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基础,关注过程,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四导”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坚持目标导向,精心编制教学案
目标导向就是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准则。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精心编制课前的预习学案、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学案、课堂与课后的体验学案。
通过精心编制教学案,课前充分自主学习,课堂成为充分讨论的高效学习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课后体验,及时巩固,总结深化认识。
二、坚持问题导学,促进问题再生成
叶澜教授说,在课堂中应有老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指引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智力潜能,在发现、生成、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到探究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愉悦。
例如,教学散文《江南的冬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生成新的问题,通过对生成的问题的积极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解读。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的冬景?和北方的冬景对比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和闽南的冬景相对比?《江南的冬景》表现大自然的美,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如此的美呢?为什么我们写的作文,内容上就显得特别单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课堂中还可能生成一些课前准备无法预知的问题,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灵活积极解决新生成的问题。
“四导”教学的教程就是问题的生成——解决 ——再生成——再解决的不断反复上升的知识积淀的过程。
三、坚持互动导悟,激发吸收内化
互动导悟就是通过生本、生生、师生等互动活动引发学生发现、生成、解决问题,并从中亲自感悟、领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互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基于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古诗《九日齐山登高》。欣赏“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那这一類写景的诗句,我们如何赏析呢?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发现,赏析写景句,可能欣赏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意境,描写景物所用的艺术手法,赏析诗句中用得极为传神的字。通过互动导悟,找到规律性的内容,明白分析的思路与章法,从而形成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吸引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在互动中汲取知识,进一步内化课堂成果。
四、坚持体验导思,提升实践能力
体验导思,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体验导思,主要以问题作业、探究实验等形式出现,可以在课内的体验,也可以留待课后体验,总之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前面几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悟了苏轼豪放词的特点,明白了苏轼通过对古赤壁遗址的描写,通过写周瑜年纪轻轻,云淡风清指挥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一战成就英雄伟业,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仰慕,表达自己人生已老,一事无成的伤感。我们备课组,通过编写体验学案,在课内体验,拓展迁移《蜀相》的鉴赏。布置课外研究,归纳总结,怀古诗通常抒发的情感,用典手法的鉴赏,从而完成迁移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四导”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实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高效学习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
韩美祥,江苏东台市第一中学教师。
一、坚持目标导向,精心编制教学案
目标导向就是以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准则。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精心编制课前的预习学案、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学案、课堂与课后的体验学案。
通过精心编制教学案,课前充分自主学习,课堂成为充分讨论的高效学习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课后体验,及时巩固,总结深化认识。
二、坚持问题导学,促进问题再生成
叶澜教授说,在课堂中应有老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指引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智力潜能,在发现、生成、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到探究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愉悦。
例如,教学散文《江南的冬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在阅读感受过程中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生成新的问题,通过对生成的问题的积极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解读。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的冬景?和北方的冬景对比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和闽南的冬景相对比?《江南的冬景》表现大自然的美,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如此的美呢?为什么我们写的作文,内容上就显得特别单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课堂中还可能生成一些课前准备无法预知的问题,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调动自身的语文素养,灵活积极解决新生成的问题。
“四导”教学的教程就是问题的生成——解决 ——再生成——再解决的不断反复上升的知识积淀的过程。
三、坚持互动导悟,激发吸收内化
互动导悟就是通过生本、生生、师生等互动活动引发学生发现、生成、解决问题,并从中亲自感悟、领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互动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基于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古诗《九日齐山登高》。欣赏“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那这一類写景的诗句,我们如何赏析呢?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发现,赏析写景句,可能欣赏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意境,描写景物所用的艺术手法,赏析诗句中用得极为传神的字。通过互动导悟,找到规律性的内容,明白分析的思路与章法,从而形成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吸引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在互动中汲取知识,进一步内化课堂成果。
四、坚持体验导思,提升实践能力
体验导思,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体验导思,主要以问题作业、探究实验等形式出现,可以在课内的体验,也可以留待课后体验,总之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前面几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悟了苏轼豪放词的特点,明白了苏轼通过对古赤壁遗址的描写,通过写周瑜年纪轻轻,云淡风清指挥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一战成就英雄伟业,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仰慕,表达自己人生已老,一事无成的伤感。我们备课组,通过编写体验学案,在课内体验,拓展迁移《蜀相》的鉴赏。布置课外研究,归纳总结,怀古诗通常抒发的情感,用典手法的鉴赏,从而完成迁移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四导”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实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高效学习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
韩美祥,江苏东台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