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留根 为社会树人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宜都亦然。2015年9月,宜都市教研室通过对辖区内六所样本校的深入调研,形成了对乡村学校教育生态的精准把握:生源流失,办学规模普遍萎缩;特色不优,影响力逐步沉寂;结构失衡,教师配置难以科学;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日益降低……
  乡村教育振兴事关教育公平大义,乡村学校的颓败之势必须遏止。
  教研部门如何在改变乡村学校现有状态中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一段时期,这些问题终日萦绕在宜都教研人的脑海中。他们设想,充分利用县级教研部门的资源,发挥教研部门引领作用,在师资不变、教育投入不额外增加的情况下,引领乡村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改善外部环境,开发现有资源,创设学校文化,重构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县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均衡。

  这一构想,最终成为湖北省2015年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乡村学校教育改造”。三年来,宜都市教研室一班人本着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以大堰堤小学等六所乡村校为样本,全市其他乡村学校为推广校,探索乡村学校内涵发展新的可能性。

从从众取向到主题构建,学校文化彰显活力


  受诸多因素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很少为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所关注。在他们固有的认知中,只要认真落实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就是学校应该具有的文化氛围。因此,从办学理念到校训校风,从办学章程到规章制度,多是拿来主义。即便有少数学校先行一步,也往往受从众取向影响,少有特色、主题不明,“以文化人”在乡村学校往往沦落为一句口号。
  因此,宜都市“乡村学校教育改造”课题组首先将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纳入研究视角,决定以文化建设破题,引导乡村学校提升内涵。
  课题组吸纳在乡村执教多年、有丰富乡村教育经验的管理者组建了学校文化建设智囊团队,带着对乡村朴素的感情,深入学校,与校长、教师共同讨论、磋商,开展创建特色学校文化的系列活动,引导学校构建特色文化系统,努力促进学校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位于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的大堰堤小学,以“为乡村留根,为社会树人”为办学理念,组织全校教师讨论修改办学章程,将“蜜蜂精神”作为学校文化主题,组织教师开展了深入研究。“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的蜜蜂精神,逐渐被全校师生认可,勤劳、团结、奉献、求实、自律以及博采众长的品质,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彰显。
  学校文化的建构过程,也是学校发生蜕变的过程。首先是校园环境在变。在章世芬校长的推动下,学校新建了“宜山文化馆”“桥西生活馆”“石门实践园”“宜山读书社”等文化场所。其次是学校课程体系在健全。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等等特色乡土游戏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渐渐地,师生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里欢声笑语更多了。2016年6月,大堰堤小学于大堰堤幼儿园联合举办了一场联谊会演,十里八乡前来观看的民众把学校围了个水泄不通。演出结束,余家桥村支书杨书记兴奋不已,主动上台抢过话筒对学校的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布举全村之力支持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宜都市枝城鎮洋溪村的洋溪小学,从地名获得灵感,以“水”为主题创设学校文化,将“让孩子们像溪水一样欢乐”定位办学理念,以“做人如水、做事如山”为校训。虽朴实,然而真切。在制定学校文化创建方案时,学校广泛吸纳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见,
  确保了学校主题文化构建的规范性、认同度。
  宜都市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凝聚着师生共谋发展的美好心愿。2018年,宜都市教研室在全市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四项展示评比”活动,将全市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推向高潮,全市中小学步入从千校一面转向特色创建,从制度治校转向文化治校,形成宜都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从忠实执行走向整合创新,课程建设彰显特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载体。课程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学生素质的丰富程度。创设校本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宜都市教研室主动承担起指导全市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任。他们制定规划,拟用五年时间帮助各乡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宜都教研人为此给自己揽下了不少活儿:
  组织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向教师们传授课程研发的经验和做法;指导教师们确定主题和方向、统整课程资源、编制课程纲要、编写课程教材;开展全市校本课程纲要评审与说课竞赛,组织校本教材评比与展示……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各学校发掘本土资源,体现宜都区域文化的“原色”和社会生活的“原味”。
  “那是我喝过的最美味的绿茶!”2017年10月,潘家湾小学为家长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品茶会,一位叶姓家长至今回味无穷。该校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次品茶会,从茶叶的采摘、杀青、制作、包装到品茶会的现场布置、议程安排、茶具选用,全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得益于学校《茶韵流香》校本课程的开设。
  潘家湾小学将独具地方特色的种茶治茶产业,纳入学校课程建设视域,以茶文化为特色,编制纲要,整合资源,根据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写出八十个课时的校本课程,内容涵盖茶之美、茶之味、茶之语、茶之道。一道茶,升华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充实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生活,也改善了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大堰堤小学秉承“为乡村留根”的理念,结合乡村生活特点,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乡村体育、乡村文艺、乡村工艺、乡村技能”四个版块的《乐在乡土》校本课程。学校体育教师郑华原在城镇学校从事体育教学,2015年秋作为支教教师来到大堰堤小学,他发现孩子们爱滚铁环、爱跳绳,于是在创编《乐在乡土》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乡村体育”板块的纲要设计、教材编写工作,将滚铁环、跳绳、踢毽子等纳入课程内容,更将这些内容纳入体育教学的内容范畴,创造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独特路径。2017年10月,大堰堤小学举办了有史以来最独特的运动会,245名学生与近30位老师全部参加滚铁环、跳绳、踢毽子比赛,近150多名家长放下工作,融入学校当起了啦啦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曹树真院长在《乐在乡土》教材序言中这样写道:“这是深居村落的大堰堤小学以文化的理解、历史的担当、睿智的谋略和教育的坚守掬起的一捧美丽的浪花,它是一本教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个品牌,诠释着乡村学校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承载着乡村学校对教育的担当,展现着乡村学校对教育的激情,诉说着乡村学校对教育的坚守。”

