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课程开发、技术推广、生产力转化”三大教学元素而进行的“一路上”服务模式把“课程建设与村民观念转变、技能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不仅帮助农民掌握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加快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了山区成校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成校;产教融合;“一路上”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3005103[H]
[H*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王启平(1976—),男,浙江奉化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成人教育;竺辉(1964—),男,浙江奉化人,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成教课程改革。产教融合不仅是农村成校服务“三农”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办学活力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奉化市大堰镇成校,针对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围绕“课程开发、技术推广、生产力转化”三大教学元素进行“一路上”服务,有力地助推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也为成校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思路。
一、“一路上”服务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治贫先治愚,智慧是法宝,服务在路上。奉化市大堰镇地处奉化西南山区,山高岭多,交通不便,产业粗放,又是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多数农户只能从事开发竹山、种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农民收入低。2006年人均收入只有3 168元;镇经济薄弱,是宁波市16个经济欠发达乡镇之一。
“一路上”服务模式就是为发挥农村成校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以课程开发为前提,以技术培训为抓手,以生产力转化为目标的全程式教育培训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教融合。课程开发与村民观念转变、技能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与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特点。二是全程服务。无论是从课程开发到技术培训再到生产力转化,还是新产品引进到产中指导再到产后营销以及实施“采、观、品、游、购”观光农业服务都体现出递进性和全程性的特点。三是自主灵活。改变“奉命、计划和封闭”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变化需要为导向,及时优化和调整课程设计,体现出课程开发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四是理实一体。通过进村办班、现场指导、跟踪培训、基地操作等形式,体现出“做中学”体验式、实景式的“理实一体”培训方式,使农民学得轻松、学得有用。
二、“一路上”服务模式的操作实践[H*5/9]
大堰成校以终身学习为指导,以“生态立镇、科教兴农”为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办学价值取向,以加快山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致富需要为目标,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视野来探索培训课程,拓宽培训内容,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培训方式,构建了“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力转化”的“一路上”全程服务模式的操作体系,见图1所示。构建这样的模式,为实践“产教融合”的工作方式提供了操作思路。
1课程开发重新技术推广
针对山区自然条件和原生态的优美环境,大堰成校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为目标,以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为主旨,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农民实用的技术推广类课程。课程开发强调四环节:一是需求分析。开展山区资源调研,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农民培训需要。二是实地试验。引进白茶、高山西瓜、紫番薯等新品种,对传统种植的水稻、 水[H]蜜桃等农作物进行技术改良,并通过学校、农户、基地进行试种,获得经验,赢得农民信任。三是课程设计。确立课程目标、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校本教材。四是课程开发。主要开发“观念转变类、技术推广类、农业观光类和产品营销类”四类课程,见表1。这些课程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营销于一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深受山区农民喜爱。
2技术培训重理实一体
建立“职教、成教、普教、能工巧匠、农林专家”等为一体的师资队伍,印发《大堰——我们的家》、《白茶栽培技术》、《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教材或资料,实施短期与长期、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重点开展“四种”培训模式:一是“倒逼式培训”。即农民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如农民需要水蜜桃栽培技术,就开展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二是“跟踪式培训”。即产前帮农户选好种子、产中开展技术指导、产后搞好销售培训和服务。如有机水稻生产从选种到推销,搞好全程服务与培训。三是“基地式培训”。学校开设礼仪、烹饪、客房、茶艺等实训室,校外建立高山果蔬新品种试验基地、农林专家指导的农科教示范基地和以合作社、家庭作坊为主的典型示范基地,实施实景式、理实一体式的培训,强调做中学。四是“顶层设计式培训”。即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由政府与成校设计培训项目,促进观光农业旅游业发展。主要开展服务礼仪、餐饮、客房、茶艺、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培训。
