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村民发现村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便民服务大厅,村里的会计、出纳每周2天都会准时坐在大厅里办公。来办事的老党员徐世达赞不绝口:“这样交关好,办个事不用找来找去,来一趟全都能弄好,太方便了。”
今年4月以来,奉化区按照宁波市“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针对基层反映部分村(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过大”,少数村(社区)干部办公“机关化”等问题,全面开展“小办公、大服务”活动,向全区353个村、40个社区发出号召,倡导村(社区)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集中办公、下楼服务、一线解难。
目前,全区村(社区)已整合腾出办公用房317间,共计6394平方米,并全部改建成公共服务场所。“从独立办公室到一张办公桌,看似办公空间变小了,但服务空间大了,群众的心也更近了。”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办公场所小一些
服务阵地大一些
近年来,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改建后,原有的村(社区)办公用房普遍存在分散办公、面积过大的问题。村书记、会计等村干部往往各有一间办公室,村民来办事,常常需要跑好几间,有时跑空了还得多来几趟,村民们对此颇有微词。部分过于宽敞的办公室也总是冷冷清清,实际服务效率偏低。
活动开展以来,各村(社区)通过民主决策,“一村一策”制定调整方案,赋予办公场所新的用途,有效拓展了村(社区)服务阵地。
很多村(社区)首先对办公用房进行了调整。按照“不隔断、不装修、不添设”的“三不”标准,岳林街道集中半天时间调整了8个村(社区)的办公用房,除了门牌更换,未多花一分资金,将人力、物力成本降到最低。锦屏街道正明村根据实际情况,腾出2间办公室,村书记、主任和支委三人搬到一起集中办公。村书记周声波笑着说:“集中办公好处多,不但我们几个人商量事情方便了,连夏天的空调费都能省下不少。”
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是最先响应“小办公、大服务”活动的村之一。村里有20多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村在精简村干部办公用房的基础上,将部分办公用房改建成了老年食堂,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中、晚餐服务。据悉,老年食堂按照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3元,80岁至89岁老人每人每餐4元进行收费,对村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得到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将富余的办公用房改建成便民场所也解决了很多村(社区)服务阵地不足的问题。依托村民议事厅、“五议两公开”等村民议事平台,村班子广泛征求对腾退办公用房的使用意见,立足实际开辟会议室、谈心室、阅览室、农技讲堂、卫计服务站、党员远教点、救灾物资储藏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填补了一些职能空白。
除此之外,腾出来的房间还有何用途?一些村(社区)在拓展服务功能上动起了脑筋。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岳林街道舒前村将腾出的办公室用作团员青年活动室,还组织开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活动,大朋友、小朋友们争相报名参加,在暑期聚集了不少人气。还有一些村(社区)开设了民间合唱队、老年歌舞队等团队,极大丰富了村(社区)文体活动,党员群众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许多村(社区)书记由衷感叹:房间空出来、群众聚起来,原来冷冷清清的办公楼都成了热热闹闹的“干群楼”了。
上楼办公少一些
下楼服务多一些
要实现村(社区)干部办公去“机关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效能,首先要让干部打开门、走下楼,缩短群众办事的“物理距离”。
“以前我们到村里,盖个章问个事,得一间间办公室找过去,跑完一楼跑二楼,现在大通间办公了,办事方便多了。”提起全体村干部搬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这件事,莼湖镇许家村的许大爷满口称赞,直呼这个做法“好极了”。
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的理念,各村(社区)积极完善便民大厅值班坐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梳理优化30多个服务项目,做到“一窗式受理、一层式办结”。同时,积极开展“村(社区)干部集中破难日”活动,要求主职干部每周至少2天到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大大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真正让群众“少跑几趟腿,少敲几扇门,少费些口舌”。
其次,要让干部沉下身、走近点,拉近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保障,该区积极加大区、镇、村三级财政保障力度,落实党费对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适当补助政策,要求各村(社区)按照“干部办公集中化、服务群众规范化、工作决策民主化、村级事务阳光化”要求,优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有一个公开栏”“有一个亮相台”“有一面心愿墙”等“十有”标准的便民服务大厅。从微小处着手,从实际需求考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关心关爱。
锦屏街道在每个社区设立了心愿墙,通过“心愿漂流”的方式自主结对。截至目前,共帮助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军烈家属、待业青年等社区居民圆梦370余个。
再次,要让干部提提神、醒醒脑,消除党群干群的“信任壁垒”。该区以“小办公、大服务”活动为契机,强化换届后村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区委书记授课、集中任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重申“10个严禁、39个不得”的“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并对“慵懒散”“行政不作为”等作风问题下“狠手”,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树立良好形象。
