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需要细心和想象力的学科,所以教师对于细节的把握十分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从细节入手,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这样才能构建出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字】 教学细节;学生本位;知识体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学的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它们十分可贵,但是却稍纵即逝,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和下课后关注教学细节,抓住生活细节,从不同的细节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建立精彩有趣的数学课堂。
一、细心分析错误,从中总结经验
细节决定成败,一点点小的错误,如果任其发展,极有可能造成日后严重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当要严谨地对待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犯的错误,并从中总结经验,有效地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时,我发现同学们在做“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道判断题时会有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对”,这显然是同学们将此题目和书本上“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混淆了,所以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在课堂上着重讲了这道题目,首先问大家“0÷3等于多少?”“得0!”同学们很快回答了出来。“那么大家举例子说一下0除以多少等于0呢?”“0÷15得0!”“0÷9得0!”“0÷100也得0!”同学们回答道。“那么0除以0呢?”“也得0呗!”有的同学满不在乎地说。“可是它也可以得1啊。”“为什么?”同学们疑惑地说。“因为在除法中,除数乘以商等于被除数,而0×1=0啊,所以商可以是1。”“那还可以是2、3、10,任何数都可以啊!”同学们继续说。“对啊,所以0作除数时商是不确定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道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应该怎么改才是对的呢?”“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就行啦!”同学们笃定地说。经过这样的思考经过,同学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之后做相关题目时的准确率也大大提升了。
二、细致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理论虽然看似抽象,但其形成其实来源于前人对大量生活事物的宏观性总结,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留心身边的生活细节,不要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学生们对于上数学课应该干什么,学什么的概念还比较懵懂,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孩子们在幼儿园曾经学过数数,但是他们只是单纯地念出来,并不知道数字的意义和多少的概念,这一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物和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放了许多在幼儿园中会出现的事物图,这些都是学生以前很熟悉的事物,然后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数数滑梯、木马、蝴蝶、气球、小朋友各有几个呢?”“滑梯有3个,木马有6个,蝴蝶有5只,气球有10个,小朋友有8个!”小朋友们数的很认真。“那么大家能按数字的多少给它们排序吗?”“排序?”有的学生犯了难。“老师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数数时用圆点来标记每个种类的个数,然后比一比谁的最多,谁的最少。”“哦哦!这样就对啦!”同学们兴奋地画了起来,很快便有了答案:“气球最多!然后是小朋友,木马,蝴蝶,滑梯是最少的!”通过这种用学生们熟悉的日常事物来导入知识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能够从容应对,不会过于惊慌抵触,大家很快便理解了数字大小的概念。
三、细心了解学生,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以学生为本,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们对人民币的不同单位有着更为具体直观的了解,我制作了很多关于不同钱币的换算题,将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钱币放在课件里,让同学们自己数数和计算,如 “这个绿色的人民币你认识吗,一共有多少张,能换成几个一元呢?”“这是几个一元硬币?能换成几个一角钱?你能数对吗?”在课堂上,大部分的同学都抢着回答,可是我注意到在课堂边角位置的一些学生面有难色。在大家课堂活动的时候,我过去问那些学生有什么疑问,他们小声地回答:“老师,屏幕上的东西太小啦,而且背景和钱的颜色好像,我根本看不清有几张钱和钱的颜色,所以都回答不上来问题。”我恍然大悟,马上回去调整了字体和背景颜色,后面在继续这部分问答时,那些学生果然都积极了起来,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当细心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堂质量。
四、细化前后关联,形成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独立的点,而是有其严密的内在联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其在日后应用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时,在教完大家这一部分的概念后,我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时、分、秒吗?”“记得!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吗!”同学们满不在乎地说。“那么一天等于多少小时呢?”“额,12个小时吗?”同学们不确定地说。“大家家里都有电子表吧,晚上11点的时候是怎么显示的呢?”“23点!”“晚上12点呢?”“24点!啊不对,是0点!”“这就对啦,它既是24点也是0点,说明它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天的开始,所以一天有24小时,这就是时间的不同单位。”“哦,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到的年月日和之前二年级下册学的时分秒联系到一起,让大家对于时间单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透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细化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让学生交流观点、碰撞观点,进而获取真知。
总之,虽然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是见微知著,正是从一个个的小细节中,才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学问。