3生产力转化重新品种推广
开发课程、加强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转化。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一是建立激励措施。包括政策激励(发展“一村一品”、新品种推广政府发放补助)、服务激励(与农户沟通、邀请技术专家或土专家前来指导、提供销售信息)、经费落实(新品种实验经费、外出学习考察经费以及培训经费,尽量让参加培训的村民不付经费)。二是建立营销网络。包括举行电子商务培训、请专家讲解营销行情与营销策略、开展媒体宣传、举行促销活动等。三是培育专业合作社。加强联盟,变单打独斗为合作经营,成立高山西瓜、有机竹、有机稻和高山白茶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定期与不定期向社员提供供求价格信息、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和相应的生产资料,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品种,形成统一品牌,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四是开发“采、观、品、游、购”一体化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27家农家客栈加盟“一路上”品牌,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标价、统一营销、统一考核”的“五统一”管理机制,以观光农业促进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三、成效与启示
1取得的成效
第一,产教融合从松散走向紧密。农村成校围绕“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力转化”等教学要素展开的“一路上”服务方式,使课程开发与农村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使教育培训活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加快效益农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形成起着推动作用,找到了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突破口。
第二,农民增效从资源走向科技。一是观念转变了。从索取资源走向回归自然,重视生态、有机、无害的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开发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经营理念。二是技术提高了。先后举办“高山西瓜、白茶、紫玉米、竹笋、有机水稻”等培训班70多期,推广新技术20多项,每年有3 000多位农民进行充电。还涌现出有机水稻技术员、白茶栽培专家、高山西瓜场主等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收益增加了。201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9 406万元,年均增长0.77%;实现农民人均收入7 430元,年均增长16%。
第三,农业产业从粗放走向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已从单一的种植业走向了多元经营。一是形成“生态、有机、立体、观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稻米、白茶、高山蔬菜等生态有机农业基地5 490亩;形成“稻—鸭、花生—玉米”等立体农业2 300多亩;培育出“可岚牌”白茶、“稷之源”高山菜籽油等10多个农副产品品牌。全镇40个行政村几乎个个都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二是产品从粗放到做长做深产业链。引进上海西郊国际、浙江稷之源、宁波素王等2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1.04亿元,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注重做长做深产业链条,把这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打进了各类商场、超市,深受市民喜爱。三是发展观光农业旅游。镇上27家农家乐客栈统一管理,统一注册为“一路上”品牌,提高了服务质量。2013年旅游总收入2 051万元,年均增长13.2%。
第四,农村文明从自发走向自觉。农民学习氛围浓了,服务态度好了,山区乡镇的面貌改善了,吸引了多方的来客,使大堰镇更有灵气。一个“高山果蔬产地、生态养生宝地、运动休闲基地”基本形成。有人把大堰镇比喻为“天然世外桃源”和“生态有机小镇”,荣获“全国生态乡镇”称号。
此外,成校办学也从奉命走向自主。改变了“奉命、计划式”的办学形式,立足山区,自主办学,把“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服务新农村”为工作重点。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得到政府认同、兄弟学校参观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如《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地制宜培养新型农民》、《奉化大堰镇114户茶农聚山上听茶叶专家讲座》等培训经验在宁波日报、浙江在线、中国农业网等进行报道。
2获得的启示
第一,“产教融合”是成校的服务模式。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且能促进“三农”的发展,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要精神的举措。同时,成校在走“产教融合之路”时,面对的是文化不高,只会盲目跟风的农民,在开始阶段必需重基地式培训,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你是怎么做的,然后慢慢转向技能与理论,这样农民才乐于接受。
第二,“融入村民”是成校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成校工作者,要经常到村里田间走走看看,问问农民兄弟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做个真正有心人。
第三,“走醉省探”是成校的创新之法。农村致富道路千万条,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敢于大胆去“走一回、醉一回、省一回”,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反思培训中的问题,树立起探索新型模式的服务精神。
总之,“只要找对路,不怕路远”,“只要认准课程、强化技术、加强生产转型”,农村成校才能促使农村教育与社会高度互动和紧密融合,才能使成校的培训满足农民的致富需求、文化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达到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创美丽乡村之目的。
