍,应该深刻地理解听力的心理过程,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有意识地运用心理语言模式,克服各种在英语听力中出现的障碍,达到有效地提高外语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障碍;听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1-2.5
如何避免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如何使自己说出、写出地更地道、更纯正的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常面临的问题,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在听、说、读、写中,听力是薄弱的环节。妨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词汇障碍、语音障碍、心理障碍等,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心理因素方面,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一般指情感、兴趣、意志、注意力等。提高英语听力的基础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但在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的情况下,本来能听懂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如不少學生对语言材料估计过低,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难度高于估计值,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并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陷入被动的状态。再如较长时间地听大难度的文章和对话,接触到的是不太熟悉的英语语调、语音和词汇,易使人感到疲倦,大大影响了听力理解的效果。对听力教学应用模式的探索,不仅要从教学方法和语言自身等方面入手,更应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深入探究,揭示听力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确立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佳模式。
一、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影响
学习英语常有这样的过程:好奇—有兴趣—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厌恶—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适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搞好英语听力教学。
(一)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有的学生在刚入学时的听力水平明显低于大纲要求标准外,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其自身智力水平不足和心理素质差等。但都基本表现为焦虑(Anxiety),一种带有恐惧感,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语言焦虑可谓是语言学习中所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是学习者因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相关的自我意识以及行为的明显焦虑的情绪。较重的焦虑心理起到了阻挠或妨碍学习效果的作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1.矛盾心理学生都有想把英语学好的期望,但又经常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当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时,便会丧失坚持的信心,形成想学好又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害羞心理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碰到困难却不敢于向老师提问,日复一日,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一旦遇到阻碍便可能灰心丧气,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
3.自卑心理由于个人智力或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收效甚微,于是逐渐地产生自卑心理。
4.逆反心理由于某些教师自身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对老师感到或害怕或反感的心理,同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消极对抗态度,由此转而产生对外语学习“反感”。
5.自傲心理有些学生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时,觉得很简单,兴趣也高,易产生盲目骄傲的心理。
(二)心理障碍对听力产生的影响
人的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语言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因素。虽然这些非语言因素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因素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意愿的影响来实现的。心理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动态的,其影响后果不是即时显现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共振才逐渐显现。主要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使学习效果的差距拉大。心理共振是由两个振荡组成的:一个是良性共振,即:学习—积极的心理因素—树立自信—积极学习—积极的心理因素—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学习……在这个心理正振荡中的学习者学习积极性逐渐增高,越学越有自信,只要在良性振荡中,英语没有学不好的。另一个是恶性共振,也称为心理负振荡,是消极心理因素之间产生的共振,即:学习—消极的心理因素—产生自卑—消极学习—消极的心理刺激—更加自卑—更加消极学习……在这个心理负振荡中的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失,越学越自卑。这种心理因素完全是可以调节的。要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就要找出对学习者起积极作用的心理因素使心理正振荡起振,正确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因素使之维持,并不断增加幅度。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要先找到心理负振荡的起振点,在找出对学习者学习中的不利的心理因素,并加以克服。
二、心理因素与听力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听力理解是一种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是听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在接触听力训练时,很多学生会发现,对所听的材料有时侯即使没有生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感到懵懵懂懂。长此以往,学生由于感到枯燥乏味,便失去继续听的兴趣,因此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这种兴趣和自信心受挫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发掘,并对今后听力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心态,主观能动性是很难发挥的。因此,首先帮助初学者树立学好听力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就应该设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帮助学生找回信心,清除心理障碍,保持兴趣,才能将心理机制调至最佳状态。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听力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觉得一身轻松,信心倍增。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的差异性,教得再投入再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听力理解它囊括语言、文化、心理和逻辑等诸多因素。心理学上,听力理解是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是听话者和对话者的相互交流的活动。听的心理过程可理解为信息的流通过程,即包括声音的刺激、信息的摄入、编码的储存、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输出这样一种极为复杂的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语调、语音、词汇、口语表达、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对听力普遍感到困难重重,大有“谈听力色变”之感。他们能看懂的东西却听不懂,即使没有生词,往往也是听完一篇短文之后,什么信息都捕捉不到。
听力理解试题要求考生必须集中精力捕捉信息,快速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做出选择。我们经常可见到不少考生考试时心理压力比较大,在听音前就感到紧张。这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听的效果。尤其是应试时,要做充分的心理准备,排除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干扰。在听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平稳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做好听力考试的前提。开始训练应先从听简单的句子入手,听得次数多了,过去听不懂的词语和难句慢慢就自然转化成容易的了。在大量的听力实践中逐渐培养英语语感。心情越保持放松,效果就越好。在逐步的训练中一旦进步了,听懂的成分多了,就对听越有兴趣了。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并增强了新的挑战意识。神经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皮层,是记忆装置,在身心轻松的情况下会变得非常平稳。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记忆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反之,如果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强心情烦躁,于是,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也会马上下降。所以,注意力应高度集中,而情绪又不过度紧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听觉器官接受声音信号的灵敏度,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听力训练或参加听力考试时应在身心保持松弛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相应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教师在了解学生相关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上述的心理障碍。下面着重谈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和组织英语听力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所谓个性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忌简单地将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一刀切”,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了”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培养集中注意能力