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教师成长彰显自主


  乡村学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宜都市教研室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只有将教师专业发展放在乡村学校内涵发展战略的首位,乡村学校教育改造才有成功的可能。
  为此,教研室重构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乡村学校有格、有序、有效的校本研修体系,引领乡村学校的教师从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有效促进了乡村学校的教师专业进步。
  课题组开展以县为主体的集约化专业研修,探索出首席指导、研训统一、任务驱动、区域协作形式的校本研修模式。于是,有了一学科一个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师指导专家团队,有了一月一次的学科区域性教研活动的常态开展,有了一周一次的送课下乡的有序开展,有了一学期一次的教育教学新理论讲师团深入乡村学校的辅导讲座,有了一学年一次的教师专业发展任务建议清单的研制。
  他们组织开展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场所为研究基地,以追求实效为目标的“一事一研、一问一研”的微课题研究,强调微课题研究在学校中开展,满足教师群体和个体的需求。
  三年时间,全市乡村学校近三百个微课题被老师们深入研究,获得结题,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实际问题。
  松木坪小学是一所偏僻的乡中心小学,近两年补充新教师十多名,新教师占学校教师半数以上。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以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为基本要素,设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年度活动纲要,做到校本研修事事有章可依,人人有章可依。学校提出,青年教师要一年“入格”能做教师、二年“合格”会做教师、三年“创格”形成教学风格,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成长计划,做到校本研修教师自主决策、自我行动、自觉执行。学校每学期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上好一节研究课、用好一项教育技术、整好一个教学资源、记好一个教学案例、读好一本教育专著、讲好一个教育故事、做好一个微课题研究”的“七个一”活动,做到校本研修事事抓落实,人人做落实。

从授受有效走向自主建构,课堂生态更趋平衡


  课堂教学是学校永恒的工作主题,是每个教师每天必然重复的工作,是机械地重复,还是创造性改进,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改造”的实践中,课题组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课堂,让不一样的课堂带来不一样的质量,让不一样的课堂培养不一样的素质。
  在馬家店小学,一群青年教师自主开始备课的理论与实践研修,认为好课源于充分准备,他们定基调、立作坊,自发组织、制定计划、聘请指导教师,确定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老师们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出击”开展理论学习,变“单打独斗”成“合作共赢”改变备课方式,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小学语文学科设计出“五位一体”送教活动,促进乡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