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办公、大服务”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新一届村(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村干部下楼办公这一小举动,切实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坐等上门少一些
入户走亲多一些
作为直面群众的第一线,村级服务好不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该区以“小办公、大服务”活动为契机,督促村(社区)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里、走进项目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广泛点赞。
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群众家里,成为群众的身边人。该区通过落实“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四必到、四必访”等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发放“便民服务一卡通”,公布村(社区)干部、联村(社区)干部通訊号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村(社区)干部经常到组到户走访调研,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家住山区的大堰镇村民徐大爷高兴地说:“现在不是在讲‘最多跑一次’嘛,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干部就上门服务,连一次都不用跑啦。”
服务群众就是要直面矛盾,到项目一线攻坚。该区以开展“项目保障百村立功竞赛”为契机,鼓励全区104个有征地拆迁任务的村(社区)开展立功竞赛,以完成政策处理的速度、质量,化解矛盾问题的能力、效果,作为最终评定先进集体和功臣的依据,推进村(社区)干部到项目一线克难攻坚。活动开展以来,佛教名山建设、轻轨项目等65项省、市、区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中塔路改造工程等20多个项目提前完成征迁工作。
服务群众就是要到田间地头,实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尚田镇鸣雁村的村民多年来都有个“温泉梦”,但苦于资金不足,始终未能圆梦。新任书记田平孝得知后,自掏腰包外出招引技术、资金,帮助村民们拾起了搁置多年的计划。无独有偶,张家坑村的新任主任毛永南无私传授自家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建起了80余亩高山蓝莓采摘基地,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在开展“跑田坎、进心坎”活动后,党员干部們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解答生产疑难,面对面传授致富经验,肩并肩共破基层难题。江口街道中横村老书记郑华良更是骑着电动车、顶着40度高温,将街道81条河道逐一建档立卡,用行动支持“五水共治”工作。
(作者单位:奉化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谢 霞
今年4月以来,奉化区按照宁波市“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针对基层反映部分村(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过大”,少数村(社区)干部办公“机关化”等问题,全面开展“小办公、大服务”活动,向全区353个村、40个社区发出号召,倡导村(社区)干部特别是主职干部集中办公、下楼服务、一线解难。
目前,全区村(社区)已整合腾出办公用房317间,共计6394平方米,并全部改建成公共服务场所。“从独立办公室到一张办公桌,看似办公空间变小了,但服务空间大了,群众的心也更近了。”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办公场所小一些
服务阵地大一些
近年来,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改建后,原有的村(社区)办公用房普遍存在分散办公、面积过大的问题。村书记、会计等村干部往往各有一间办公室,村民来办事,常常需要跑好几间,有时跑空了还得多来几趟,村民们对此颇有微词。部分过于宽敞的办公室也总是冷冷清清,实际服务效率偏低。
活动开展以来,各村(社区)通过民主决策,“一村一策”制定调整方案,赋予办公场所新的用途,有效拓展了村(社区)服务阵地。
很多村(社区)首先对办公用房进行了调整。按照“不隔断、不装修、不添设”的“三不”标准,岳林街道集中半天时间调整了8个村(社区)的办公用房,除了门牌更换,未多花一分资金,将人力、物力成本降到最低。锦屏街道正明村根据实际情况,腾出2间办公室,村书记、主任和支委三人搬到一起集中办公。村书记周声波笑着说:“集中办公好处多,不但我们几个人商量事情方便了,连夏天的空调费都能省下不少。”
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是最先响应“小办公、大服务”活动的村之一。村里有20多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村在精简村干部办公用房的基础上,将部分办公用房改建成了老年食堂,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中、晚餐服务。据悉,老年食堂按照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3元,80岁至89岁老人每人每餐4元进行收费,对村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得到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将富余的办公用房改建成便民场所也解决了很多村(社区)服务阵地不足的问题。依托村民议事厅、“五议两公开”等村民议事平台,村班子广泛征求对腾退办公用房的使用意见,立足实际开辟会议室、谈心室、阅览室、农技讲堂、卫计服务站、党员远教点、救灾物资储藏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填补了一些职能空白。