【参考文献】
[1][2]乡镇概况[EB/OL].http://xnc.zjnm.cn/zdxx/dytw/view.jsp?zdid=34799
【关键词】农村成校;产教融合;“一路上”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3005103[H]
[H*2]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王启平(1976—),男,浙江奉化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农村成人教育;竺辉(1964—),男,浙江奉化人,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成教课程改革。产教融合不仅是农村成校服务“三农”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自身办学活力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奉化市大堰镇成校,针对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围绕“课程开发、技术推广、生产力转化”三大教学元素进行“一路上”服务,有力地助推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也为成校开展产教融合提供了思路。
一、“一路上”服务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治贫先治愚,智慧是法宝,服务在路上。奉化市大堰镇地处奉化西南山区,山高岭多,交通不便,产业粗放,又是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多数农户只能从事开发竹山、种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农民收入低。2006年人均收入只有3 168元;镇经济薄弱,是宁波市16个经济欠发达乡镇之一。
“一路上”服务模式就是为发挥农村成校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以课程开发为前提,以技术培训为抓手,以生产力转化为目标的全程式教育培训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教融合。课程开发与村民观念转变、技能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与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特点。二是全程服务。无论是从课程开发到技术培训再到生产力转化,还是新产品引进到产中指导再到产后营销以及实施“采、观、品、游、购”观光农业服务都体现出递进性和全程性的特点。三是自主灵活。改变“奉命、计划和封闭”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变化需要为导向,及时优化和调整课程设计,体现出课程开发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四是理实一体。通过进村办班、现场指导、跟踪培训、基地操作等形式,体现出“做中学”体验式、实景式的“理实一体”培训方式,使农民学得轻松、学得有用。
二、“一路上”服务模式的操作实践[H*5/9]
大堰成校以终身学习为指导,以“生态立镇、科教兴农”为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办学价值取向,以加快山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致富需要为目标,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视野来探索培训课程,拓宽培训内容,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培训方式,构建了“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力转化”的“一路上”全程服务模式的操作体系,见图1所示。构建这样的模式,为实践“产教融合”的工作方式提供了操作思路。
1课程开发重新技术推广
针对山区自然条件和原生态的优美环境,大堰成校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为目标,以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为主旨,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农民实用的技术推广类课程。课程开发强调四环节:一是需求分析。开展山区资源调研,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农民培训需要。二是实地试验。引进白茶、高山西瓜、紫番薯等新品种,对传统种植的水稻、 水[H]蜜桃等农作物进行技术改良,并通过学校、农户、基地进行试种,获得经验,赢得农民信任。三是课程设计。确立课程目标、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校本教材。四是课程开发。主要开发“观念转变类、技术推广类、农业观光类和产品营销类”四类课程,见表1。这些课程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营销于一体,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深受山区农民喜爱。
2技术培训重理实一体
建立“职教、成教、普教、能工巧匠、农林专家”等为一体的师资队伍,印发《大堰——我们的家》、《白茶栽培技术》、《有机水稻栽培技术》、《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教材或资料,实施短期与长期、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重点开展“四种”培训模式:一是“倒逼式培训”。即农民需要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如农民需要水蜜桃栽培技术,就开展水蜜桃种植技术培训。二是“跟踪式培训”。即产前帮农户选好种子、产中开展技术指导、产后搞好销售培训和服务。如有机水稻生产从选种到推销,搞好全程服务与培训。三是“基地式培训”。学校开设礼仪、烹饪、客房、茶艺等实训室,校外建立高山果蔬新品种试验基地、农林专家指导的农科教示范基地和以合作社、家庭作坊为主的典型示范基地,实施实景式、理实一体式的培训,强调做中学。四是“顶层设计式培训”。即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由政府与成校设计培训项目,促进观光农业旅游业发展。主要开展服务礼仪、餐饮、客房、茶艺、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培训。
3生产力转化重新品种推广