从千人一面走向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振兴乡村教育,必须以乡村学校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
  教研室整合传统品德教学资源,创设“中小学生道德法制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学校开展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活动;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培训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解决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失的问题;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哦,制定质量监测办法,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乡村学校学生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质量监测,服务乡村学校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落实。
  枝城中学校园内有一座烈士纪念园,学校以纪念园为载体,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起点,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学生从学会自强、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做起,习惯与品质发生着质的变化:操场、走道上偶然出现的纸屑、弃物会被发现的同学悄悄清理;花坛、走道边的杂草会被有心的同学悄悄拔除;王畅同学是一位有行走缺陷的随班就读生,从入校哪一天开始,全班四十三名同学就主动承担起协助他学校生活的责任,让王畅同学感受到来自同学的亲情。学生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得以养成。
  马家店小学是一所不足百名学生的“微型”学校,但也在金秋十月组织起了体育艺术节。80名学生集体展示的跆拳道虎虎生风;近20名学生的二胡齐奏有板有眼;仅12名同学的围棋竞赛,让围观者叹为观止;两位小主持人,大有明星大碗风采……在总结发言时,校长豪迈地说: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艺术节用事实说明,我们正在缩小着差距。
  宜都市的乡村学校,正为努力创设充分的平台,为乡村孩子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位于荆山南麓、卞和故里的南漳县城关实验小学始建于1986年,历经三十载风雨洗礼,几代人默默耕耘,如今已由在校学生仅百人的村级小学发展成为在校师生3000余人的市级示范学校。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把“忠于祖国、坚持求真、矢志不渝、慧眼识才”的卞和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积极建设一体两翼的“卞和文化”(以快乐高效的卞和课堂为主体,以文化环境和艺体活动为两翼),通过环境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和课程文化建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郭敦培用智慧和思想为山区学校的发展趟出了一条路。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鼓
宜都市教学研究室在实施乡村学校教育改造的过程中,结合乡村学校实际,积极探索“青研中心育骨干、辐射学校做研修”的学科校本研修方法,于2016年11月成立了宜都市小学数学“青研中心”,以师徒帮带的形式打造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学科交流碰撞的开放性学习研究平台,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例研讨,取人所长补短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青年教师缺少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短板,“青研中心”组
建始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从宋代状元詹邈到近代民主先驱朱和中,民国政要吴国桢,到当代著名作家韦君宜,他们的思想对一代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几年来,建始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为了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同样的阳光下、同样的沃土里播种梦想,建始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认真上课,教师用钢琴一遍遍调校
近日,由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发起的“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并在房县城关镇八一希望小学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接受捐赠的7所学校校长、学生代表、县教育技术装备站全体人员等参加了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上,书香基金副秘书长金子龙代表中国艺术节基金会,为房县红塔镇付畈小学、军店镇中心小学等7个中小学校捐赠了总价值近50万元的17570册图书。据悉,中国艺术节基金会将以此次房县中小学图书捐赠为起点,依托“一带一
2016年11月30日,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报刊集团”)2016年秋季教育宣传工作暨《人民教育》《湖北教育》通联工作会议在红安县圆满召开。  湖北省教育厅、红安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报刊集团总经理周发秋主持。  会议表彰了一批教育宣传通讯先进单位和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学校,授予利川市教育局等33家单位“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已逐步走进了许多家庭,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已较为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在落实巩固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语言是存在的家”。照本宣科事实上是一种语言的变相消失,也是一种教师自我存在的消失。它在教育中的含义,是用来形容我们讲课或发言时死板地按照课文及讲稿来,没有发挥,不够生动。  当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照本宣科,意味着这位教师在专业知识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语言,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他的话语中缺乏个人对生命的体验和从生活经验中悟得的道理,其结果是一种自我语言的消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40年,也是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40年。40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湖北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督察落实,在理念创新、制度建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些领域的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湖北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教育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4年12月9日,黄冈市召开教育改革创新宣传工作座谈会。本次座谈会主题鲜明,旨在回顾2014年的教育宣传工作,交流探讨如何正确把握当前教育宣传工作重点和舆论导向,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推动黄冈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黄冈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以标主持座谈会。黄冈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学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县市区交流教育宣传工作经验后,本刊主编肖昌斌及《中国教育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黄兴国、《中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