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如意品鉴 (一)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如意
  中国的金属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错金银器、汉唐的铜镜、唐宋的金银器以及明代的宣德炉、明清的景泰蓝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金属工艺品。特别是清代宫廷,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不仅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家,而且也汇集了从各地进贡来的精美艺术品和各种奇珍异宝。明清两代宫廷在艺术品的制作与搜集上,可以说是不惜工本、不遗余力,至清代乾隆 时期,宫廷的金属工艺品制造 、收藏达到鼎盛。皇家所用金银器遍及典章、祭祀、佛事、冠服、陳设、日用、骑射等各个方面。制作工艺有錾刻、捶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等,并注重综合运用凸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多种手法,尤其是极其复杂的掐金丝、累丝、攒丝、镶嵌珠宝、点翠等工艺,更显示出当时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清宫收藏的金属如意主要包括,金、银、铜、铁和各种合金、镀金镶嵌、金属胎珐琅等质地。金属如意总体数量不如玉石、竹木如意多,并以铜质为主,以铁质为早,且多用于帝后婚庆大典。
  珐琅如意
  珐琅如意是清宫旧藏众多如意中的一类,其中又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个品种。它们虽然都属于珐琅,但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则各有不同。
  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古代的埃及,后经阿拉伯国家于元代传入我国。它一经传入就被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融化,成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工艺品种。它的制造方法是,首先用延展性良好的红铜捶揲出器物的胎体,再用细铜丝掐成花纹,焊贴在铜胎表面之上,然后用随类附彩的方法填施彩釉,经过焙烧、磨光、镀金而成。掐丝珐琅工艺品有着宝石般的色彩、黄金般的光泽,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但是,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器物费工费时,价格昂贵,因此主要是为皇家制作。地方虽然也有烧造,但工艺水平要逊色于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掐丝珐琅如意约200柄,多为九柄成套,少数为单柄。从这些传世作品的工艺特点来分析,年代上起康熙,下至晚清。其中部分作品为清宫造办处所造,部分为广州和扬州等地制作,由地方官进贡于宫廷。装饰图案丰富多变,主要有三多纹、蝙蝠灵芝、太极图、八宝纹、双桃、锦纹及福、寿等图案化的文字,都带有吉祥寓意。掐丝珐琅如意原本就已非常华丽,但制作艺人仍嫌不够,在有些如意上又嵌饰了带有吉祥花纹的珊瑚、玉石、青金石、碧玺等,使之愈加华美和珍贵。有些如意的柄部还做成镂空或凸雕花纹,再经镀金,使之更加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欧洲,清朝康熙年间传入我国。它仍以红铜造型,器表先涂以白釉,以掩盖红色的胎体,使表面平滑明净,之后再用彩釉描绘图案,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具有体轻、明亮、绚丽多彩、装饰性强等工艺特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珐琅如意较少,大小仅10余件。其制作年代上起乾隆,下至清末,既有宫廷所造也有广东贡品。早期工艺水平精致,晚期略显粗糙。装饰图案有彩云暗八仙、双桃蝙蝠、缠枝花卉等。
其他文献
对古物年代的判断实在是大有学问的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涉及哪些学问,却不容易明白。  前些天我去了一趟上海,在港、沪之间的飞机上看了一份报纸,上面有篇文章,介绍了一位马先生的大著,对历代家具的断代有一段很有学问的话。他说明代开始有硬木家具,原因是明代才有刨子。這种工具的发明,使中国人知道怎样处理硬木的表面,能把家具表面做得光洁明亮。明人之前没有这种工具,只好把表面涂上灰粉抹平,加上油漆。我读了
期刊