开发课程、加强技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转化。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一是建立激励措施。包括政策激励(发展“一村一品”、新品种推广政府发放补助)、服务激励(与农户沟通、邀请技术专家或土专家前来指导、提供销售信息)、经费落实(新品种实验经费、外出学习考察经费以及培训经费,尽量让参加培训的村民不付经费)。二是建立营销网络。包括举行电子商务培训、请专家讲解营销行情与营销策略、开展媒体宣传、举行促销活动等。三是培育专业合作社。加强联盟,变单打独斗为合作经营,成立高山西瓜、有机竹、有机稻和高山白茶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定期与不定期向社员提供供求价格信息、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和相应的生产资料,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品种,形成统一品牌,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四是开发“采、观、品、游、购”一体化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27家农家客栈加盟“一路上”品牌,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标价、统一营销、统一考核”的“五统一”管理机制,以观光农业促进山区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三、成效与启示
1取得的成效
第一,产教融合从松散走向紧密。农村成校围绕“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力转化”等教学要素展开的“一路上”服务方式,使课程开发与农村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结合起来,使教育培训活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加快效益农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形成起着推动作用,找到了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突破口。
第二,农民增效从资源走向科技。一是观念转变了。从索取资源走向回归自然,重视生态、有机、无害的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开发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经营理念。二是技术提高了。先后举办“高山西瓜、白茶、紫玉米、竹笋、有机水稻”等培训班70多期,推广新技术20多项,每年有3 000多位农民进行充电。还涌现出有机水稻技术员、白茶栽培专家、高山西瓜场主等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收益增加了。201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9 406万元,年均增长0.77%;实现农民人均收入7 430元,年均增长16%。
第三,农业产业从粗放走向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已从单一的种植业走向了多元经营。一是形成“生态、有机、立体、观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稻米、白茶、高山蔬菜等生态有机农业基地5 490亩;形成“稻—鸭、花生—玉米”等立体农业2 300多亩;培育出“可岚牌”白茶、“稷之源”高山菜籽油等10多个农副产品品牌。全镇40个行政村几乎个个都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二是产品从粗放到做长做深产业链。引进上海西郊国际、浙江稷之源、宁波素王等2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1.04亿元,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注重做长做深产业链条,把这些有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打进了各类商场、超市,深受市民喜爱。三是发展观光农业旅游。镇上27家农家乐客栈统一管理,统一注册为“一路上”品牌,提高了服务质量。2013年旅游总收入2 051万元,年均增长13.2%。
第四,农村文明从自发走向自觉。农民学习氛围浓了,服务态度好了,山区乡镇的面貌改善了,吸引了多方的来客,使大堰镇更有灵气。一个“高山果蔬产地、生态养生宝地、运动休闲基地”基本形成。有人把大堰镇比喻为“天然世外桃源”和“生态有机小镇”,荣获“全国生态乡镇”称号。
此外,成校办学也从奉命走向自主。改变了“奉命、计划式”的办学形式,立足山区,自主办学,把“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服务新农村”为工作重点。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得到政府认同、兄弟学校参观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如《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地制宜培养新型农民》、《奉化大堰镇114户茶农聚山上听茶叶专家讲座》等培训经验在宁波日报、浙江在线、中国农业网等进行报道。
2获得的启示
第一,“产教融合”是成校的服务模式。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且能促进“三农”的发展,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重要精神的举措。同时,成校在走“产教融合之路”时,面对的是文化不高,只会盲目跟风的农民,在开始阶段必需重基地式培训,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你是怎么做的,然后慢慢转向技能与理论,这样农民才乐于接受。
第二,“融入村民”是成校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成校工作者,要经常到村里田间走走看看,问问农民兄弟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做个真正有心人。
第三,“走醉省探”是成校的创新之法。农村致富道路千万条,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特色的道路,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敢于大胆去“走一回、醉一回、省一回”,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反思培训中的问题,树立起探索新型模式的服务精神。
总之,“只要找对路,不怕路远”,“只要认准课程、强化技术、加强生产转型”,农村成校才能促使农村教育与社会高度互动和紧密融合,才能使成校的培训满足农民的致富需求、文化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达到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创美丽乡村之目的。
【参考文献】
[1][2]乡镇概况[EB/OL].http://xnc.zjnm.cn/zdxx/dytw/view.jsp?zdid=34799