除此之外,腾出来的房间还有何用途?一些村(社区)在拓展服务功能上动起了脑筋。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岳林街道舒前村将腾出的办公室用作团员青年活动室,还组织开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活动,大朋友、小朋友们争相报名参加,在暑期聚集了不少人气。还有一些村(社区)开设了民间合唱队、老年歌舞队等团队,极大丰富了村(社区)文体活动,党员群众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许多村(社区)书记由衷感叹:房间空出来、群众聚起来,原来冷冷清清的办公楼都成了热热闹闹的“干群楼”了。
上楼办公少一些
下楼服务多一些
要实现村(社区)干部办公去“机关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效能,首先要让干部打开门、走下楼,缩短群众办事的“物理距离”。
“以前我们到村里,盖个章问个事,得一间间办公室找过去,跑完一楼跑二楼,现在大通间办公了,办事方便多了。”提起全体村干部搬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这件事,莼湖镇许家村的许大爷满口称赞,直呼这个做法“好极了”。
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的理念,各村(社区)积极完善便民大厅值班坐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梳理优化30多个服务项目,做到“一窗式受理、一层式办结”。同时,积极开展“村(社区)干部集中破难日”活动,要求主职干部每周至少2天到便民服务大厅办公,大大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真正让群众“少跑几趟腿,少敲几扇门,少费些口舌”。
其次,要让干部沉下身、走近点,拉近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保障,该区积极加大区、镇、村三级财政保障力度,落实党费对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适当补助政策,要求各村(社区)按照“干部办公集中化、服务群众规范化、工作决策民主化、村级事务阳光化”要求,优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有一个公开栏”“有一个亮相台”“有一面心愿墙”等“十有”标准的便民服务大厅。从微小处着手,从实际需求考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关心关爱。
锦屏街道在每个社区设立了心愿墙,通过“心愿漂流”的方式自主结对。截至目前,共帮助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军烈家属、待业青年等社区居民圆梦370余个。
再次,要让干部提提神、醒醒脑,消除党群干群的“信任壁垒”。该区以“小办公、大服务”活动为契机,强化换届后村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区委书记授课、集中任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重申“10个严禁、39个不得”的“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并对“慵懒散”“行政不作为”等作风问题下“狠手”,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树立良好形象。
奉化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办公、大服务”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新一届村(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村干部下楼办公这一小举动,切实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坐等上门少一些
入户走亲多一些
作为直面群众的第一线,村级服务好不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该区以“小办公、大服务”活动为契机,督促村(社区)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家里、走进项目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得到基层党员群众的广泛点赞。
服务群众就是要走到群众家里,成为群众的身边人。该区通过落实“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四必到、四必访”等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发放“便民服务一卡通”,公布村(社区)干部、联村(社区)干部通訊号码等一系列措施,引导村(社区)干部经常到组到户走访调研,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家住山区的大堰镇村民徐大爷高兴地说:“现在不是在讲‘最多跑一次’嘛,我们只要打个电话,干部就上门服务,连一次都不用跑啦。”
服务群众就是要直面矛盾,到项目一线攻坚。该区以开展“项目保障百村立功竞赛”为契机,鼓励全区104个有征地拆迁任务的村(社区)开展立功竞赛,以完成政策处理的速度、质量,化解矛盾问题的能力、效果,作为最终评定先进集体和功臣的依据,推进村(社区)干部到项目一线克难攻坚。活动开展以来,佛教名山建设、轻轨项目等65项省、市、区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中塔路改造工程等20多个项目提前完成征迁工作。
服务群众就是要到田间地头,实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尚田镇鸣雁村的村民多年来都有个“温泉梦”,但苦于资金不足,始终未能圆梦。新任书记田平孝得知后,自掏腰包外出招引技术、资金,帮助村民们拾起了搁置多年的计划。无独有偶,张家坑村的新任主任毛永南无私传授自家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建起了80余亩高山蓝莓采摘基地,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在开展“跑田坎、进心坎”活动后,党员干部們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解答生产疑难,面对面传授致富经验,肩并肩共破基层难题。江口街道中横村老书记郑华良更是骑着电动车、顶着40度高温,将街道81条河道逐一建档立卡,用行动支持“五水共治”工作。
(作者单位:奉化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