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开始训练应先从听容易的句子入手,听得多了,过去听不懂的难句和词语慢慢就自然转化成容易的了。心情越放松,效果就越好,在逐步的训练中一旦进步了,听懂的成分多了,就越有兴趣听了。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需要经过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并增强了新的挑战意识。同时在课堂上要尽力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松弛下来。
(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就感”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要尽力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松驰下来。教师应告戒学生切莫抱怨自己笨,听不懂,并引导他们做好心理调试准备。听时要保持心情平静,思想集中,身心放松。学生的心理状态活跃起来,参与意识就增强了。这样学生会感到有所学,有所得,收益匪浅。教育心理学指出:“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贯穿在一切心理过程之中;任何一个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注意状态。注意是组织和保持学生一切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集中注意力是一种心理调节过程,要求对感知对象的指向聚集到某一“焦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皮质兴奋中心对作用于大脑的信息产生最清晰的印象。学生对听力没兴趣,听不懂,情绪不好,这些都是妨碍学生注意集中的因素。培养集中和保持注意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在学习中学生也应该广泛阅读,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对语义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时一些词语除字面意义之外,还有其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层意义。只有对英语这一语言外壳所蕴涵着的整个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有比较广博的了解,才能依据文化背景知识从一定的内容和语境做参照系去感知话语的确切含义。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听力理解过程的良好心态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提倡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的放矢地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听力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听力能力真正提高,以适应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总之,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一种特殊的行为。良好的听力水平决非一日之功,若想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外语教师只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听力的心理过程,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才可能在听力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语言模式,引导学生突破各种英语听力障碍,达到有效地提高外语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金缓.Listening Difficulti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明初.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台湾:东华书局,1991.
[6]杨万鹏.略论外语学习中听力理解的干扰因素[J].文教资料,2006(11).
[7]李媛、王雅敏.听说训练中的心理学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8]刘以梅.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与训练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9]郭建民.英语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与听的技巧训练[J].云梦学刊,2005(4).
【作者简介】王红宇(1987- ):山西河曲人,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心理障碍;听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1-2.5
如何避免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如何使自己说出、写出地更地道、更纯正的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常面临的问题,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在听、说、读、写中,听力是薄弱的环节。妨碍听力理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词汇障碍、语音障碍、心理障碍等,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心理因素方面,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一般指情感、兴趣、意志、注意力等。提高英语听力的基础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但在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的情况下,本来能听懂的内容也会大打折扣。如不少學生对语言材料估计过低,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难度高于估计值,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并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陷入被动的状态。再如较长时间地听大难度的文章和对话,接触到的是不太熟悉的英语语调、语音和词汇,易使人感到疲倦,大大影响了听力理解的效果。对听力教学应用模式的探索,不仅要从教学方法和语言自身等方面入手,更应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深入探究,揭示听力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确立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佳模式。
一、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心理障碍及产生的影响
学习英语常有这样的过程:好奇—有兴趣—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厌恶—反感。这种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适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搞好英语听力教学。
(一)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有的学生在刚入学时的听力水平明显低于大纲要求标准外,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其自身智力水平不足和心理素质差等。但都基本表现为焦虑(Anxiety),一种带有恐惧感,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语言焦虑可谓是语言学习中所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是学习者因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相关的自我意识以及行为的明显焦虑的情绪。较重的焦虑心理起到了阻挠或妨碍学习效果的作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
1.矛盾心理学生都有想把英语学好的期望,但又经常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当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时,便会丧失坚持的信心,形成想学好又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害羞心理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碰到困难却不敢于向老师提问,日复一日,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一旦遇到阻碍便可能灰心丧气,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
3.自卑心理由于个人智力或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收效甚微,于是逐渐地产生自卑心理。
4.逆反心理由于某些教师自身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对老师感到或害怕或反感的心理,同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消极对抗态度,由此转而产生对外语学习“反感”。
5.自傲心理有些学生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时,觉得很简单,兴趣也高,易产生盲目骄傲的心理。
(二)心理障碍对听力产生的影响