【参考文献】
[1]饶锦全.从细处入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7)
[2]李晋霞.细处着手,提高数学作业的准确率[J].新课程(小学)).2014(02)
【关键字】 教学细节;学生本位;知识体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学的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它们十分可贵,但是却稍纵即逝,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和下课后关注教学细节,抓住生活细节,从不同的细节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建立精彩有趣的数学课堂。
一、细心分析错误,从中总结经验
细节决定成败,一点点小的错误,如果任其发展,极有可能造成日后严重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当要严谨地对待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犯的错误,并从中总结经验,有效地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时,我发现同学们在做“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道判断题时会有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对”,这显然是同学们将此题目和书本上“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混淆了,所以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在课堂上着重讲了这道题目,首先问大家“0÷3等于多少?”“得0!”同学们很快回答了出来。“那么大家举例子说一下0除以多少等于0呢?”“0÷15得0!”“0÷9得0!”“0÷100也得0!”同学们回答道。“那么0除以0呢?”“也得0呗!”有的同学满不在乎地说。“可是它也可以得1啊。”“为什么?”同学们疑惑地说。“因为在除法中,除数乘以商等于被除数,而0×1=0啊,所以商可以是1。”“那还可以是2、3、10,任何数都可以啊!”同学们继续说。“对啊,所以0作除数时商是不确定的,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道判断题‘0除以任何数都得0’应该怎么改才是对的呢?”“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就行啦!”同学们笃定地说。经过这样的思考经过,同学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之后做相关题目时的准确率也大大提升了。
二、细致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理论虽然看似抽象,但其形成其实来源于前人对大量生活事物的宏观性总结,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留心身边的生活细节,不要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学生们对于上数学课应该干什么,学什么的概念还比较懵懂,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孩子们在幼儿园曾经学过数数,但是他们只是单纯地念出来,并不知道数字的意义和多少的概念,这一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物和数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们放了许多在幼儿园中会出现的事物图,这些都是学生以前很熟悉的事物,然后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数数滑梯、木马、蝴蝶、气球、小朋友各有几个呢?”“滑梯有3个,木马有6个,蝴蝶有5只,气球有10个,小朋友有8个!”小朋友们数的很认真。“那么大家能按数字的多少给它们排序吗?”“排序?”有的学生犯了难。“老师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数数时用圆点来标记每个种类的个数,然后比一比谁的最多,谁的最少。”“哦哦!这样就对啦!”同学们兴奋地画了起来,很快便有了答案:“气球最多!然后是小朋友,木马,蝴蝶,滑梯是最少的!”通过这种用学生们熟悉的日常事物来导入知识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能够从容应对,不会过于惊慌抵触,大家很快便理解了数字大小的概念。
三、细心了解学生,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以学生为本,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们对人民币的不同单位有着更为具体直观的了解,我制作了很多关于不同钱币的换算题,将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钱币放在课件里,让同学们自己数数和计算,如 “这个绿色的人民币你认识吗,一共有多少张,能换成几个一元呢?”“这是几个一元硬币?能换成几个一角钱?你能数对吗?”在课堂上,大部分的同学都抢着回答,可是我注意到在课堂边角位置的一些学生面有难色。在大家课堂活动的时候,我过去问那些学生有什么疑问,他们小声地回答:“老师,屏幕上的东西太小啦,而且背景和钱的颜色好像,我根本看不清有几张钱和钱的颜色,所以都回答不上来问题。”我恍然大悟,马上回去调整了字体和背景颜色,后面在继续这部分问答时,那些学生果然都积极了起来,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当细心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堂质量。
四、细化前后关联,形成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个个分散的独立的点,而是有其严密的内在联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其在日后应用数学知识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时,在教完大家这一部分的概念后,我问大家:“同学们还记得时、分、秒吗?”“记得!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吗!”同学们满不在乎地说。“那么一天等于多少小时呢?”“额,12个小时吗?”同学们不确定地说。“大家家里都有电子表吧,晚上11点的时候是怎么显示的呢?”“23点!”“晚上12点呢?”“24点!啊不对,是0点!”“这就对啦,它既是24点也是0点,说明它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天的开始,所以一天有24小时,这就是时间的不同单位。”“哦,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到的年月日和之前二年级下册学的时分秒联系到一起,让大家对于时间单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透过上述案例不难发现,细化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让学生交流观点、碰撞观点,进而获取真知。
总之,虽然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是见微知著,正是从一个个的小细节中,才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学问。
【参考文献】
[1]饶锦全.从细处入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7)
[2]李晋霞.细处着手,提高数学作业的准确率[J].新课程(小学)).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