印人用瓜蒂、竹根、化石、古砖治印者不知其数。嘉兴许明农制黑陶治印,当为后来治陶印者先驱。数年前在金陵,友人张冰赠我缅茄印,为南京印社童迅所制。缅茄为稀有热带果实,形同茄子。晾干后坚硬如石,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黄色,其形状扁圆而长,实为天然印材。  西泠印人王京盙上个世纪自称“劲父”,又名其书斋为“浪花庵”。余曾于田遨丈斋头见之,初以为受毛泽东诗启发,可见海派作风,紧跟时代,具时代特色。后田遨丈赐告京
期刊
中国的历代砚式流变史上,有三次砚式高峰。  其一是汉代。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体现在这些承载着礼乐和神秘主义的造型、花纹等器物上了。汉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神风、雄风”,神器在上、在庙,其给人的感受是御人、吓人。  其二是唐代。唐代的社会风尚是推崇雄健的英猛之气与豪放的海纳百川的胸怀,形成文化多元共生、全面繁荣的格局。唐代官砚的主流风格是“绚风、民风”
期刊
1925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六日)出生于山东省滕县鲍沟镇宁家村。  1930年,5岁。随父亲读书,习字,开始习写《上大人》。  1932年,7岁。随表兄苗逢春习画。  1933年,8岁。得《黄庭经》精本并开始临写。进滕县磕井村小学学习。  1935年,10岁。随表兄苗逢春学习书画文学。  1936年,11岁。进滕县北关学校学习。  1937年,12岁。日寇侵占山东,随全家到峄县毛堌村避难。在
期刊
“呼延生方在少年,其书得有如是造诣,禀赋不凡,盖由天授。方之古人,在唐则近于北海,宋则山谷,明则倪文正、王觉斯,而非赵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论也。”这是徐悲鸿先生为学仲早年题的词,我即用它作为这篇文章的序引。  我和学仲交往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觌面相呼,信札通邮,书画题款,彼此互称“老友”。我们是从喜爱书画开始相识的,学仲多情,每逢农历除夕亲自来我家送画,我被他的盛情所激发,观赏他的画以后,也提笔画梅
期刊
古时文人的日常用品,大都精致考究,或使用,或把玩,可助文思,可发雅兴,故而常有“纸墨精良人生乐事”之类的赞叹。纸,属于“文房四宝”,作为诗文书画的“载体”,更是文人时刻不可或缺之物。陆放翁有诗句云:“浣花理腻觉毫飞”,又云:“笑擘蛮笺落醉题”,更是生动地表述了在名笺佳纸的触发之下诗人挥毫落墨逸兴遄飞之情状。  日常用纸,须裁为小幅,小幅的纸,其名日“笺”。纸张出现以前,用竹片写字,故“笺”字从“竹
期刊
西汉宫廷乐俑高34厘米。  两汉陶俑的艺术风格,“前静后动”,各有千秋。  西漢人物俑虽然较东汉高大,但动作却比较小,好像在追求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格。因此,制作精细,线条流畅,刻画入微。如跽眼坐俑的文静、秀雅。拱立俑的沉着、恭谨。即使骑射、乐舞俑也动作不大、给人一种规行矩步的感觉。这好像与其处于京畿锻地区,受京都文化熏陶与专制制度的约束有关。  东汉的人物俑则恰恰相反,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宽广。大凡射猎
期刊
东汉郑羌砖铭(永初七年)宽21厘米,高24厘米,厚11厘米。此砖存铭23字,隶书,刻于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文为:无任长沙临相□钳郑羌永初  七年正月十四日死在此下。  (此藏品为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
期刊
1900(庚子),出生。  7月12日,生于江西彭泽县株树峦村。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学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  父陶次园41岁,母周太夫人33岁。  1904(甲辰),4岁。  父亲次园公逝世,由母周太夫人抚养。  1906(丙午),6岁。  入私塾,从周载西先生读四书、唐诗,开始临颜柳诸帖。  1908(戊申),8岁。  从周介藩先生读《诗经》、《左传》,继续临写颜柳诸帖,能做短篇文言文和
期刊
从清代乾隆至慈禧统治时期,如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造办处的参与,使其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形制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所选用的材质除金属、竹木外,玉石、陶瓷等无所不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在很多方面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