人的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语言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因素。虽然这些非语言因素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心理因素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意愿的影响来实现的。心理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复杂多变的、动态的,其影响后果不是即时显现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共振才逐渐显现。主要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使学习效果的差距拉大。心理共振是由两个振荡组成的:一个是良性共振,即:学习—积极的心理因素—树立自信—积极学习—积极的心理因素—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学习……在这个心理正振荡中的学习者学习积极性逐渐增高,越学越有自信,只要在良性振荡中,英语没有学不好的。另一个是恶性共振,也称为心理负振荡,是消极心理因素之间产生的共振,即:学习—消极的心理因素—产生自卑—消极学习—消极的心理刺激—更加自卑—更加消极学习……在这个心理负振荡中的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失,越学越自卑。这种心理因素完全是可以调节的。要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就要找出对学习者起积极作用的心理因素使心理正振荡起振,正确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因素使之维持,并不断增加幅度。要消除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要先找到心理负振荡的起振点,在找出对学习者学习中的不利的心理因素,并加以克服。
二、心理因素与听力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听力理解是一种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是听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在接触听力训练时,很多学生会发现,对所听的材料有时侯即使没有生词,也不能完全理解,感到懵懵懂懂。长此以往,学生由于感到枯燥乏味,便失去继续听的兴趣,因此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这种兴趣和自信心受挫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发掘,并对今后听力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心态,主观能动性是很难发挥的。因此,首先帮助初学者树立学好听力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就应该设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帮助学生找回信心,清除心理障碍,保持兴趣,才能将心理机制调至最佳状态。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听力课不再是一种负担,而觉得一身轻松,信心倍增。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的差异性,教得再投入再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听力理解它囊括语言、文化、心理和逻辑等诸多因素。心理学上,听力理解是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心理过程,是听话者和对话者的相互交流的活动。听的心理过程可理解为信息的流通过程,即包括声音的刺激、信息的摄入、编码的储存、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输出这样一种极为复杂的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语调、语音、词汇、口语表达、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对听力普遍感到困难重重,大有“谈听力色变”之感。他们能看懂的东西却听不懂,即使没有生词,往往也是听完一篇短文之后,什么信息都捕捉不到。
听力理解试题要求考生必须集中精力捕捉信息,快速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做出选择。我们经常可见到不少考生考试时心理压力比较大,在听音前就感到紧张。这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听的效果。尤其是应试时,要做充分的心理准备,排除各种不利客观因素的干扰。在听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平稳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做好听力考试的前提。开始训练应先从听简单的句子入手,听得次数多了,过去听不懂的词语和难句慢慢就自然转化成容易的了。在大量的听力实践中逐渐培养英语语感。心情越保持放松,效果就越好。在逐步的训练中一旦进步了,听懂的成分多了,就对听越有兴趣了。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并增强了新的挑战意识。神经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皮层,是记忆装置,在身心轻松的情况下会变得非常平稳。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记忆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反之,如果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强心情烦躁,于是,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也会马上下降。所以,注意力应高度集中,而情绪又不过度紧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听觉器官接受声音信号的灵敏度,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听力训练或参加听力考试时应在身心保持松弛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相应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教师在了解学生相关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上述的心理障碍。下面着重谈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和组织英语听力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所谓个性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忌简单地将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一刀切”,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了”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培养集中注意能力
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开始训练应先从听容易的句子入手,听得多了,过去听不懂的难句和词语慢慢就自然转化成容易的了。心情越放松,效果就越好,在逐步的训练中一旦进步了,听懂的成分多了,就越有兴趣听了。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需要经过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并增强了新的挑战意识。同时在课堂上要尽力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松弛下来。
(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就感”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要尽力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松驰下来。教师应告戒学生切莫抱怨自己笨,听不懂,并引导他们做好心理调试准备。听时要保持心情平静,思想集中,身心放松。学生的心理状态活跃起来,参与意识就增强了。这样学生会感到有所学,有所得,收益匪浅。教育心理学指出:“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贯穿在一切心理过程之中;任何一个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注意状态。注意是组织和保持学生一切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集中注意力是一种心理调节过程,要求对感知对象的指向聚集到某一“焦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皮质兴奋中心对作用于大脑的信息产生最清晰的印象。学生对听力没兴趣,听不懂,情绪不好,这些都是妨碍学生注意集中的因素。培养集中和保持注意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在学习中学生也应该广泛阅读,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对语义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时一些词语除字面意义之外,还有其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层意义。只有对英语这一语言外壳所蕴涵着的整个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有比较广博的了解,才能依据文化背景知识从一定的内容和语境做参照系去感知话语的确切含义。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听力理解过程的良好心态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提倡注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有的放矢地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听力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听力能力真正提高,以适应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总之,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一种特殊的行为。良好的听力水平决非一日之功,若想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外语教师只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听力的心理过程,做到层层突破,循序渐进,才可能在听力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语言模式,引导学生突破各种英语听力障碍,达到有效地提高外语听力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金缓.Listening Difficulti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明初.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5]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台湾:东华书局,1991.
[6]杨万鹏.略论外语学习中听力理解的干扰因素[J].文教资料,2006(11).
[7]李媛、王雅敏.听说训练中的心理学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8]刘以梅.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析与训练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9]郭建民.英语听力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与听的技巧训练[J].云梦学刊,2005(4).
【作者简介】王红宇(1987- ):山西河曲人,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